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符文廟

祥符文廟

祥符縣文廟,位於今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始建於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祥符文廟
  • 位於:河南省開封市鼓樓區
  • 始建於:明洪武五年
  • 距今已有:六百多年歷史
建築規模,文廟功能,

建築規模

據《光緒祥符縣誌》載,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縣張淑載捐修祥符縣文廟大成殿五楹,東西廊廡各五楹,戟門、欞星門各三楹,外賢關、聖域坊二座,忠義孝弟祠各三楹,大門儀門各三楹,明倫堂五楹,東西齋房各五楹。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巡撫李鶴年復修。重建彝倫堂、東西齋房。改建了崇聖祠、大成殿、東西兩廡、齋宿所、欞星門及左右門樓。增建了名宦、鄉賢二祠,由此可見當時祥符縣文廟的規模。

文廟功能

清代開封是河南的省會,祥符縣作為附廓縣,治所即設於開封城內,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故政治地位較一般屬縣為高。祥符縣文廟除承擔著春秋仲丁二祭的責任,孔子誕辰更要舉行大祭,不僅設有學堂,而且是地方科舉考試的場所。據《光緒祥符縣誌》中縣學宮圖的描繪,祥符縣文廟沒有正門,正門位置是一道照壁,東西兩邊圍牆上設有側門。照文廟慣例講,一個地方出了狀元,當地文廟才打開正門。不出狀元,就永遠不開正門。起初是顯示狀元的尊貴,後來也變成文廟鼓勵學子的一種手段。相傳每個來文廟求學的讀書人,都首先要經過文廟前的“泮池”,學子們也把泮池稱為“學海”,勉勵自己苦讀。秀才們在此學習,經過選拔後參加更高一級的科舉考試。若中了舉人,則搭一燈籠橋,由橋上走過,取“登龍門”諧音之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