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切村

祿切村

祿切村坐落在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雷州市區東南40公里的調風鎮仕禮嶺腳下,東有仕禮嶺作屏山,西有石茆嶺為護嶂,坐北向南。古謂:"虎踞龍盤形勝地,山環水合毓良才。"原名:"六一村",清順治八年(1651年)王氏入住開基,因以“六一”之名不如意,便按雷語諧音更“六一”之名為“祿切”。取福氣福運深厚悠長之意。經王姓子孫勵志圖強,祿切村成為“科舉不絕,富甲一方”的昌盛之地!1985年,該村被廣東電視台將祿切村攝製成新聞記錄片播放,1992年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村莊”,1992年被湛江市命名為“特色文明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祿切村
  • 行政區類別:祿切管區
  • 所屬地區:廣東省雷州市調風鎮
  • 下轄地區:祿切、大稟、調襖等於8條自然村
  • 政府駐地:祿切管區
  • 電話區號:0759
  • 郵政區號:524243
  • 地理位置:廣東省雷州市調風鎮境內
  • 人口數量:5068人
  • 方言:雷州話
  • 車牌代碼:粵G
地理位置,開基歷史及概況,科舉人才,歷史名人,地圖信息,

地理位置

祿切村位於廣東省雷州市調風鎮境內。地處雷州市府城東南面,距雷州市區40公里。
祿切村
祿切村

開基歷史及概況

清順治八年(公元1651年)至康熙年末,雷州府塘尾社官茂村忠義公長房時熙公派下,由始祖祥輝公算起第十二世孫,有仁智公、義智公、禮智公、思明公和禹公等五兄弟分別遷居祿切村。以上五位太高祖為祿切村遷居始祖,故稱五個房公。
祿切村,原名“六一村”,明朝末系姚姓富貴之戶先墾落居 ,後因累遭天災人禍而衰落,終至舉族棄遷異地。 順治八年(1651年)王姓入住開基。 仁智公之妣程太孺人(仁智公自官慕村移居雷州府城調會坊公死葬於大塔邊地)率領長男諱家良子敦篤公和三叔禮智公到此地撿柴,見叢林灌木密密麻麻,以為是荒山野地忽見灌木草叢中有鴨蛋數隻,行幾步又見數隻,再順小路而入約里許則見坦壁破立處,有瓦房一座被茅草灌木密密圍住,其中有三室封鎖如故,破戶而入則見家俱整然,廳房中陳棺兩具,一為死屍,一為白鏹,牆壁上書寫著“居我屋者葬我棺”七個字。先祖當時葬祭以拜,拜掃不忘。先祖以忠厚開基,勤勞家業,耕讀是圖,後世子孫或科名、或仕宦,且家資產頗富裕,人丁興旺成為邑中望族。
祿切村依仕禮嶺西南順勢而下,突起一小嶺形如臥虎。村西連線石茆嶺延伸過來的廣闊過脈土。村東是沙質土,村西是紅鑲土。村前田坑中有一突起如鵝形的土坡墩,稱之為鵝墩,在墩上有兩塊形如鵝蛋的大橢圓形石,故人稱之為鵝蛋。解放後被打石者打掉一塊,古時在墩上建有草房書院供村子弟讀書。村對面層層遞次坡園形如肥豬的山嶺,名“南坡嶺”。古人云:“祿切乃臥虎守胖豬,白鵝護水口地形也”。
清代祿切村里及周圍還建有一口風水塘,兩土神,三座大閘門,四口清水井,八座大祠堂,九層石塔,十條石巷和十對大石門大石鼓,十一座大型精美古民居。但是以上大部分古建築可惜在“四清”時被毀,餘下部分古建築現已得到較好的保護和修繕。

科舉人才

祿切村始建於順治八年,迄今為止已有360多年,王姓世居,現有人口2680多人村座北朝南。東有仕禮嶺作屏山,西有石茆嶺為戶嶂。南北群山環繞,東西林濤擁翠,山水明漪,古謂:“虎踞龍盤形勝地,山環水合毓良才”。
據《雷州府志》、《海康縣續志》及村譜記載:清代有科名者65名,其中解元1名,拔元1名,童試冠軍1名,恩公、貢、歲進士、國子監等共9名,廩貢生、增貢生各5名,附貢生3名,秀才40名。
清代職官:漕河總督1名、知府2名、知州3名、分府2名、州同、同知等7名、知縣12名、縣丞3名、教授、教諭、訓導、典吏、吏目、經歷、主傅、鹽課大使、鹽知事、鹽政廳、衛千總、巡政司、巡檢、提舉、理問、布政司、理廳、八品軍功、文林郎、修職郎、儒林郎、登士郎共等79名。
建國後,祿切村十分重視人才培養,努力弘揚古代文化傳統,在先輩高風亮節的影響下,莘莘學子勵志勤勞,先後考上大專院校的有300多人,中級職稱以上有68人,先任職政府公職160多人,其中處級幹部5人,副科級以上幹部9人。
古今祿切村可謂翰墨飄香、賢書高薦、人才輩出,譽滿雷州。

歷史名人

王夢齡(1798—1865),字雨山,海康縣調風鎮祿切村人。先後任江蘇試用知縣、淮安知府、蘇州知府、徐州知府、徐州兵備道、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兼漕河總督。同治元年(1862年),恭親王奕執掌國政,下旨夢齡趕返朝廷,候補五品京堂(從一品),未到任,卻病故在淮安,享年67歲,同治三年(1864年),徐州知府翰林編修段廣灜等人向皇上奏請恩準徐州敕建“王夢齡紀念堂”,併入祀徐州“名宦祠”。
王定九(1707—1774),海康縣調風鎮祿切村人,清戊午年科及解元,任四川中江縣知縣八年,童試主考職,並以真學問真經濟勵精圖治及教養著稱遠近,他關心民瘼,克勤克儉,帶領民眾修堤築壩、既靖狂瀾,民安耕鑿,政通人和,德政遠揚。告老還鄉時,當地士民萬眾揮淚夾到爭相歡送,繪有《攀轅圖》以示民敬愛,以志其為政清廉和為民勤懇。
王定章(1723—1784),號名“病夏五”,海康縣調風鎮祿切村人。山東省長山縣知縣。他家門七代共出十位知縣(他與4子5孫),知府,其中曾孫王夢齡官至漕河總督(從一品),這“一門十知縣”在粵西地區也許絕無僅有。
王志炳(1875—1926),子瑤林,別號嘯虎,號當屯,王定章第七世孫,海康縣調風鎮祿切村人。清光緒年間廩貢生、江蘇候補州判。民國初,曾任海康縣保衛局長、縣長等職。民國14年(1925年),在公眾推薦下,委任海康縣長,任職期間,親政愛民,積極治理,使海康時局暫時穩定,民得安居。但由於政務繁重,日夜操勞,積勞成疾。便於當年年底因病辭職,次年2月病逝雷城寓所,享年51歲。著有《宣南雜誌》。

地圖信息

地址:湛江市雷州市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