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道口村

神道口村是一個行政村,村莊東與市區相連,西與畢家疃村接壤,南與寨子村相連,北與西北山村為鄰,面積3平方公里,人口2200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神道口村
  • 地理位置:山東省威海市城區西北方向
  • 面積:3平方公里
  • 人口:2200人
概況,歷史記載,

概況

1898年,該村屬文登縣辛汪都三里。1898年英租威海衛後,屬威海衛第三總董區。1930年收復威海衛後,威海衛管理公署將神道口劃歸第二區。1948年3月,劃歸山後區神道口鄉。1950年,劃歸市北區神道口鄉。1958年,屬田村公社,1984年,屬田村鎮,1996年劃歸高技術產業開發區至今。2004年改為神道口社區。
神道口村村名的由來,一說法是,村西北有碧霞元君祠,舊時拜山神必由此路過,故名神道口;另一說法是,很久以前,人們去欽村,必須從村中經過。有一天夜裡,村民們聽到村後有很響的兵、馬、車聲,起身探視卻蹤影全無。天亮後,人們驚見村後橫著一條東西大道,村民稱之為神道。此後,此路便成為通往欽村的入口,故名神道口。

歷史記載

據有關資料記載,“明成祖永樂年間,七世祖畢高的後代,在神道口定居”。
畢高(1520~1563)字士登,號月亭,今威海神道口村人。善騎射,愛讀兵書,少年即立抵抗外侮之志,手書“捨生取義,殺身成仁”貼於壁上以自勵。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任威海衛指揮同知,後升任登州營後營把總、即墨營守備、泗州營游擊等職。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升任淮揚營參將,主管揚州、儀征、泰興、高郵、寶應、興化一帶防倭事宜。到任後,見衛所軍隊紀律鬆弛,缺乏訓練,無戰鬥力,便從徐州、邳縣、淮陰、揚州招募彪悍兵勇2000人,從揚州衛存留班軍中精選千人,組成一支抗倭軍,嚴加操練,在淮、揚一帶,屢敗倭寇,戰功卓著。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七月,調任福建興化營參將,分守中路,兼統水寨兵船,為抗倭名將戚繼光的得力助手。是年十二月,戚繼光回兵浙江,倭寇乘機進犯福建,圍攻興化城,他率眾堅守。翌年正月,倭寇偽扮明軍詐開城門,他率眾突圍。四月陣亡,歸葬威海欽村獅子園。
新石器時代遺址位於神道口村南蛤蠣山坡上,1979年發現。曾出土器具有石斧、石錛、石磨盤、石磨棒殘塊、陶鼎腿、陶器把手等。據考證,距今約6000年左右。遺址保護較完整,範圍有3000多平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