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祖習俗(徽州祠祭)

祭祖習俗(徽州祠祭),起源於安徽省徽州的祠祭文化,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祭祖習俗(徽州祠祭)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類別:民俗
  • 非遺批次:第四批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

歷史淵源

徽州祠祭是流傳於徽州境內各宗族祭祀祖先的一項重要禮儀活動。
徽州祠祭自明代以來,曾廣泛流傳於古徽州的祁門縣、歙縣、黟縣、績溪等地。祁門縣西部的馬山、桃源、文堂、黃龍等傳統古村落,至今還保留著相對完整的祠祭文化。

文化特徵

祠祭分族祭和房祭,族祭由族長主持,族長由族中年長輩高、兒孫繁衍、德高望重的人擔當,房祭由各房頭房長擔任主祭。一般徽州宗族祠堂祭祖,有春祭、中元、秋祭、冬祭,先祖誕辰、先祖忌日等,最普遍和最隆重的祠祭是春秋二祭和冬祭。
徽州祠祭按照朱熹《家禮》的規定,要求參祭人員必須整衣肅冠,嚴格遵循祠規。整個祠祭活動過程有嚴格的程式,其中由禮生讀祭文,其祭文寫作也有固定的格式。
馬山村祭祖分春秋二祭和冬祭,其程式嚴格,儀式隆重。冬祭為每年臘月二十四掛祖容像,三十夜到祠堂拜祖先。春祭為正月初二、初四,祭後每人發一杯米酒。初七為人日,收祖容,耍舞獅。五月十三祭關雲長,辦關帝會。清明節要標墳拜祖,中元節做道士戲,祭祀孤魂野鬼。八月初一到西北面的西峰廟接西峰大聖,中秋節送回。
桃源村陳氏宗族祭祀分小祭(家族祭)、中祭(支祠祭)、大祭(總祠祭)三種。宗祠祭祀第一程式是奉上十六種供品。祭祀人員分設主祭、啟贊、通贊、啞贊、引贊、內務、執事、執鼓、鳴鑼各一人,另奏樂隊若干人。逢大祭需供上整羊整豬各一隻為主供品,同時各戶捧上一盞或一對造型各異的接財納福添丁的彩燈。

傳承保護

傳承意義
徽州宗祠祭祀是與歲時節令相關的慶祝、祭祀習俗,是古徽州勞動人民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強大的宗族凝聚力作用,也起到了豐富宗族民眾文化生活的作用。
祭祖過去曾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制止,已經鮮為人知,並且有在徽州消失的可能,而在祁門縣馬山等地保留著較完整的祠祭活動,對於研究徽州宗族的祭祀禮儀和徽州民俗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保護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祭祖習俗(徽州祠祭)項目保護單位祁門縣博物館評估合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