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祧廟
- 外文名:tiao temple
- 別稱:遠祖廟
名詞釋義,先祖追溯上限,明清時期祧廟,明代,清代,北京太廟祧廟,
名詞釋義
《禮記·祭法》: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 而祭之,乃為親疏多少之數。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 ,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遠廟為祧,有二祧,享嘗乃止。去祧為壇,去壇為墠 ,壇墠有禱焉,祭之;無禱,乃止。去墠曰鬼。
考廟即父廟,王考廟是大父即祖父廟,皇考廟即曾祖父廟,顯考廟即高祖父廟。高、曾、祖、父四廟為親廟,祖考廟是始祖之廟,鄭注:“祖,始也。”孔穎達疏:“王立七廟者,親四、始祖一,文武不遷,合為七廟也。”這就是說,周天子之廟有七,始祖后稷和二祧文王、武王,為不遷之廟;其它高、曾、祖、父為代遷之廟,因為某一天子的高、曾、祖、父到了自己兒子一輩,高祖就成了高高祖,不在四親廟之中了;到了孫子,連原來的曾祖也退出四親,不成為曾祖、高祖了。因此,四親廟隨著輩份的降低而代遷,它們不是永遠不遷之廟,不能像始祖和文王、武王那樣,永遠得到後代的祭祀。諸侯之廟有五,即始祖廟,這是不遷之廟;另有高、曾、祖、父四親廟,為代遷之廟。
先祖追溯上限
中國古代十分注重血統家族的遺傳譜系,特別是帝王。有的大家族可以上溯一百多代,這些遠祖要是都祭祀可太麻煩啦,祧廟的牌位就得滿滿當當,一年到頭,皇帝要是挨個祭祀就別乾別的了。為解決這個矛盾,古代的社會倫理和祭祀制度專家們研究出了對策,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天大的難題。他們定出制度,祧廟只祭祀到前四代遠祖。即:肇祖、興祖、顯祖、景祖,以四代先祖代表以前所有祖先。這樣,先祖的追溯就有了上限,祭祀起來就簡化多了。
明清時期祧廟
明代
明代朱元璋是開國皇帝,在前面享殿祭祀時排位第一,是始祖。他的祖先名字都挺特別,全是數字—在祧廟中供奉的是:肇祖:朱元璋高祖朱百六;興祖:朱元璋曾祖朱四九;顯祖:朱元璋祖父朱初一;景祖:朱元璋父親朱五四。
中國古代認祖歸宗有“攀高枝”的陋習。特別是當了皇帝的人,一定要尋找或者編造自己祖先的高貴血統。朱元璋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孤苦無依,入皇覺寺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興死,他被韓林兒封為左副元帥。1356年,領兵攻占集慶,改名應天府,建江南行省,稱吳國公。實行“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之計,積蓄實力;1364年,滅陳友諒,自稱吳王;1367年,滅張士誠;後以徐達為征虜大將軍,舉兵北伐,進攻元大都。
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稱帝,建成國號大明,年號洪武,以應天為京師,是為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以後,先在南京興建了“四祖廟”,後又正式興建了太廟。關於明代的祖先,有個大臣拍馬屁,建議朱元璋認宋朝理學家朱熹當祖宗。朱元璋沒正面回答,而是問一個小臣,你是不是某名人的後代,這個小臣說不是。朱元璋略有所悟,自語道:連這小臣都不亂認祖宗,我是堂堂天子,更不能亂認啊!於是就否定了認朱熹為祖宗的建議。直到今天,我們所知道的明代的先祖都是一些沒有正式名字而以數字相稱的窮苦農民。北京太廟的祧廟建於明弘治三年,一直供奉的是這些普通的農民。
清代
1644年清兵進入北京,正式建立清朝。不僅占有了明代的皇城,而且學習採用了中原文化和制度,將太廟明代祖先的牌位移送歷代帝王廟,而將瀋陽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牌位迎送太廟寢殿,同時將先祖牌位迎送太廟祧廟供奉。
清代的前四代祖先與明代祖先的時序有所不同。清代追認六世祖為始祖,餘下三祖為努爾哈赤的曾祖、祖父和父親。他們是:肇祖努爾哈赤六世祖孟特穆、興祖努爾哈赤曾祖福滿、景祖努爾哈赤祖父覺昌安、顯祖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
北京太廟祧廟
北京太廟的空間結構與明清皇城十分相似。故宮有太和門和三大殿。太廟有大戟門和三大殿。同樣是三大殿,故宮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與太廟的享殿、寢殿、祧廟的功能並不完全對應。根據周朝的禮制,天子三朝,正好對應皇城的三大殿。太廟是祭祀先皇的場所,按照古代“視死如生”的觀念,也要有三大殿。但是太廟的三大殿不僅僅是“三朝”的功能,還包括了後宮的功能,並多了一個“祧廟”。這就出現了謎團和玄機。
太廟大戟門與故宮太和門功能一致,是禮儀之門。不僅建築樣式單檐廡殿頂,所擺放的金戟數量也相同,可見太廟具有崇高地位。太廟享殿,重檐廡殿頂,與太和殿相同,是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只不過故宮三大殿是皇帝主持朝政活動,太廟大殿是皇帝進行祭祀活動。太廟寢殿,相當於故宮乾清宮,是皇帝皇后生活就寢的地方。
那么,太廟三大殿最後一個大殿,為何不再稱“殿”,而改叫“廟”並冠以一個很生僻的“祧”字?不僅如此,故宮三大殿的平台須彌座是連在一起的,呈現一個“土”字。而太廟大殿的平台雖也呈現一個“土”字,但到了寢殿就截止了。後面的祧廟單起一個須彌座,中間還隔了一道牆體,有三座門連線。
為何單單叫“廟”?廟(廟)在古代的本義是供奉祖先的大型建築。祧(tiāo)是古代稱遠祖的廟。
皇帝祭祀祖先雖然可以十分排場,但也不敢亂了規矩。他們面臨著一個極大的矛盾,祭祀祖先追祭到開國皇帝,那么開國皇帝的父母怎么辦?不祭吧,明明是祖先,祭吧,雖是祖先卻不是皇帝。好在封建社會總有那么一批人研究這些問題,竟然也解決得井井有條。這辦法就是:另立一院,另設一廟,專供開國皇帝以前的祖先,這廟就叫“祧廟”。太廟的三殿就是這樣的祧廟。這辦法既符合祭祖的要求,給了當百姓的祖上一定的榮耀,也沒有違反君權至上的根本的封建禮制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