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山寺

祠山寺

祠山寺,又叫祠山殿,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城關鎮橫山。據祠山志載,祠山殿昭德宮始建於西漢宣帝神爵3年(公元前59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祠山寺
  • 位置:安徽省廣德縣城關鎮橫山
  • 別名:祠山殿
  • 始建於:公元前59年 
簡介,來歷,歷史及文化,特色,

簡介

祠山寺,又叫祠山殿,位於安徽省廣德縣城關鎮橫山。據祠山志載,祠山殿昭德宮始建於西漢宣帝神爵3年(公元前59年)。
隨著宗教政策的貫徹落實,祠山寺在橫山國家森林公園內得到了恢復重建,並於1998年作為佛教活動場所登記開放。

來歷

據《說郛》中《三柳軒雜識》、《祠山神事要》、《能改齋漫錄》、《留青日札》、《清嘉錄》等記載或傳說:廣德軍祠山廣德王,名渤,姓張,二月八日生,本前漢吳興郡烏程人,身長七尺,英氣勃發,先後與柳氏李氏為婚,生五子、一女、八孫,張渤精通道業,統領陰間兵馬協助鑿通河道。他要從浙江長興開挖一條運河,貫通安徽廣德,經東亭,通“無量溪河”到桐汭河,經郎川,溝通南漪湖,直達長江,開河貫通形成內河水網,以抗洪防暑,行船通商,造福人民。
張渤因化身豬形,驅使陰兵開河,不讓夫人到前沿工地,事先與李氏密議,送飯時以鼓響三聲為約,必至。厥後,因遺食於鼓,鳥啄鼓響,王至鼓壇,乃知鳥為所誤。逡巡,夫人至,鳴其鼓,王以為前所誤而不至,夫人遂至興工之所,見王為大豬,驅役陰兵,開鑿河瀆。王見夫人,變形未及,因生羞愧而恥之,不再見夫人,聖瀆之功遂息。後張渤遁於廣德縣城西北五里橫山之巔,修煉得道,人稱“禹後第一人”,死後被葬於橫山頂,居民思之,在橫山修建張公祠——即祠山廟於橫山西南隅,夫人亦至縣東二里而化,時人亦立為“娘娘廟”,與祠山廟遙相呼應,長相廝守。祠山廟宇鼎盛時期主要包括祠山殿、禮斗台、范公祠、三忠祠、廣惠宮、寢宮、宸翰樓、靈佑殿、龍王廟、岳王廟等,邊上還建有望月亭、攀夢亭、龍潭、天語亭、天夢亭、御詩碑、犀牛望月亭、岳王亭等,祠山廟很快名揚海內外,祠山爺顯靈的傳說一直經久不衰。由此歷漢五代至宋元明清,遇水旱災害,人們禱之無不應。俗傳祠山有"風雨雪火"四個女兒,每年要回家祝壽,一來一往必定颳風下雨飛雪,"火女"來往會發生火災,祠山不許她來。因張渤二月八日生,先一日必多風,後一日必多雨,號為請客風、送客雨,甚為靈驗,傳為異事,祠山廟傳為“小九華”,人們便尊稱其為“祠山大帝”、“祠山爺”、“廣德王”。

歷史及文化

據祠山志載,祠山殿昭德宮始建於西漢宣帝神爵3年(公元前59年)。後來由於歷代加封,對張渤的祭祀規模越來越高,越來越大,又在橫山西麓建立了西廟,經過歷朝不斷的擴建,卻逐漸成了正廟,而橫山上的張王廟被改為看經院,公元754年,即唐朝天寶13年,張渤被唐明皇御封為“水部員外郎”。鑒於張渤開拓江南,治理水患,發展農耕,經綸濟世,敕封橫山為祠山,以示祭祀。祠山就成了張渤的代名詞,後人又在祠山後面加上菩薩、大帝的稱呼,成為祠山菩薩、祠山大帝。橫山、祠山即為一山,被稱為神地、聖地而顯名江東。
公元943年南唐時又冊封張渤為廣德王,把建立在山上的宮、觀稱謂祠山殿。祠山殿是祭祀祠山神張渤廟宇群的總稱。
北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賜看經院為明教院,崇寧年間(約在1104年間)又改為明教禪院,變成了佛教寺廟,傳說有智通禪師在此悟道後修成正果。
南宋慈懿太后要親自到廣德朝拜這位人民敬仰的神仙——祠山爺。但從浙江長興泗安到廣德必須走山道。而山路是羊腸小道,山多林密,野獸出沒無常,十分不便。侍從稟報太后,待山道修好後,再予成行。而修山道,國庫空虛,無銀付出。慈懿太后便慷慨解囊,捐銀三萬餘兩修成廣德縣城至浙江長興泗安鎮石板古道。慶元三年(1197),廣德古道竣工,慈懿太后浩浩蕩蕩來到廣德,頂禮膜拜祠山爺。
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殿等名揚天下,香火日盛。據《明史》和《祠山志》載,元朝末年,朱元璋率軍渡過長江,轉戰南北,與橫山結下不解之緣,曾兩次駐蹕祠山,祠山殿成了他指揮南征的最高司令部,其間夢知他“貴為天子,必得天下”。在廣德打敗了元軍的精銳部隊“長槍軍”後,大將徐達常遇春又攻克了寧國,生擒了元軍統帥朱亮祖,捷報頻傳,朱元璋大喜,欣然命筆題詩稱廣德祠山為“天下英靈第一山”,在廣德和廣德祠山殿題有詩詞四首。
1368年定都南京登基後,兩次派遣欽差專程前來朝覲祠山,撥款對祠山廟修復擴建,賜詩二首《幸橫山》、《幸祠山》,在得夢之處修建“天夢樓”,在南京雞鳴山建廣惠祠山王廟,把廣德視為“龍興”之地,多次減免廣德錢糧,豁免廣德田賦,蔭庇建平(郎溪),如此同時又把廣德提升為京師直隸州,並在南京雞鳴山北極疾,還建造了祠山廣惠王廟,欽命南京太常侍,按時遣官致祭,遂為各地效仿,江南以及蘇南、皖南、浙江、贛北等地各州縣鄉鎮紛紛效仿,建起許多祠山廟,蘇、浙、皖、贛、閔等省建有千餘座祠山廟(廣德各鄉鎮就有70餘座祠山廟),但一致公認廣德祠山殿為天下第一祖廟。被推崇為“祠山祖庭”,從此祠山寺廟的規模越來越大,香火越來越旺盛,從而使橫山和祠山廟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和登峰造極的地步。
在全國眾多的廟宇道觀供奉的神仙佛祖中,名“祠山神”的沒有雷同的名字。對祠山神的敕封,自唐至清,朝朝代代不斷加冕,最後競封為“正礻右聖烈昭德昌福崇仁輔順靈佑普濟真君”遂然為18字王,並對其祖父母、父母、三夫人、王子、王媳、九北、九媳、八孫、四侍從,統有封號,其朝代之久,封號之久,在所有的神仙中實為罕見。同時在我國廣大疆域內,山脈地名叫橫山的有好多處,敕封一座山來祭祀英烈,橫山封祠山,天下第一。每年二月初八,為祠山生日,從二月初八至二十六,分布在各地的祠山廟都要舉辦“祠山廟會”,而且是百戲競集,爭相競賽,人山人海,愈演愈烈,廣德祠山殿被稱為“天下第一香火”。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頌橫山、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大帝等,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自漢唐宋元明清以至民國,很多官宦、書畫大家和詩人來橫山熱忱的寫下了100多首詩詞與楹聯,流傳至今。除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讚美祠山的詩詞外,尚有歷代20多位巡撫、龍圖閣大學士、翰林、知府、知州詠祠山詩詞。元朝著名書法家趙子昂書寫的《昭德宮疏》墨跡,舊為祠山殿珍藏的三寶之一,現倖存於張光藻編撰的《祠山志》中。真可謂異彩紛呈,不勝枚舉。

特色

祠山文化因張渤和祠山的一再加封和屢加贈賜、佛道諸家的推波助瀾、文人雅士的不斷渲染、因岳飛、范仲淹、朱元璋等人的歷史人文名氣等,不斷形成具有獨特廣德地方特色的祠山廟會、祠山民間文藝、祠山埋藏會、祠山戲曲等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傳統文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