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牛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讓牛好好休息,並殺雞鴨、備酒飯到牛欄前祭牛神,繼而用糯米飯餵牛,以示酬謝。
基本介紹
傳說,節日介紹,不同民族風俗,
傳說
傳說這一天是牛玉的生日,這天,家家吃“牛王粑”和糯米飯,同時還要把這些好吃的食品拿一部分給牛吃,給牛放假休息一天。祭牛節的時間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曆四月初八,有的在六月初六。這一天,各家停止役牛,讓牛好好休息,並殺雞鴨、備酒飯到牛欄前祭牛神,繼而用糯米飯餵牛,以示酬謝。
節日介紹
農曆四月八日,風俗傳說這一天是“牛生日”。要做烏飯麻糍,讓人也分享牛的喜日。鄉間,用烏飯麻糍餵牛,同時用紅糖老酒調雞血給牛吃。為的是過了這一天,春耕就開始了,牛也要辛苦忙碌了,所以,要先補一補身子,免得臨事不力。
其實,此俗不但在浙江,而且在江蘇、湖南、湖北、江西、福建、安徽等地,亦是如此,甚至在中國少數民族的仡佬族、土家族、滿族、壯族都有如此節俗,只是他們叫“敬牛節”、“牛王節”、“祭牛節”等不同稱呼罷了。所以也稱"牛王節"、"牧童節"。黔西地區也稱為"開秧節"、"開秧門"、“祭牛節”,是安順布依、苗、仡佬等民族的傳統節日。是紀念耕牛的節日,有的地方叫“牛王節”,鎮寧扁擔山一帶稱“牧童節”,安龍、興義地區叫“開秧節”。“牛生日”反映了中國農耕經濟社會中,對牛的(勞動力)崇拜和敬仰,也反映了人們對豐收的渴望和企求。
不同民族風俗
南方民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因此在生產中擔負主要勞動力的耕牛成為人們崇敬的對象,許多的節日與牛相關呈現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
廣西龍勝一帶的侗族 廣西龍勝一帶的侗族,在立春以前,就要圍著耕牛忙碌,修牛欄,制燈籠,準備青草,糯米粑和甜酒等。到立春這一天傍晚,前面要用燈籠開道,後面跟著以竹編紙糊的“春牛”,由兩個青年舞動,最後面走著由勞動能手和能歌善說的人扮演的農民夫婦。他們代表全村,舞到每一戶農家,便向主人祝賀“春牛登門,風調雨順”。而主人則燃放鞭炮迎送,並贈給紅糖、粑粑等禮物,用迎春牛的節日拉開春耕生產的序幕。在春牛舞隊走遍各家以後,就在平地舉行歌舞會,不僅演出模仿勞動的舞蹈,而且舉行包括農事知識問答的對歌。
廣西龍勝一帶的侗族
貴州榕江、車江地區的侗族 農曆六月初六,貴州榕江、車江地區的侗族要過一個“洗牛節”,家家牽牛下河,為其洗身,並殺雞鴨為牛祝福,願耕牛清潔平安。據侗族老人傳說,耕牛是牛魔王變的。當初,牛魔王受玉帝委派向人類傳達旨意,誤將“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飽”說成“天皇賜你們一日三餐肚子還不飽”,結果害得人們忍飢挨餓。於是牛魔王便下到人間,幫助人們苦力耕作,以作為傳達旨意失誤的補償。侗家人為了感謝耕牛對農業發展的貢獻,於是便每年過洗牛節。布依族地區也有這個節日。雲南省麗江一帶的納西族地區每年農曆六月二十日至三十日、九月十日至三十日,也要舉行兩次“洗牛腳會”。這兩段時間正是春、秋農事大忙以後,需要稍事休整,於是人們在上述兩段時間內任選一天,全村舉行聚餐,並洗刷耕牛、餵它12個麥餅和一捆青草,還要在牛欄上掛一串麥餅以表慰勞之意。
貴州榕江、車江地區的侗族
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 在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中流傳著一個傳說:在古代時,牛生活在天上,過得十分舒適。後來它見到地上人間傈僳族吃苦澀的野果為生,。心中十分不忍。於是在一年春天,背著天神,將藏在葫蘆里的五穀種子灑向了人間,使人間開始有了五穀成長,傈僳族擺脫了飢餓的困境。天神因此發怒,把牛驅出天上,來到人間。傈僳族將其養在家中,但牛看到人們耕作勞苦,又主動出來拉動犁耙,幫助種莊稼。天神見人間生活漸漸美好,又放出冰霜、蟲災,進行搗亂、迫害。牛在耕作之餘,為了保證作物成長,又上天與天神論理,不讓各種災害得逞,對傈僳族立下了很大的功勞。因此每年農曆六月初五日,這裡的傈僳族人民也要過一個“浴牛節”。在這一天,不僅家家要給牛洗澡,並要煮一鍋放鹽的稀飯,用來餵牛。並由家中最年長的婦女向牛祈禱,希望它在天神面前,多多求情,免災無害,莊稼豐收。
雲南省蘭坪縣的傈僳族
廣西的壯族農家 廣西的壯族農家,在新年正月初一日,要讓小孩到河灘邊牽“石牛”回家。認為凡是有洞的石塊,就是“石牛”,可以用牛繩穿著,牽回家中,“養”在牛欄,求得一年中牛隻興旺,免病消災。到了農曆的四月初八,壯族認為是“牛王節”、“牛魂節”或“開秧節”。
廣西的壯族農家
仫佬族、侗族、布依族、土家族則要在這一天過“牛王節”,用各種形式為耕牛過節。桂西北山區的壯族,認為這一天是牛王誕辰(也有在農曆五月初七、六月初六或七月初七過此節的)。他們認為春耕時耕牛受到人的鞭打呵叱而失魂,所以要在春耕後,牛王生日之時,進行慰勞,為之招魂並讓它休息。各家要由家長牽牛繞桌一周,然後餵糯米飯及甜酒,雞蛋湯或綠豆湯等,以竹筒灌喂,再餵糍粑。小孩要在牛角上纏以紅紙,為其祝賀生辰。大人則要打掃修整牛欄。布依族要做“牛王粑”給耕牛吃。仫佬族要以酒、肉、糯米飯祭牛欄,祭畢將糯米飯餵牛。
廣西三江、孟江一帶的侗族,要採回一種據說能生津發力的樹葉,用其汁水漚米,蒸成黑色米飯餵牛,為耕牛增強體質。廣西北部山區瑤族也認為四月初八日是“牛頭王生日”,因此到了這天,不僅要讓牛休息,而且要餵牛吃糯米飯、或以烏拉葉、楓樹葉合煮染色製成的黑糯米飯,以酬謝其對人類的貢獻,並祝禱牛的健壯。
土家族 土家族在過“牛王節”時,人們盛裝聚集牛王廟,以酒、肉、米粑上供,還要吹嗩吶、放鞭炮、跳擺手舞以娛樂牛王。據說過去土家族刀耕火種,生活艱苦,後來由於牛王下凡,幫助耕作,又與五穀神商議,讓穀物每穗結子九九八十一粒,使人間得以飽食。但卻因此觸怒天帝,貶牛王來到人間,長期耕地,不得食肉和飯,只準吃草,而且還要反芻。但人們卻感謝它,不僅為它修了廟,而且定四月十八日為牛王節,屆時讓它休息,給它披紅掛彩,餵以精良飼料,而且殺豬宰羊,到廟裡祭祀,真誠地表示感謝之情。四川省阿壩自治州的羌族,則在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牛王會”,有的地方要作日、月形的饃饃,掛在牛角上,並放任其自由活動,在附近山坡草地轉悠,充分享受在大自然中休息的樂趣。
土家族
仡佬族和黔東南地區苗族 仡佬族和黔東南地區苗族的牛王節,是在農曆十月初一,又稱為祭牛節,敬牛節,敬牛王菩薩等。到這一天,不僅停止役使耕牛,還要用最好的飼料餵牛.苗族稱為“跳米花節”。有諺語為證:“苗族不跳花,穀子不揚花。”時間多在農曆四至六月舉行。仡佬族則在農曆十月一日舉行。傳說這是“牛王”的生日,家家都要殺雞備酒,打糍粑敬“牛王”,他們在牛角上掛上糍粑,照料耕牛,讓牛吃好喝好。
仡佬族和黔東南地區苗族
貴州荔波一帶 貴州荔波一帶,每逢這個,節日要做黑糯米飯敬"牛王";望溪縣要吃。四色糯米飯;有的地區不但要做糯米飯還要殺雞備酒祭祖,並用鮮草包糯米飯餵牛,給牛洗澡,讓中休息一天,表示人們對耕牛的愛護和酬勞;個別地區還要舉行鬥牛、賽馬等娛樂活動。
貴州荔波一帶
布依族 布依族有的在農曆“三月三”舉行,有的在“四月八”舉行。屆時殺豬打狗祭山,進行掃寨,食五色糯米飯,吃清明粑,祭祀祖先,慰勞耕牛 。
布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