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電衛
- 位置:廣東茂名市電白區電城鎮
- 地形:北枕莊山,南瀕南海
- 意義:歷代省道要衝
歷史,意義,
歷史
神電衛城建於明代洪武二十四年(1391),初為土城。
明正統年間(1436—1449),被起義瑤民攻陷,土城被毀。
永樂七年(1409),改築磚石城。城磚由轄下各4戶所分擔。現尚存長43厘米、寬21厘米、厚18厘米的衛城遺磚(即現稱城牆磚)遍布滿城。衛城呈長方形,周長3300米,牆通高5.2米(牆體高3.6米、堞高1.6米);設東南西北四城門;角樓四座,城門包上鐵片,門臼用鐵鑄造,堅固牢靠,門上城樓高聳、翹角垂檐,東南筑出水涵洞,安上鐵柵,以防襲擊。此外,尚建敵樓40座,設窩鋪42間。
成化四年(1468),電白縣治從高州長坡遷神電衛城,在衛城四周邊疏浚護城河(現尚存部分護城河原跡)與海連通。
萬曆三年(1575),又在城外增建敵樓12座。
萬曆十年(1582),將城外牆增高1米,並在護城河邊建更樓,在神電衛城內十字街口設建一座烽火樓台(即鐘鼓樓)。
雍正三年(1725年),神電衛撤銷,城仍為電白縣治所。
意義
神電衛城經明代多年建設,成為當時高州、寧州(吳川)、雙魚(陽江)、信宜、陽春等5個守衛千戶所的指揮中心,粵西沿海規模宏大的海防要塞,轄額官兵民壯,馬匹、弓兵數百,另外在沿海蓮頭、雞籠山、博賀立炮台,置大炮12門,額設千總一員,戰守兵80多名。此外尚有艟艚巡哨。
明朝正德十三年(1518)廣東市舶司遷至高州電白縣(即今電白電城鎮),隨著市舶司的遷移,對外貿易港口也發生了變化。從正德至嘉靖幾十年間,電白博賀港的“市舶貿易”很為繁盛。當時,電白港一度成為我國南方的主要對外貿易口岸。民國初期,孫中山先生把發展博賀港的規劃寫進了建國方略。充分挖掘電白的區位優勢、文化優勢,推動電白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