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鄭國地。在今鄭州市金水區。原有祭(zhai)國,故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zhai)邑
- 現稱:祭(zhà)邑
歷史沿革,相關詞條,
歷史沿革
周成王平定三監之亂後,周公八子祭伯封侯在管城東北15里處,建祭阝(jì)國都城,史稱祭阝伯城。後來“祭阝”字改為“祭”字,讀音為“zhài”。周穆公曾來過祭伯城,泛舟於蒲田澤(在今鄭州東)。
周昭王南征荊楚,祭公隨行,回師途中,船沉漢水,祭公與昭王溺水而亡。祭公之子祭公謀父是穆王時的名臣,他曾諫阻穆王不要征伐犬戎,而以德安邦。
祭國在魯隱公元年(前722年),鄭國東遷時被滅,成為鄭國大夫祭仲的食邑。隨著多年後外地民眾遷到祭伯城定居,由於口音不同,使祭的讀音逐步演變為“zhà”,(一說為方言所造成的差誤,今鄭州當地仍稱zhà)祭伯城簡稱祭城。
周定王二十年(前587),鄭國攻打許國,許國求救於晉國,晉國派兵占據鄭之祭邑。《左傳·成公四年》:晉“取汜、祭”。即指此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