祿來福來是Rolleiflex的音譯。Rollei是帶狀的意思,Flex當然是反光的意思。祿來福來(以下簡稱祿來)是相機的名牌,在業內人士中,也許比萊卡更受歡迎。原因當然頗多,但設計完美、產品精良以及價錢合理是主要的。收藏祿來的相機比起萊卡來說,財力會較易負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祿來福來
- 外文名:Rolleiflex
- 類型:相機
- 首部產品:45x107片幅的立體攝影相機
簡介,歷史,現狀,
簡介
祿來是120菲林6x6度的先鋒,風琴袋機(折合式相機)時代,120菲林多用6x9或其半格6x4.5底片。一卷菲林可拍八或十六幅。祿來創製的雙鏡頭反光機(以下簡稱雙鏡機)採用6x6度是配合腰平取景設計,避免分橫、直度的不便(請重溫行雲先生介紹雙鏡機的文章)。儘管今日有各式各樣的120片幅,除上述之6x9、6x6、6x4.5外還有萬美雅及賓得之6x7、和富士之6x8。更有林可夫超廣角之6x12等。各種片幅有自己的一套理論,如6x4.5的放大比率剛好和8x10吻合,6x7取得菲林最大的面積使用率等等,但流行程度使終不及6x6片幅。
祿來採用此片幅之後,其對手哈蘇亦堅持此片幅,使到6x6差不多成為120菲林的標準片幅。更有數部畫冊以方度刊出,別有一番風味。如果你接受方度的概念,你的取景方法會改變,你會覺得方度構圖穩重,裁成長度或橫度都不及方度來得好,只有放大到20x24寸時才要略作裁剪。在下於91年的相機展會場內看過哈蘇的幻燈片,全以度展出,覺得美艷不可方物,全不須剪裁。
歷史
祿來最初並不生產雙鏡相機,而是立體攝影機。1921年由Paul Franke和Reinhold Heidecke創立,於是沿用Paul Franke&ReinhodlHeidecke的廠名至1962年。第一部產品是45x107片幅的立體攝影相機。用玻璃片或片裝菲林,有三個鏡頭。其中兩個蔡司的天塞鏡頭用作拍攝,另一用作取景,因為是Heidecke設計發明,所以叫作Heidoscope(亦有叫Baby Heidoscope,因體積及片幅都最小。或叫Original Heidoscope,即第一部Heidoscope之意)。1925年將片幅加至60x130mm。1926年改用B11或117菲林改名為Rolleidoscope。1927年生產更小巧採用127菲林的機型。所有Heidoscope和Rolleidoscope除菲林不同外,性能和設計基本相同。這類相機到二次大戰才停止生產。到了最後幾年都是接到訂單,才生產付貨的。這些相機極受祿來收藏家或立體攝影發燒友重視珍藏,市面極難得見。
祿來從開始便採用蔡司鏡頭。祿來之成功,蔡司有不可抹殺之功。同樣例子有哈蘇。日本生產的中片幅相機,性能設計都不比哈蘇差,但卻不受專業攝影師青睞。只要能付得起,他們都會選用哈蘇或祿來的。祿來一直採用蔡司鏡頭。大約到了1949年間才以史耐達的Xenar用在祿來可得(Rolleicord)以及Xenotar用在祿來福來供大家選擇。祿來的工程師強調蔡司或史耐達的鏡頭都具有同樣的高素質,無分軒輊。新機的售價相若,但二手市場,配蔡司鏡頭的總是叫價較高及較受歡迎。筆者雖有一部2.8D配用Xenotar鏡頭,卻從未用過,無從得知其效果。但祿來可得配用的Xenar鏡頭確極感滿意。不過Vb的又比Ⅲ至Ⅴ型的為好。
1928年祿來雙鏡反光機已有樣本生產,翌年推出銷售。依從此一相機概念發展,配合蔡司鏡頭的極佳光學質素和廠方一絲不苟的品質,殿定的祿來的成功。雙鏡反光機成為其他廠家的模仿對象。不論福倫達、蔡司、影攝佳到本港寶源都有生產,但只有祿來獨執牛耳,其他都相繼退下。現時亦只有祿來仍間中有小量銷售外,只有日本影攝佳仍有生產,此外就只能求諸國產的海鷗等牌子。祿來現以改為單鏡反光,但不少專業人士的架生箱裡仍會有一部祿來雙鏡機以備不時之需。
1929年起,祿來差不多每年都有一款新相機上市,每一款都是同一名祿來福來或祿來可得。用120菲林的用127菲林的都叫祿來福來。用家因此一直都混浠不清。至1956年廠方才有正式號型如3.5E、2.8F等加在機身編號之前以資識別。雖然每年都改款,但每款都相差不大,只有稍稍改變(亦可算蛻變),幫此要辨認的話,必需對各型號都熱識。幸好廠方的機身編號很有系統,從編號著手,也錯不了多少。號型多,產量也多。短短十年到1938年售出三十萬部。到1956年已售出一百萬部。如果認為一百萬部並沒什麼了不起,你也許忽略了這是中型片幅的相機。銷售量和35mm或柯達的盒式(Box)機當然有分別。如果認同他的驚人銷量,便會覺得他的地位崇高,深受專業及業內人士信賴。新聞工作者,美洲的多用Speed Graphic,歐洲的多用Makina,他們都覺得專用祿來較為輕便靈活,並有可靠操作及高質素相片的優點。加上廠方配合生產多種件如手柄,眼平稜鏡取景器及閃燈等,漸漸淘汰了Speed Graphic
和Makina而獨領風騷。不過好景不常,沒許多年便受到哈蘇單眼相機的挑戰。另一方面,35mm片幅相機興起,逐漸受歡迎,於是多了一個對手--萊卡。後來更加上藝康、錦囊等。也許是祿來掉以輕心,並沒有及時作出部署接受挑戰以至漸漸失去地位。
自六十年開始,祿來的牛耳地位不穩。哈蘇的相機上了太空和月球。Makina為日本收購,並放棄抄襲,設計出甚具創意實用的相機。萊卡的地位亦受到動搖,瑞士名牌Alpa亦漸消失。柯達也只生產塑膠制的普及產品。只有祿來仍獨力支撐。各樣產品都有,除了雙鏡機,加入35mm片幅的小機型,連動對焦和單眼相機。甚至126和110的超小型機,亦有對抗哈蘇的精良120單眼相機。8mm拍攝機、閃光燈、幻燈放映機、放大機及腳架等,只要與攝影沾上邊的,都有生產。競爭越來越激烈。為求生存,祿來將廠房轉至新加坡以減低成本。廠方雖然強調新加坡產品仍保持著德國生產和質素,可惜不為用家信任而失敗。
祿來和兩位創辦人Paul Franke和Dr.Reinhol Heidecke相繼於1950、1960年去世。祿來於1962年改名為Rollei-Werke Franke&Heidecke,更於1964年將公司重組。一向為祿來在美國經銷的Burleigh Brooks於1964年停止服務。自此不論業務推廣或產品銷售都不理想。美國銷售業務改由Honeywell接替。但在新加坡1970年設廠後,翌年亦停止合作。於是成立Rollei of America專事美國業務。加拿大、奧地利、荷蘭及日本等地亦分別成立公司主持各地業務。好景不常,每下愈況,美國的公司在1980年解散。新加坡廠房亦在同年停產。德國老家只生產小量專業製品。1981年底祿來已陷於破產邊緣。最後由倫敦的United Scientific接收經營。
祿來的沒落原因,很難下結論。可以說後期35mm相機不及日本產品,而雙鏡機漸不流行因受到不能換鏡頭的先天性局限,於是出現財政困難。亦有歸咎於宣傳不力,以至新一代用家未能欣賞其名氣及優良品質。
祿來雙鏡機的設計有若干好處,如①眼見到的與拍攝到的十分接近,時差(time-lapse)很小,容易捕捉景物不斷變動的形態,特別是人像方面。②構圖方便。③機身輕巧容易把持。用慢快門亦易於拍到清晰的影像。與單鏡機比較,不能掉換鏡頭和片匣當然是致命的缺點。故此在1929年第一部祿來面世時引起的震盪是可以理 解的。那時候不能換掉鏡頭並非缺點,那時所有相機都差不多是固定一個鏡頭的。同時使用多種菲林亦非時尚。當年其他廠家紛紛效法,雙鏡機一度成為多姿多彩和機種。
第一代的祿來,俗稱Original Rolleiflex,外形很似祿來可得但體積較大,配有兩種鏡頭f4.5或f3.8的Zeiss Tessar,快門1-1/300秒另加B和T。用117菲林。但有些已改裝成為用120或620菲林。用旋鈕前卷菲林。1932年改用槓桿前卷菲林,更將快門光圈讀數移到取景鏡頭的頂部,方便取景時見得到讀數。此peep-window方式一直沿用至今。鏡頭仍然分別配f4.5或f3.8。1934年的更配f3.5鏡頭。快門改Compur Rapid,1-1/500秒及B和T。祿來的名牌亦由此型開始用凸字。以前的是凹字。
槓桿前卷菲林雖然比旋鈕方便,但仍然要先將快門上弦,仍不夠方便。1937年起所有祿來的槓桿前卷菲林,就兼有快門上弦性能,及顯示已曝光的格數,防止重拍或空拍,但亦可刻意重拍。從這時開始可以算是第二代的祿來了。但型號可不少。單單配f3.5鏡頭的已有23種。廠方並沒有加以區分,不同年份的每有不同的改動。這23種號型是根據歷年和改動,只是用家的習慣叫法,非廠方的編定。快門全部採用Compur-Rapid,1-1/500秒和B快門。但閃燈同步有些是MXV(V=自拍掣),有些只是Synchro Compur X。成像鏡頭(taking lens)是f3.5/75mm,有多種。最早期的是Carl Zeiss Jena Tessar。1945年後有Zeiss Tessar或Schneider Xenar供選擇。1949年後有Zeiss jena或Opton Tessar和Xenar,有加膜鏡頭。但1954年起只有Xenar 或Carl Zeiss Tessar。1956年全系列都配用高質素的Zeiss Planar或Schneider Xenotar 75mm f3.5鏡頭。另外加入Rolleiflex T系列。T=Tessar鏡頭,但與1955年以前的設計不同,可以說是普及型,售價約為同期的三分之二。但現時二手機的價格已無分別,只視買家愛好而取捨。取景鏡頭(finder lens)全部都是75mm f2.8 Heidosmat。因為大光圈,有不錯的取景明亮度。後期的取景玻璃加了增光環,更為明亮悅目。
1958/59年開始所有祿來機都配用新設計的取景罩,有可轉換眼平稜鏡取景及其他妙處。罩的兩側改為折合式,面積加大,有更佳遮光效果,取景時有更為集中。開闔動作比舊式的更暢順。可更換取景屏片。配用Rolleikin時,在取景屏加上片格很方便。
祿來號型實在太多,因此用圖表列出各型號的特點,希望對辨認有所幫助。後期生產的紀念型金機、白金機等,以及最新款的2.8GX和不甚流行的Rollei Magic不作介紹了。不過有兩款仍值得花筆墨的,那就是Tele-Rolleiflex和Wide-angle Rollei。
五十年代初,哈蘇相機建立的知名度,給祿來不少的威脅。可掉換鏡頭及片匣的優點使祿來甚難招架,於是有廣角和遠攝兩款機的產生。概念是不錯,可是這樣不是要背著三部相機上陣嗎?不受歡迎是可以理解的。只有忠誠的擁促者才會要吧!從機身編號可看到遠攝鏡型第一期只生產五千架而廣角型的只有四千架。
以收藏者來說,這兩種機款源於同一系列,外型相同,只是鏡頭有分別。一套完整的收藏品當然要兼有這兩款。從稀有方面來看,亦值得擁有。有些人認為祿來拍攝的相片有高些清晰度,原因是拍攝時沒有反光鏡彈起的震動。如果預先鎖起反光板卻失去了觀景的功能。我不大相信這些理論。
哈蘇大師Prof.E.Wildi著的《哈蘇手冊》教人(當然要用腳架)曝光少於1秒時,要用力按著機身才曝光。如果長於1秒的話便相反,只有快門線接觸到相機。多年來我都覺得這樣作萬無一失。有些祿來是可以加上一片光學玻璃以保持菲林絕對平伏。如遠攝型的另配機背及後期生產的廣角型都可以。據用家經驗指出,作用不大。因為拍攝到的照片,很難察覺其中分別。固此此配件甚少人採用,極為稀有。祿來相機的設計是很精密的,經多年使用,都能保持精確度。原因是在兩鏡頭中兩旁有柱,可保持鏡片的平面和菲林平面平行。這是其他同型設計的相機沒有的。甚至姊妹牌祿來可得也沒有這設備。雖然如此,祿來可得仍然有極高的質素,只是操控方面沒有祿來福來那么方便。
現狀
現時二手市場要找一部祿來福來可得並不困難。不論是F2.8或F3.5,賣相完美或殘缺的都有,問題只在乎價格。配件便不同了。可以說可遇不可求。例如皮袋還比較容易,也許不是原配,但總可以用。皮帶扣卻是另一回事了。祿來可得要有皮袋才有相機帶。沒有皮袋,相機帶仍可掛在相機耳,當然有些不方便。但祿來福來一定要有原廠的扣,才能扣上皮帶。皮帶可扣在相機或此袋上。沒有這個扣,便只能用手捧著。許多人可以賣去皮袋,因為保存麻煩,但不會賣去皮帶扣的。小小的兩個扣的售價,會令你意想不到。至於鏡頭蓋(俗稱鴨腎乾)及遮光罩,亦是比較少見的配件。其他如Mutar(兩倍增焦距鏡),廣角型用的半身鏡、近攝鏡、360度取景座、柔焦鏡、立體攝影座和Rolleimeter(作測量用)等等都不常見。濾鏡bayonetl'11'111相當於B-30、B-36和B-40。B-40尚可買到原廠新貨,其他的便很難了。偏光鏡更加不用提了。即使如此,沒有配件的祿來福來或祿來可得仍然很好用,特別是拍攝風景和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