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雲庵(廣東省梅州市梅縣祥雲庵)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祥雲庵
  • 地理位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城東鎮書坑村
  • 門票價格:0
  • 著名事件:清初,該寺住持為明末崇禎太子
祥雲庵座落於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城東鎮書坑村的深山之中,人稱“小陰那”,離城約8公里。始建時間不詳,該寺牆上碑文記載明嘉靖年間已有善信施田給該寺,說明此寺在明代已存在。祥雲寺因兩件事而聞名於世:一是清初,該寺住持為明末崇禎太子、“ 山大和尚”朱慈烺,圓寂後修有墓塔供人朝瞻;二是民國初年,該寺是梅州二大比丘尼庵之一。
關於太子和尚住庵之說,見於該寺大殿右側牆上鑲嵌的《真愧比丘記略碑》上,其碑主要是為保障祖宗墳墓嘗田所立,其中關於明太子朱慈烺的記述如下:
“祥雲庵僧慧日,別號真愧者,與予交遊久深,愛其三戒受持,六根清淨,談經法秩秩有條,說業因鑿鑿可據。一日,過訪盤桓,殷勤留宿,燈光下,前席向予曰:僧今七十有五,肌日癯,病日加,莫知旦夕,生平事未對人言,人亦無有知之者。敬悉陳子居士之前:僧馬姓,祖居平遠義田郡之長田鄉礤上,世族亦頗蕃衍,惜予幼失怙恃,將甫九齡,投拜山大和尚座下為孫,追隨躑躅,幾歷風波。閱年二十有六,謬為師所吹噓,命住持祥雲庵,未幾,師游交趾矣。彼時荒涼寂寞,粥不繼,殿堂棟折榱崩,每嗟風雨飄搖,即思重建,恨力有不逮,且子食急而子居緩。山下田數畝,荒者墾而辟之,狹者鋤而廣之。居數年,暫無枵腹之虞。俗卜日建庵,重整梵宇,無何福薄緣淺。師自海旋,寓羊城報資寺,遽爾圓寂,訃至隨往運其骸歸葬庵之左側焉。延至四十有二始鳩工,庀材而更新之,總計費用百有餘金,所募而得者僅十之一二,余皆己所銖積。”
祥雲庵是著名的客家寺院,而在所的官方史志里均無記載,據朱紀敦《祥雲庵及崇禎太子墓存疑》一文里說:“現存的溫仲和《光緒嘉應州志》中‘寺觀’部分未提到祥雲庵,從溫仲和在書中引用的材料可知,他以葛三陽、劉廣、王之正、文晟等人編撰的《程鄉縣誌》和《嘉應州志》為依據。其中最早的本子是‘葛志’。葛三陽是清初順治朝程鄉縣令,從李二何寫的《程鄉縣誌序》(見《李二何先生文存》)可知,李二何也參與葛志的修撰,並經他終審定稿。晚清溫仲和主修的《光緒嘉應州志》未收入祥雲庵,顯然是因前代各家志書的‘寺觀’中未收入祥雲庵。而康熙時劉廣聰、乾隆時王之正及後來的文晟在修志時又以葛志為依據。所以各家志書未提及祥雲庵顯然是源於最早的葛志不提祥雲庵。葛志是李二何參與修撰的,崇禎太子削髮為僧後隱居該庵,李二何是當事人,是知情者,為了保守秘密,不暴露太子的隱居地,以便更好地保護太子的安全。這顯然是李二何等人修葛志時避而不提祥雲庵的原因。否則,難以解釋各家志書的‘寺觀’部分何以會漏掉‘小陰那’這座如此重要的名山古剎。”
祥雲庵在民國初轉住尼眾,解放初又再住僧眾直到現在。祥雲庵占地約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600平方米,主體建築由香港余捷慶、陳梅冰夫婦捐巨資重修。“山大和尚”的佛塔重建在庵頂左上方,常有遊人慕名而來憑弔這位明朝末代太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