定義,禁慾型性教育的主要內容,禁止婚前性行為,“道德原則”,避孕知識,隱性課程,禁慾型性教育的歷史沿革,起源,重要事件,政策支持,後續發展,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禁慾型性教育進入我國,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對禁慾型性教育的看法,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得到發展的原因,禁慾型性教育與全面性教育的效果比較,性知識,性態度,性行為,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畫生育問題的意見》,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學習目標,
定義 禁慾型性教育,又被稱為守貞教育、婚前守貞教育、純潔教育、唯禁慾性教育,是性教育的一種教學模式,也是美國性教育兩大模式之一,其他性教育教學模式還包括全面性教育。
禁慾型性教育教育兒童青少年學生避免發生性行為,並認為這是避免懷孕和獲得性傳播感染的唯一方法。同時,它單一展示發生婚前性行為及女性做人工流產的後果,將杜絕婚前性行為視為生活方式的唯一標準。禁慾型性教育通常不包括安全性行為、避孕等方面的知識,並將其視作是在“鼓勵青少年發生不道德、不健康的性行為,會提高性傳播疾病感染率和懷孕率”。
1996年,美國《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第五部分的510(b)款,規定了禁慾型性教育的“A~H”性教育定義:
A.將“讓學生認識到杜絕婚前性行為給人們帶來的社會、心理、健康方面的益處”作為唯一目的;
B.讓學生認識到,禁止婚外性行為是期望所有學齡兒童達到的標準;
C.讓學生認識到,杜絕性行為是能夠預防婚外孕、性傳播疾病和其他相關健康問題的唯一方法;
D.讓學生認識到,婚姻中彼此忠誠的夫妻關係是期望人類性生活可達到的標準;
E.讓學生認識到,婚外性行為會帶來的心理和生理上的危害;
F.讓學生認識到,婚外生育會給兒童、父母和社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G.讓學生掌握拒絕性交要求的技能,並認識到酒精和毒品如何影響了性交行為;
H.讓學生認識到,在發生性行為之前獲得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美國聯邦政府的禁慾型性教育指導方針沒有嚴格地對“禁慾”下一個定義。其或使用一些非專門的行為方式用語,如“推遲性行為”、“從未進行過陰道性交”,或是一些道德類用語,如“處女”、“貞潔”、“相互忠誠的一夫一妻”等。這導致了學生們即使進行了陰莖陰道交以外的性活動,如相互手淫、口交和肛交,也會認為自己是在禁慾或“技術性保貞”。
禁慾型性教育的主要內容 禁慾型性教育以預防少女懷孕和降低性傳播感染為公共健康目標,通過多種形式在學校、社區等場所展開。以在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Medical Institute forSexual Health,MISH)修訂的《性健康教育指南》(Guidelinesfor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以下簡稱《指南》)為例,《指南》為學齡段的兒童提供性教育,重點是發展其普適價值觀和人格,建立人際關係,培養其溝通和做決定的技能。《指南》繼承了《性與人格教育指南》(NationalGuidelines for Sexuality and Character Education )的6個主題教育內容:人類發展、人格發展、人際關係、性、性行為與後果、媒體與社會。每個主題有3~6個相關話題,主要包括:人體與健康、青春期、生殖、生命階段、普適價值觀、做決策、承諾與設定目標、友誼、約會、愛情、婚姻與家庭、為人父母、人類的性、性慾、親密、忠貞、禁慾與性健康、避孕(重點是避孕的失敗率)、性傳播疾病、愛滋病、虐待與性虐待、拒絕與中斷的技能、媒體素養、性與媒體、媒體的影響。其重點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禁止婚前性行為 在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編寫的《禁慾與安全性教育的比較》(Abstinence and “Safer Sex” Sexuality Education: aComparison Medical Institute for Sexual Health )中,將“禁止婚前性行為”作為禁慾型性教育的核心意見。“性教育課程應主要促進孩子保持童貞,直到其找到準備與之生活一輩子的人,結婚後再發生性關係”。
美國《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 )第5條款規定,性教育的唯一目的是使青少年認識到:唯有杜絕婚前性行為才能使其擁有良好的社會地位和健康的身心。
對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來說,婚姻是一種長久的、忠貞的、一夫一妻制的關係;其將婚姻以外的青少年性活動稱為“未成熟性行為”。青少年較成年人缺乏智慧與責任感,是“很幼稚的”,在激增的性激素下無法為性行為及其後果做好充足準備,所以應該“像避免任何有關性接觸和性刺激的行為一樣的避免性交”。
“道德原則” 在禁慾型性教育主張者看來,“短暫的性關係、色情文學、好色、兒童過早地接觸性、已婚夫婦私通……”都屬於性道德問題,不能終身相愛和履行義務的性關係會腐蝕人格,破壞道德。
同時,禁慾型性教育者主張存在著普適的、核心的倫理道德價值觀,其中就包括:“性行為是由價值觀而不僅僅是由知識決定的。因此性教育必須教育年輕人有關性行為的道德規範,必須教育年輕人運用核心倫理道德觀,如尊重、責任、性領域中的自我控制。禁慾型性教育主張者將婚前性行為看作是“危險的”,是“拿自己或他人的身體、感情和精神上的幸福去冒危害極大而又不必要的風險,永遠也不會是負責任的事”。
“對於未婚青少年來說不存在負責任的性行為”是其倫理道德教育的宗旨。根據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觀點,婚前性行為不僅對青少年身體健康發展、人格形成有很大的危害,還會危害正常公共秩序和民族品德。
避孕知識 禁慾型性教育鼓勵婚前禁慾,不鼓勵使用安全套或者其他避孕措施。支持禁慾型性教育的人認為,禁慾是預防性傳播感染和懷孕的最佳措施,而教育未婚的年輕人學會獲得、使用安全套或者其他避孕措施就是在鼓勵年輕人發生不道德、不健康的性行為,會提高性傳播感染率和懷孕率。
美國性健康醫學研究所明確提出,禁慾型性教育主張者認為在學校討論避孕方法是不合適和不明智的。在其課程內容中,即使談到避孕技術,也將重點放在避孕方法與避孕技術的局限性,使青少年了解即使使用避孕技術也避免不了性活動的危險。而向學生提供工具,就是讓學生置於“重大風險之中”。
隱性課程 禁慾的性教育模式除了教授性生理、禁慾等知識,還包含一些“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即教導青少年,要想在同伴中變得有人氣,就必須要具有吸引力,要有健康的身體,要做一個異性戀者,要符合性別角色期望,要按照學校的規定進行著裝等,通過這樣一種隱性的、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引導學生。
禁慾型性教育的歷史沿革 起源 禁慾型性教育(abstinencesexuality education),是一種在西方發軔自南歐天主教國家、成熟於美國的一種性教育理念。這種理念認為青少年的性行為應該被絕對禁止,性教育中只講“健康”,“性”只是其中儘可能被迴避的一部分,將守貞作為一種道德規範。其成熟背景也與美國的社會語境和性教育發展歷程相關。
具體來說,美國是最早提倡性教育的國家之一。1912年,全美教育聯合會開始為中學性教育課培訓師資。從那時起,美國就開始了早期性教育活動。當時的教育比較側重倫理學,對男女性生理很少介紹。到了30年代,美國中學性教育正處在實驗階段,但教材和教學方法還沒有統一的規定,實施系統的性教育的中學還不多。講課的內容主要有人類的生育生理和某些性病治療等方面的知識。70年代以來,美國中學生發生性行為、懷孕、墮胎、未婚生育的人數急劇上升。許多專家認為,要解決這一問題,學校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特別是應該重視對學生的性教育。在美國,學校里的性教育得到廣泛支持。與此同時,在一些宗教組織的呼籲下,性教育開始向傳統道德回歸。
重要事件 在“禁慾型性教育”教育模式發展過程中,較有影響力的事件有:
“性尊重聯盟”(Sex Respect Incorporated)機構在1983年發表並推廣禁慾型性教育的實施綱要《真正的性自由選擇》(The Option of True Sexual Freedom ),該課程先是在美國中西部一些州被採用,隨後被逐漸推廣到全美以及其它國家。
1992年成立的“性健康醫學研究所”(Medical Institute for SexualHealth,MISH)在1999年推出了《性與人格教育全國指南》(National Guidelines for Sexuality and CharacterEducation ),並同時針對“美國性信息與教育委員會”(Sex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SIECUS)的《全面性教育指導大綱》(Guidelines of Comprehensive Sexuality Education )發表了專論《禁慾與安全性教育的比較》(Abstinence and “Safer Sex” Sexuality Education: aComparison Medical Institute for Sexual Health ),兩大模式的爭論從此展開。
政策支持 禁慾型性教育在美國中國小的廣泛開展與20世紀90年代以後“新右派”在政壇上的活躍以及聯邦政府的支持分不開。
伴隨著20世紀60年代中國小性教育和全面性教育模式的發展,美國政壇上的保守勢力和宗教團體開始在70年代形成一股反對全面性教育的勢力,包括反對女性墮胎合法化和同性戀合法化等。這種情況下,“新右派”開始大力倡導禁慾型性教育,並獲得聯邦政府的撥款資助。
1981年,國會通過《青少年家庭生活法案》(AdolescentFamily Life Act Demonstration Grants,AFLA )首次對禁慾型性教育項目提供聯邦基金資助。
1996年,國會修訂了《社會安全法案》(SocialSecurity Act ),對禁慾型性教育的課程規範做出了規定,並大幅度提高對這一項目的撥款額度;在接下來的十年中,該項目預算資金持續上漲,2005年達到1億400萬美元,漲幅超過30%。
在聯邦基金的推動下,美國有22個州將中國小的性教育模式轉向禁慾型性教育。
後續發展 自2010年以後,全面性教育逐漸取得了政府的支持與資助。2009年12月,歐巴馬政府簽署的《2010年綜合撥款法案》(Comprehensive Appropriations Act) 規定了聯邦政府出資1.1億美元用於總統的預防少女懷孕計畫(The President's Teen Pregnancy PreventionInitiative,TPPI)以預防少女懷孕。這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將聯邦資金用於全面性教育。政府加強了對青少年健康需要的重視,在美國健康與人類服務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下設青少年健康辦公室(Office of Adolescent Health),其主要職能是與其他相關部門合作,管理有關青少年預防疾病、促進健康、預防衛生服務、健康信息與教育的事務,以及預防少女懷孕計畫的資金。
全面性教育的效果得到眾多實證研究的證實之後,在聯邦政府性教育政策的導向下,各州政府也開始支持全面性教育。2007年,美國有9個州不再申請聯邦政府的禁慾型性教育資助,反對聯邦法規規定的禁慾型性教育課程,科羅拉多州、愛荷華州和華盛頓特區通過了在學校開展全面性教育的法律。堪薩斯州允許獨立的學區自主決定是否採納全面性教育。到2012年,全美有12個州規定教育內容必須是醫學上準確的信息,17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要求提供關於避孕的信息,26個州和哥倫比亞特區要求性教育必須提供符合受教育者年齡的信息。8個州規定性教育計畫必須符合學生的文化背景,禁止對任何種族、性別和民族存有偏見。
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的發展 禁慾型性教育進入我國 2008年,浙江大學從美國引進“婚前守貞教育”項目,於4月11~13日展開教育活動,引發廣泛爭議。
2010年,雲南省教育主管部門主要領導接見美國某一協會的代表。“省委高校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羅崇敏會見了美國該協會亞洲部主任李衛民一行,雙方探討了有關生命、生存和生活教育方面的話題,同時就加強合作交換了意見。”不久,據報導,雲南將“婚前守貞”寫入教材“中學大學必修”,並被我國大陸11個省和市採納,準備推行。隨後,面對爭議,又有報導指出“雲南省教育廳否認‘守貞’入教材,僅為教師用書。 ”
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的發展現狀 長期以來,類似的理念在我國常常以“反性侵教育”的面目繼續存在。
2015年,性與性別研究專家方剛教授在接受共識網採訪時表示,在我國只有極少數的學校開設了性教育的課程。而在開設性教育課程的學校里守貞教育模式占絕大多數,從來不講性的安全、性的正面知識,只講性很糟糕、很可怕,單純只講如何預防性騷擾。同時,在這些國中的調查顯示,當學生回答“想到性,你想到的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他們對性的認識都是“反感、懼怕、噁心、厭惡、很鬱悶”一類的負面信息。
201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駐華代表處和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駐華代表處聯合出版了《中國初級中學性教育實施狀況》。該研究採用橫斷面設計,使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調查了來自六個不同省份、直轄市中開展過性教育工作的30所初級中學。研究指出,我國初級中學學校性教育多採用融入式性教育課程模式,性教育通常被納入生物、心理、德育等載體課程的教學中,也會通過班會課和不定期組織的專題講座的形式開展,並無統一的性教育大綱和指南。在性教育內容上,學校性教育課程較多關注青春期生理髮育、愛滋病病毒和性傳播感染、友誼和人際關係主題,而對暴力、性權利、性和性別多元、社會情感技能、大眾媒介與性、避孕和人工流產等話題的關注相對較少。在深入訪談中,有校長提到因為缺乏專業的性教育知識和能力,教師會迴避這些內容。
對禁慾型性教育的看法 華中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彭曉輝認為,貞操文化是男性霸權與私有制的產物,主要是針對婦女的,是不公的;而“婚前守貞教育”一定程度上是非人道與反現代公民意識的,違背了個體的自主權利,客觀上強化了專制文化體系,是“在冠冕堂皇的旗幟掩蓋下剝奪個人性權利(sexual rights)的手段,應該被掃進歷史的垃圾堆里去了!”。
此外,國內學者方剛曾專程前往山東濟南,聽了使用《今生無悔》教材開設的“守貞課”,認為其開設的“守貞教育”“不僅是恐嚇教育,不僅是不切實際的,還是有害的”。
具體來說,恐嚇教育是指其只提供並誇大性的負面信息,“錄像片裡不是性病就是愛滋病病毒的恐嚇”,“似乎只要有婚前性行為,就必定會有悲劇發生”,並且說“有婚前性行為的人80%婚後都會離婚”,這個數據顯然是經不起推敲的。同時,其進一步偷換婚前性行為的概念,婚前性行為可以是非常安全的,但是在守貞課的性病恐嚇中,婚前性行為被塑造為“淫亂的、多性夥伴的、高風險的”。
在危害方面,方剛認為,守貞教育既有對安全性行為的迴避,對性的污名化,又在事實效果上主要針對女性“守貞”,會進一步造成女生在性上的弱勢體驗,增加性別偏見,進一步推崇“處女情結”;同時守貞課的性恐嚇增加了性的羞恥感和罪惡感,增加性心理問題。
在方剛看來,“守貞”與否是個人選擇的權利,這權利應該得到尊重,但“守貞課”所代表的禁慾型性教育,卻是要剝奪自我選擇權。其將婚前性行為與性病、愛滋病病毒、懷孕和墮胎、感情失和緊緊聯繫在一起,“言必稱愛滋”,是一種性恐嚇教育方式。
而在教師對性教育的態度調查中,近四分之三(73%)的教師傾向安全性行為教育,認為青少年最終需要自己做決定,因此青春期性教育的目的是,通過提供信息和指導,幫助青少年在性行為方面做出更安全的選擇;但也有一部分的教師(27%)支持禁慾型教育,認為在性方面需要限制青少年,性教育要讓青少年知道婚前性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並且禁慾是避免懷孕和性傳播感染的唯一途徑。與女教師相比,男教師持禁慾教育態度的人數比例略高。
禁慾型性教育在我國得到發展的原因 貞操觀念是傳統觀念在性領域最典型的觀念之一。無論東方西方,無論宗教教義還是世俗行為規範,歷史上都非常強調婚前貞節和婚姻貞操。而在我國,“貞操觀”“處女情結”“貞潔文化”等觀念與文化形態至今仍具有一定影響。這也是“守貞教育”在我國得到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國的貞操文化是在禮法時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回溯歷史,先秦時期的貞操觀念比較溫厚,雖然《禮記》中有“夫死不嫁”之所,但對婚前要求不多,也僅是寬鬆的倫理思想,並未成為普遍的社會心理。秦漢時期貞節觀念有所發展,漢朝經學家劉向編《烈女傳》,女聖人班昭又撰寫《女誡》,為女子制定規範,其中“貞順”、“節義”等為重要內容。到了公元531年,隋高祖楊堅下詔令:“九品以上妻、五品以上妾,夫亡不得改嫁。”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以法令的形式禁止一部分寡婦改嫁。
貞操觀念真正深入人心,是在宋代以後。經周敦頤、二程、朱熹等理學大師們的大力提倡,“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這一套說教逐成為人們的精神桎梏。到元、明兩代,貞節觀念則被推到了極致,婦女不但不能涉及於性的淫污,連皮膚和手臂也不能和除丈夫以外的其他男人接觸。元大德年間有一寡婦馬氏,乳生瘍,恐為男子看見,不醫而死。元明善作了《節婦馬氏傳》,對此大加褒揚。到了清末民初,才有學者和知識分子從男女平等、追求個人自由等角度對封建“貞操觀”展開了批判,五四時期,“貞操殺人”成了不少人的共識。
當前,有學者形容貞操文化在我國社會事實上屬於腐而不朽,垂而不死,一遇合適的機會,就會以這樣那樣的形式沉渣泛起,興風作浪。“婚前守貞教育”進入學校課堂就是一例。
禁慾型性教育與全面性教育的效果比較 禁慾型性教育與全面性教育的比較
· 限制了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對避孕、性傳播疾病中潛在的健康風險缺乏認識。
· 使學生明確地認識到了青少年性行為和非婚性行為的危害。
· 不能提高青少年的禁慾期望。
· 促進青少年對性的有關問題的積極態度。
· 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
· 未能增加學生的禁慾行為,也沒有推遲學生的初次性交時間。
· 遏制性活躍的青少年使用避孕措施,增加了其意外懷孕和獲得性傳播感染的風險。
· 有效地推遲了不同性別、年齡的青少年的初次性交時間,減少了性交次數或性伴侶數量。
· 促進了青少年使用安全套,強化了其他保護性行為。
性知識 青少年學習和掌握充足的性知識是幫助青少年預防性傳播感染和非意願妊娠的前提,也是衡量性教育效果常用的一項指標。
研究表明,禁慾型性教育內容限制了學生的知識增長,學生與禁慾相關的知識增加了,而其他知識則沒有明顯變化。2005年,受美國國會委託和聯邦政府資助,美國數學政策研究中心(Mathematical Policy Research)採用了嚴格的實驗設計研究了4項禁慾型性教育計畫的效果。其中對照組952人,實驗組1360人,結果發現:禁慾型性教育使年輕人認識到無保護性行為的風險,增強了對性傳播疾病的認識,但接受禁慾型性教育的年輕人對性傳播疾病中潛在的健康風險缺乏認識,不了解避孕相關知識。禁慾型性教育也沒有影響到年輕人在同伴壓力下的性行為感知水平。
同時,研究表明,全面性教育內容符合青少年的實際生活需要,能顯著增加青少年的性知識,提高青少年對性行為風險的感知。2007年的一項研究評估了全美48項全面性教育計畫的教學效果,發現絕大多數計畫能增加青少年多方面的性知識。8項中有7項計畫提高了青少年的總體性知識水平,19項中有17項計畫增加了青少年的性傳播感染(包含愛滋病病毒)的知識,7項中有6項計畫增加了青少年使用安全套預防性傳播疾病的知識。
性態度 年輕人自身的性信仰、性價值觀和態度、技能與意願是其保護自身性健康、遠離風險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禁慾型性教育能使學生明確地認識到青少年性行為和非婚性行為的危害,卻不能提高青少年的禁慾期望,表現出“知識”與“態度”的不統一。2005年的一項研究表明,相比於其他青少年,接受禁慾型性教育的青少年更加支持禁慾,反對青少年性行為,對青少年性行為和非婚性行為的消極後果有著更明確的意識;但在自信、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與自控表現、對婚姻的態度等方面,則與對照組學生沒有明顯區別。禁慾型性教育沒有提高學生本人的禁慾期望,也不會影響到其同伴的禁慾態度和同伴關係。
全面性教育能夠促進青少年對性的有關問題的積極態度,提高學生的自我保護意識。在48項研究中,大約一半全面性教育計畫改善了學生對性的相關問題的態度,大部分都是對有關禁慾和避孕問題的態度。61.5%的計畫增強了學生的禁慾態度,50%的計畫改善了對處於壓力下發生性行為(包括有權對性要求說“不”)的態度,54.5%的計畫改善了學生對於安全套使用的態度。
性行為 性教育計畫要使青少年意識到性交行為中存在的懷孕、造成性傳播感染的風險,其主要目的是改善性行為,包括推遲初次性交時間、增加避孕措施的使用、減少危險性行為等。
禁慾型性教育在增加知識、改善學生態度、增強學生對於禁慾的認同與認識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學生沒有將禁慾認識轉化為實際行動,其行為也未能得到改善。2007年,美國數學政策研究中心(Mathematica Policy Research)追蹤了4項禁慾型性教育計畫對性行為的持續影響,結果發現,禁慾型性教育沒有減少學生的約會行為,沒有推遲或減少學生的性行為,也沒有推遲學生的初次性交時間、減少性伴侶數量、降低懷孕率和性傳播感染率。同時,多項研究證實,禁慾型性教育會遏制性活躍的青少年使用避孕措施,增加了其意外懷孕和性傳播感染的風險。在這幾項禁慾型性教育計畫中,只有1項有效推遲了青少年的初次性交時間。與沒有接受性教育的對照組相比,追蹤3個月後與17個月後的效果,發現禁慾型性教育計畫在改善青少年行為效果方面沒有明顯作用。雖然禁慾型性教育的基本目標是婚前禁慾,但是很少有美國人會等到結婚才發生初次性交行為。相反地,更多的人是在青春期發生初次性交行為。換言之,在理論層面,禁慾型性教育能夠起到預防懷孕和性傳播感染的作用;在實踐層面上,禁慾型性教育的效果卻幾乎為零。
全面性教育有效推遲了不同性別、年齡的青少年的初次性交時間,減少了性交次數或性伴侶數量,同時促進了青少年使用安全套,強化了其他保護性行為。對性行為的影響研究發現,2/3的預防性傳播感染(包括愛滋病病毒在內)的課程教育計畫對於青少年的性行為有積極影響;超過40%的計畫推遲了青少年初次性交的時間,減少了性伴侶數量;30%的計畫減少了性交次數;超過60%的計畫增加了安全套及其他避孕措施的使用;有接近40%的計畫對於以上至少2個方面的性行為產生積極影響。還有研究從反面角度著眼,測量了危險性行為的變化,包括無保護的性交行為次數、無保護的性伴侶數量等。在48項全面性教育計畫中,有27項監測了危險性行為的變化,其中15項降低了危險性行為。全面性教育中強調不發生性交是最安全的選擇,但同時也會討論如何獲得安全套和避孕藥,而這樣的教育並不會使青少年的初次性交時間提前或性行為(包括性交次數、性伴侶數量等)增加。多向研究結果顯示,全面性教育有效地改善了青少年的性行為發生情況,從而降低了其性傳播感染(包括愛滋病病毒在內)和意外懷孕的風險。
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及政策檔案 我國的一些法律法規提及了性教育及相關內容。其中,《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20修訂)首次使用“性教育”一詞,並明確指出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2015修正)等法律也指出應開展和加強青春期教育。
《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第三十條
學校應當根據未成年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進行社會生活指導、心理健康輔導、青春期教育和生命教育。
第四十條
學校、幼稚園應當建立預防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工作制度。對性侵害、性騷擾未成年人等違法犯罪行為,學校、幼稚園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並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
學校、幼稚園應當對未成年人開展適合其年齡的性教育,提高未成年人防範性侵害、性騷擾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對遭受性侵害、性騷擾的未成年人,學校、幼稚園應當及時採取相關的保護措施。
《中華人民共和國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第三條
開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應當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保護未成年人的名譽權、隱私權和個人信息等合法權益。
第十二條
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應當結合未成年人不同年齡的生理、心理特點,加強青春期教育、心理關愛、心理矯治和預防犯罪對策的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畫生育法》 第二十條
育齡夫妻自主選擇計畫生育避孕節育措施,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
第十三條
學校應當在學生中,以符合接受教育者特徵的適當方式,有計畫地開展生理衛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
第三十三條
計畫生育技術服務機構和從事計畫生育技術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應當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針對育齡人群開展人口與計畫生育基礎知識宣傳教育、承擔計畫生育、生殖保健諮詢、指導和技術服務。
我國各部委相關教育類檔案 在我國各部委發布的相關教育類檔案中,《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7)、《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2007)和《國家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教育部、公安部關於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畫生育問題的意見》(2007)等檔案提及了性教育相關內容,指出了性教育的內容和目標。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 掌握正確的生殖與性健康知識,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預防愛滋病等性傳播疾病
(一)接受和參與全面性教育,可提升青少年對性與生殖健康的認知水平,提升保護自身、尊重他人身心健康的責任意識。
(二)了解同性和異性生殖器官的構造、特點和相關功能。
(三)了解青春期第二性徵的發育,女性月經的發生、特點,男性的勃起和遺精等知識。
男性第二性徵包括鬍鬚、腋毛、陰毛、喉結和變聲。女性的第二性徵包括乳房發育、陰毛、腋毛,其中乳房發育是首先出現的第二性徵。
女性月經初潮是青春期的重要標誌。月經初潮後,發生經量過多、痛經、周期不規律是常見現象,一般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才能形成規律的月經。
遺精是在無性交活動的情況下發生的射精。青春期男性均會出現,每月1~2次遺精是正常現象。
(四)青少年性生理髮育帶來心理變化,對異性產生愛慕感,需要理智客觀地認識自我和他人,樹立正確戀愛觀,認識到戀愛、婚姻與身心成長、成熟程度密切相關。
(五)養成並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例如:保持外陰衛生,提倡每天清洗外陰;避免穿著緊身褲,應選擇柔軟舒適、透氣性好、易於吸汗的棉質內褲等。
(六)過早發生性行為、早孕或人工流產,會對青少年身心造成極大傷害。不安全性行為可帶來愛滋病、梅毒、淋病等性傳播疾病的感染。青少年要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拒絕性騷擾、性誘惑和性暴力。
《普通高等學校健康教育指導綱要》 性與生殖健康
《中國小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08) 水平三(國小5~6年級)
生長發育與青春期保健
水平四(國中階段)
疾病預防
水平五(高中階段)
疾病預防
《中國小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 國小4~6年級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國中年級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了解重大傳染病和食物中毒、生活水污染的知識及基本的預防、急救、處理常識;了解簡單的用藥安全知識;
了解青春期常見問題的預防與處理,形成維護生殖健康的責任感;
了解愛滋病的基本常識和預防措施,形成自我保護意識;
學習識別毒品的知識和方法,拒絕毒品和菸酒的誘惑;
了解和分析影響生命與健康的可能因素。
模組六:預防和應對影響學生安全的其他事件
高中年級
模組二:預防和應對公共衛生事故
掌握預防愛滋病的基本知識和措施,正確對待愛滋病毒感染者和患者;
自覺抵制不良生活習慣和行為,具備潔身自好的意識和良好的衛生公德;
了解有關禁毒的法律常識,拒絕毒品誘惑;
學習健康的異性交往方式,學會用恰當的方法保護自己,預防性侵害。當遭到性騷擾時,要用法律保護自己。
《高等學校在校學生計畫生育問題的意見》 認真做好在校學生的計畫生育工作
各級人口和計畫生育行政部門要建立健全有關制度,切實把高校在校學生納入人口和計畫生育管理和服務範圍。人口計生、教育行政部門要密切配合,指導各高校針對在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舉辦專題講座、開設公共選修課程,大力開展有特色的人口和計畫生育宣傳教育和諮詢指導,普及避孕節育和生殖健康、性健康知識;教育在校學生集中精力完成學業,慎重考慮結婚、生育問題,自覺實行計畫生育、晚婚晚育。
切實加強已婚學生的生育管理和服務
為保障母嬰健康,保持學校正常教學科研秩序,建議已婚女學生生育期間辦理休學手續。對於已婚學生合法的生育,學校不得以其生育為由予以退學。
已婚學生的計畫生育技術服務,屬於國家規定的免費基本項目的,其費用由高校統籌解決。已婚女學生妊娠檢查、分娩等費用按學校有關規定執行。原則上,生育的學生畢業後在工作單位或社區領取《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並按規定享受獨生子女父母獎勵。
高校學生在校期間違法生育的,按照其戶口所在地人口與計畫生育法規規定處理,所在高校可視其情節輕重給予處分;是黨員的,按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的規定處理。
全面性教育中的相關教學內容 全面性教育強調每個人對發展親密關係或性關係的時間、對象和方式做出決定的權利;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並尊重他人的選擇。這些選擇包括禁慾以及推遲或發生性行為的權利。儘管禁慾是預防懷孕、性傳播感染和愛滋病病毒的重要方法,但是全面性教育也認識到對很多年輕人來說禁慾可能不是唯一的選擇,而且在不同年齡段,年輕人進行性表達的方式也多種多樣。研究表明,單純的“禁慾”教育是無效的,並且對年輕人的性與生殖健康和權利帶來潛在傷害。
學習目標 全面性教育中介紹了禁慾相關內容,並引導學生自主作出選擇。在聯合國《國際性教育技術指導綱要》(修訂版)中,相關的學習目標主要出現在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下的第2個主題“性行為與性反應”中,內容圍繞9~12歲年齡段,具體學習目標如下:
核心概念7:性與性行為
主題2:性行為與性反應學習目標(9~12歲)
要點:在性行為上做出明智決策很重要,包括決定是否推遲性行為。
學習者將能夠:
對推遲性行為和開始性活動的利弊做出比較或對比(知識);
理解禁慾是指選擇不與他人發生性關係,或自行決定什麼時候與誰發生性關係;禁慾是避免懷孕和包括愛滋病病毒感染在內的性傳播感染的最安全的方式(知識);
反思個人在性和人際關係問題上的決策會如何影響自己對未來的規劃(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