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殿的32個巨大石礎分四行排列,由此可推知當年的大殿面闊7間,深3間,從現存台基的高大寬廣和巨大的柱礎,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棱恩殿是多么的巍峨宏大。 現收藏於新鄉市潞簡王墓博物館。
享殿的32個巨大石礎分四行排列,由此可推知當年的大殿面闊7間,深3間,從現存台基的高大寬廣和巨大的柱礎,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棱恩殿是多么的巍峨宏大。 現收藏於新鄉市潞簡王墓博物館。
祾恩殿這座高等級的明代官式建築匯集了古代建築的特點,它將向人們展示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無窮智慧。為後人研究古代建築史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具有...
明長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南麓,是十三陵中的首陵,也是其中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特別是謁陵時舉行祭祀儀式的祾恩殿, 在十三陵中僅存此一座。祾恩殿是中國...
享殿的32個巨大石礎分四行排列,由此可推知當年的大殿面闊7間,深3間,從現存台基的高大寬廣和巨大的柱礎,我們可以想像當年的棱恩殿是多么的巍峨宏大。 現收藏於...
棱恩殿 位於在昭園內,距金水橋約30米處,占地面積451平方米,是朱氏後人祭祖的場所。於1988年修復。棱恩殿東西兩側有東西配殿,占地面積378平方米,與棱恩殿同時...
明清陵制。也稱享殿,俗稱大殿,明朝稱祾恩殿,清代稱為隆恩殿。它是陵寢地面建築中規模最大的。只有帝後的大殿才能稱為隆恩殿,妃園寢稱為享殿,王爺園寢稱為享堂...
祾恩殿 規格 檐高3.11米,長11米,進深7米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為3間,檐高3.11米,長11米,進深7米,規模比原來的孝陵殿小得多。殿...
昭陵陵園建築面積為35000平方米,現存有完整的祾恩門、祾恩殿及其東西配殿,和方城、明樓、寶頂等。這裡埋葬有明朝第十二帝穆宗朱載垕和他的三位皇后。...
原來,這裡是祾恩殿的遺址,修繕中突出現狀保護,只是對殘牆柱進行加固和防腐保護,散落在祾恩殿基座周邊的石欄桿、望柱等石構件,都按照原位置擺放。 [44] ...
定陵的主要建築有祾恩門、祾恩殿、寶城、明樓和地下宮殿等,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被發掘了的陵墓。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定陵被當做“牛鬼蛇神”批...
根據《帝陵圖說》記載,增崇基構後的景陵祾恩殿,“殿中柱交龍,棟樑雕刻,藻井花鬘,金碧丹漆”,殿中有暖閣三間,黼座(帝座)地屏直到康熙年間猶有存者。此外...
定陵的建築主要有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和地宮等部分。定陵的地宮位於明樓的正後部,是陵墓建築中的主要部分,其中埋葬著明神宗朱翊鈞和孝端皇后、孝靖皇后。...
據《太常續考》等文獻記載,天壽山諸陵陵殿名為“祾恩殿”,殿門名之為“祾恩門”,始於嘉靖十七年(1538年),是世宗朱厚熜親易佳名。其中,“祾”字取“祭而...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
永陵的祾恩門初建時為五間,乾隆年間縮減為三間,在目前保存的基座上,仍可以看到乾隆年間將永陵的祾恩門、祾恩殿拆大改小的痕跡。...
有人曾沿慶陵寶城西牆的排水明溝向東南方向探查,中間大約有60米是暗溝,在寶城和祾恩殿之間中心線東側變成明溝,穿過陵園中心橋(三孔)向西,再轉向南沿祾恩殿西牆...
建築自石橋起,依次分列陵門、碑亭、祾恩門、祾恩殿、明樓、寶城等。明長陵建築布局 編輯 明長陵整體分布 明長陵的整體布局為“前方後圓”,整個陵宮建築南向偏...
重檐廡殿頂,是在廡殿頂之下,又有短檐,四角各有一條短垂脊,共九脊。現存的中國古建築中,如太和殿、武當山金頂,明十三陵長陵祾恩殿即此種殿頂。...
祾恩門、祾恩殿的台基上還有清代改建後遺留的柱礎石。神功聖德碑亭僅存石碑及台基。明十三皇陵泰陵 明泰陵,位於筆架山東南麓,這裡又稱“施家台”,或“史家山”,...
永陵寶城直徑為81丈,祾恩殿為重檐七間,左右配殿各九間,其規制僅次於長陵(長陵寶城直徑101丈8尺,祾恩殿重檐九間),超過了永陵之前所建的獻、景、裕、茂、泰、...
明昭陵祾恩殿 明昭陵陵區選址 明昭陵(5張)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明穆宗在乾清宮病故。禮部左侍郎王希烈奉萬曆帝朱翊鈞之命往天壽山為穆宗選擇陵地...
民國年間,祾恩殿在戰亂中被拆毀,祾恩門則於民國六年(1917年)被焚。現該陵殿門均成遺址,其餘建築保存尚好。詞條圖冊 更多圖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