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梅毒致病性基因型的鑑定及發病風險的預測

神經梅毒致病性基因型的鑑定及發病風險的預測

《神經梅毒致病性基因型的鑑定及發病風險的預測》是依託同濟大學,由彭銳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經梅毒致病性基因型的鑑定及發病風險的預測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彭銳銳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梅毒螺旋體(T. pallidum)在感染初期即可侵犯中樞神經系統,但並非所有侵入神經系統的T. pallidum均會致病,其自然病程可分為自行消退、無症狀性腦膜炎,以及腦膜、腦血管和腦實質梅毒。我們的預實驗結果顯示:14d/f型T. pallidum感染的神經梅毒患者有臨床症狀,而19d/c型感染的患者則無症狀,提示在親神經T. pallidum中可能有更特異的致病性基因型和/或存在神經梅毒易感人群。本研究將通過基因分型的實驗平台在不同臨床分期梅毒患者的多種類型的生物學標本中篩選親神經T. pallidum,進而結合神經梅毒的臨床類型,甄別神經系統的致病性基因型。同時通過家兔感染模型進行驗證,確認神經梅毒的致病菌株。進一步地,我們全面分析神經梅毒發病的危險因素,結合基因型和患者的臨床特徵建立神經梅毒發病的多因素風險預測模型,以期為腰穿指征、早期神經梅毒的診斷和及時治療提供科學依據。

結題摘要

21世紀以來我國梅毒的總體流行情況愈加嚴峻,神經梅毒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最新研究表明,梅毒螺旋體可以在人體感染後的任何階段進入神經系統,患者的腦脊液在早期即可出現白細胞計數及蛋白含量升高,甚至是免疫學指標包括性病研究實驗室檢測、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陽性。我們課題組前期的臨床觀察發現17例接受苄星青黴素正規治療的HIV陰性的早期梅毒患者在排除再感染可能的情況下出現血清學復發,最終確診為神經梅毒。部分神經系統受累的患者可經歷無症狀階段後逐步發展成腦膜/脊膜神經梅毒、腦膜/脊膜血管梅毒、腦實質梅毒等一系列難以逆轉的神經系統損害,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因此,無症狀神經梅毒的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降低併發症的關鍵。 本研究從病原體和易感人群兩方面著手,探索神經系統致病性的梅毒螺旋體基因型別以及與發病風險相關的流行病學特徵。經過患者的知情同意,目前共納入一期梅毒99例、二期梅毒404例、潛伏性梅毒331例,血清固定梅毒180例,有神經及精神症狀的梅毒150例,眼梅毒50例。無症狀性神經梅毒的患病率在一期、二期和潛伏性梅毒中分別為7.1% (7/99)、23.8% (96/404)、26.6% (88/331)。梅毒螺旋體14d/f、8d/f、9h/e、19d/c基因型可能與神經梅毒相關。男性、年齡≥45歲是神經梅毒的獨立預測因素。血清TRUST滴度≥1:32預測無症狀性神經梅毒的敏感性是83.2%,特異性是31.6%。該滴度與神經梅毒的關係因梅毒的臨床分期而異。目前在本科室臨床工作中,針對年齡≥45歲,尤其是血清TRUST滴度≥1:32的男性梅毒患者,建議其儘早接受腦脊液檢查評估神經系統受累情況,以及時發現並治療潛在的無症狀性神經梅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