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龍王

祭龍王

祭龍王,民間祭祀風俗。流行於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長江中下游等地。夏曆二月初二。民間在這天祭龍王,祭法因地而異。目的是祈求龍王保佑,不發生天旱,保證風調雨順,有水吃。一般在三月份,由佛爺擇日舉行。祭時,全村老少前往清水池邊,佛爺點燃香燭,邊念經,邊把一張畫有龍的紙漂放在水面,民眾隨之叩拜。然後殺豬殺雞祭祀,大家在一起飲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龍王
  • 定義:民間祭祀風俗
  • 流行於黃河中下游
  • 時間:夏曆二月初二
風俗文化,傳說,斷頭龍,龍抬頭,

風俗文化

祭龍王的目的是祈求龍王保佑,不發生天旱,保證風調雨順,有水吃。一般在三月份,由佛爺擇日舉行。祭時,全村老少前往清水池邊,佛爺點燃香燭,邊念經,邊把一張畫有龍的紙漂放在水面,民眾隨之叩拜。然後殺豬殺雞祭祀,大家在一起飲酒。中國傳統上的龍王就是對水的神格化。凡有水域水源處皆有龍王,龍王廟、堂遍及全國各地。祭龍王祈雨是中國傳統的信仰習俗。

傳說

斷頭龍

唐代貞觀年間,浙江連年大旱,禾苗枯焦,百姓紛紛求告龍王。龍王動了惻隱之心,立即奔赴天庭奏請玉皇大帝,讓玉皇大帝準他降雨。玉皇大帝下了一道旨令:“城內降雨七分,城外降雨三分”。
龍王領旨以後心想,城裡降雨七分就要鬧水災,城外降雨三分又無濟於事,何不來一個倒三七降雨呢!於是龍王在城裡降了三分雨,在城外降了七分雨,城裡城外的百姓都得到了好處。玉皇大帝知道以後,卻是大發雷霆,怒斥龍王違抗天旨,對龍王處以斬刑。
百姓為了報答龍王的恩德,各村各莊都扎制了龍頭,供奉在廟堂里或在廳堂上,焚香禮拜。每到春節和元宵,村民扛著龍頭和龍身,沿村沿莊遨遊,對龍王寄託哀思。由於龍頭被斬了,所以龍頭、龍身就分開來舞,被叫做“斷頭龍”。

龍抬頭

很久很久以前,東海龍王生了三個龍子,就缺一個龍女。龍王想,要是再有個公主,兒女雙全,那該有多好啊!王母知道這件事後,就給龍母吃了一顆仙丹,不久,龍母就懷孕了。第二年二月二,龍母果然生了一個白白胖胖的女兒。
小公主一天天長大了,對龍宮的生活厭倦了,渴望到人間去尋找真正的幸福。龍母知道女兒的心,她勸公主說:“孩子,龍宮裡無憂無慮,要什麼有什麼,為什麼要到人間去呢?”龍女說:“龍子龍孫們只知道吃喝玩樂,我一定要到人間去,尋找真正有樂趣的生活。”龍母見女兒決心已定。悄悄地把她送出龍宮,還給她帶了一個錦囊。
龍女依依不捨地告別母親,飛過九十九條河,越過九十九座山,來到了一座大山下,公主四下里望了望,遠遠地看見大地都皴裂著,莊稼都低垂著頭,太陽正火辣辣地烤著大地,不遠處,一個青年在田裡吃力地勞動,公主走過去,問道:“這么旱的天,你種地會有收穫嗎?”農夫苦笑著說:“有什麼辦法呢?家裡的老母親還靠我養活呢!”龍女很同情他,從錦囊中取出幾粒紅豆,向地里一撒,一會兒,田裡就升起厚厚的濃霧,乾枯的禾苗泛出了綠色。農夫一看趕忙向她行了個禮,說:“仙姑,這兒方圓幾百里都遭了大旱,還請仙姑救一救窮困的百姓。”龍女非常感動,她想,他真是個好人,一心想著別人。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她從錦囊里抓了一把紅豆拋上天,頓時電閃雷鳴,一場大雨酣暢地下了下來。雨過天晴,山青了,莊稼綠了,人們臉上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小伙子感激地向姑娘道謝,公主臉上飛起了紅雲,說:“不用謝我,只求我倆百年合好。”小伙子聽了,甜滋滋的把姑娘領回家。
公主離宮出走的事被龍王知道後,龍王非常惱怒,還不讓龍母去看女兒。龍母天天想念女兒,每年陰曆二月初二就浮出海面,抬起頭來向女兒離開的方向痛哭一場。她的哭聲變成了雷聲,她的眼淚化作了春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