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祭鼓,常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俗類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祠山祭鼓
- 類型:非物質文化遺產
歷史淵源
祠山廟會是一種由民間祭祀儀式演變的習俗,源起於溧陽市社渚鎮河口村及周邊,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
早年,河口有祠山廟,祭祀古代為民治水功神祠山張渤。相傳明朝朱元璋登基後,下旨在江南建360座祠山廟,並依次排列,每日輪流祭祀,全年獻享連續。清嘉慶十八年《溧陽縣誌》記載:明萬曆三十六年正月,淫雨連綿,河湖泛漲,圩堤潰決,廬舍傾頹,暴骨漂浮……澇災過後四年,災民才恢復元氣,得以安定。為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河口周邊的河西、橋東、濱溪、上河口、蔣家、王家莊、下馬塘、蔡家、巷埂九個自然村合力興起祭祠山張渤儀式,俗稱“祠山廟會”,久而久之而成習俗。
儀式中,有12位村民扮演12位民間信仰神:東方神,藍色面具,穿藍色鎧袍,插靠旗,屬木;南方神,赤色面具,穿赤色鎧袍,插靠旗,屬火;西方神,銀色面具,穿銀色鎧袍,插靠旗,屬金;北方神,黑色面具,穿黑色鎧袍,插靠旗,屬水;中方神,黃色面具,穿黃色鎧袍,插靠旗,屬土。東西南北神皆一手持刀一手持紙馬,中方神一手持劍一手持紙馬。五方神即陰陽五行,相生相剋,綿延無窮,化育萬物。另有戴白色面具的開路神,戴黑色面具的壓陣神,戴紅色面具的判官,戴白色面具的土地神,戴黑色面具的祠山張渤,還有和尚、道士等。
舊時於每年農曆二月初八,當地舉行“出會”儀式。鑼鼓聲中,8位青壯男人高抬祠山張渤塑像,12位神持十八般兵器佇列,龍旗羅傘,隊伍浩大,沿村巷走田地邊行邊祭,行經河口九個自然村,最後到位輪值供奉村。在村裡的土場上,祠山張渤塑像南面而坐,在“十番令”鼓樂的節奏里,諸神表演一個傳奇故事:張渤為民開河治水,遇到變成妖魔鬼怪的東南西北中五方神作亂,張渤請當地判官出面鎮妖降魔。判官披掛上陣,與五個妖魔鬼怪鬥智鬥勇鬥法,最後,判官使出渾身解數,拔出腰間的一支毛筆,雙手用力插在河口的大河裡,終於制服了五個妖魔鬼怪。諸神一齊上場歡騰起舞,共同慶賀為民開河治水成功。
由於歷史原因,祠山廟會曾一度沉寂。當代經過傳承者的不懈努力,已得以完整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