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眼腦直映快讀法》介紹了作者多年總結出的眼腦直映速讀方法,即讓閱讀者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義,消除頭腦中潛在的發聲現象,形成眼腦直映,從而實現閱讀速度的飛躍。同時,作者還結合中國人目前考試、學習、職場進修的閱讀習慣,教讀者配合眼腦直映,通過字群閱覽、視覺引導、立體多項學習方法等方式,提高閱讀的速度和效率。
基本介紹
- 外文名:The Amazing Whole Brain Speed Reading Technique
- 書名:神奇的眼腦直映快讀法
- 作者:胡雅茹
-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 頁數:167頁
- 開本:16
- 品牌:陽光部落格
- 類型:教育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10449215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台灣首席速讀專家、右腦訓練專家胡雅茹經典之作最新修訂版;
不僅能幫你提高閱讀速讀,還能提高理解率;
包含14套視野鍛鍊練習,圖文並茂,簡單易練;
附有21天閱讀習題,階梯性提升閱讀速讀,切實有效;
根據現代人的閱讀需求,整理了在手機、電腦、iPad閱讀各種長度材料的方法,教你抓住閱讀重點,讀得快,記得牢!
不僅能幫你提高閱讀速讀,還能提高理解率;
包含14套視野鍛鍊練習,圖文並茂,簡單易練;
附有21天閱讀習題,階梯性提升閱讀速讀,切實有效;
根據現代人的閱讀需求,整理了在手機、電腦、iPad閱讀各種長度材料的方法,教你抓住閱讀重點,讀得快,記得牢!
作者簡介
胡雅茹,暢銷書作家,中國台灣補習班全腦學習神童計畫講師,柏麥思企業管理顧問,超強記憶、心智圖、快速閱覽資深講師。社區發展協會學習方法講師,非常美語夏令營右腦開發講師。
圖書目錄
序
第一部改變一生的速讀術
1速讀的優勢
速讀對上班族的好處
速讀對學生的好處
享受閱讀的好處
2現代人的閱讀困擾
看過就忘、不容易專心
沒時間進修、要閱讀的資料太多
抓不到重點
3不良的閱讀習慣
口讀、默讀
逐字閱讀
分心、停頓
重讀一遍
第二部速讀前的準備工作
4速讀前的準備工作
了解自己的心態與動機
情緒的準備——放鬆、集中注意力
80/20法則
對速讀的錯誤認識
學前測驗
5輕鬆速讀的原因
視野寬度和字群閱覽
眼腦直映和鳥瞰全局
視覺導引工具
立體多項學習法
第三部提升閱讀速度的方法
6擴大視野寬度的練習
提升眼球速度練習
線的視野拓展練習
面的視野拓展練習
文字字群閱覽練習
21天練習
7抓住關鍵字、掌握重點的練習
名詞、動詞和專有名詞
“5W”和“2H”
提示詞語
圖像式筆記
練習題——縮句
8各種材料的閱讀方式
“4S閱讀法”
文章的閱讀
書籍雜誌的閱讀
比較式閱讀
電腦螢幕速讀
9文章速讀三步驟
快速瀏覽
圈出重點
重覽重點
自我驗證理解程度
10學後測驗
21天練習題庫與記錄表
21天文章閱讀記錄表
後記
速讀者進步實例
解答篇
第一部改變一生的速讀術
1速讀的優勢
速讀對上班族的好處
速讀對學生的好處
享受閱讀的好處
2現代人的閱讀困擾
看過就忘、不容易專心
沒時間進修、要閱讀的資料太多
抓不到重點
3不良的閱讀習慣
口讀、默讀
逐字閱讀
分心、停頓
重讀一遍
第二部速讀前的準備工作
4速讀前的準備工作
了解自己的心態與動機
情緒的準備——放鬆、集中注意力
80/20法則
對速讀的錯誤認識
學前測驗
5輕鬆速讀的原因
視野寬度和字群閱覽
眼腦直映和鳥瞰全局
視覺導引工具
立體多項學習法
第三部提升閱讀速度的方法
6擴大視野寬度的練習
提升眼球速度練習
線的視野拓展練習
面的視野拓展練習
文字字群閱覽練習
21天練習
7抓住關鍵字、掌握重點的練習
名詞、動詞和專有名詞
“5W”和“2H”
提示詞語
圖像式筆記
練習題——縮句
8各種材料的閱讀方式
“4S閱讀法”
文章的閱讀
書籍雜誌的閱讀
比較式閱讀
電腦螢幕速讀
9文章速讀三步驟
快速瀏覽
圈出重點
重覽重點
自我驗證理解程度
10學後測驗
21天練習題庫與記錄表
21天文章閱讀記錄表
後記
速讀者進步實例
解答篇
後記
抓住21世紀的關鍵能力
競爭力與學習的關係
美國統計指出,上班族從20歲到60歲退休前,平均會換5到7個工作,平均一個工作做5至6年;日本“終身雇用制”瓦解後,“人力派遣”興起;早在2004年,中國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前5年會用到所學的20%,之後就完全用不到,如果沒有求知的心、學習的習慣、思考的能力,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在1994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了企業的五項修煉,包括: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參與團隊學習、建立共同願景以及推動系統思考,企業必須建立“學習型組織”,才不至於在行業競爭下被淘汰。
“競爭”是我們從小到大最常接觸到的詞語。過去的漁獵、農耕社會,人們為了溫飽去競爭食物與土地;科舉時代的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進京趕考,以文字筆墨競爭;現代人依然為了更好的生存條件而競爭,只是競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競爭力就是我們選擇的能力。競爭力就是我們如何比別人好、比別人快;學習力就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去選擇!就算不跟別人競爭,我們也會跟過去的自己競爭,學習就是要讓你具備更佳的選擇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學習能力的判定,並非指學習效果好不好或學習方式對不對,而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或是新技能時,個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人人都有學習能力上的問題,只是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假設人人皆無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那世上應有滿坑滿谷的天才,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不是嗎?
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現在的人大多都知道,人生病是自身抵抗力不足導致疾病上身,是故增強抵抗力是不生病的根本之道。於是乎現在是預防醫學的時代,不在於告訴你吃什麼藥病才會好得快,而教你怎樣增強抵抗力,活得健康又愉悅。
學習力差的孩子,通常也會伴有其他的問題。今日孩子無論是成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還是缺少自信心等行為問題,都是昨日日積月累的結果,而真正的原因通常是很早之前學習能力不佳所造成的。
可惜到目前為止,多數教育機構或單位——不管是正統還是非正統的——都像傳統醫生一樣,必須等你感冒了,才幫你治療、給你藥吃。過去哪個醫生能夠讓你的病可以好得更快,哪個醫生就是名醫。在高速競爭的社會,多數教育機構都是等我們發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總結出一種應對的新的學習方法或技巧,就像吃藥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英語培訓的熱潮。如果我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就很棒的話,那還需要一再地上英文培訓班嗎?到底要多聰明,多有智慧?
自小到大,但凡學習快速、學習效果好的人,大多數人都會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那優秀學習能力的標準是什麼呢?讓我們先回到字詞本身的涵義,何謂聰明?何謂智慧?
“聰明”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Smart、Clever、Ingenious、Intelligence。
Samrt指的是聰敏、伶俐。
Clever指人敏於學習和理解,機靈、伶俐、靈巧。
Ingenious指人善於用新的或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心靈手巧,善於發明創造。
Intelligence指的是有學習、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智慧”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Wisdom、Wit。
Wisdom指的是在做決定或判斷時,能表現出經驗與知識,有正確的判斷,明智、有見識。
Wit指的是用措辭、構想等,產生巧妙、幽默的能力、悟性與理解力。
由字典解釋得知,“聰明”意思在於明察四方;“智慧”的意思在於通達事理。
學習成績好的人,既不能說“聰明”,也不能說是“智慧”,只能說是一個會考試或會讀書的人。
家長必須反思一下,我們究竟是要將孩子培養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將孩子培養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
一個會讀書的人,是根據課本上寫的標準答案,寫出正確答案。而許多知識性問題,隨著時空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
最明顯的例子是發表地動說的伽利略,他奠定了近代科學實驗的基礎,開創了近代科學文明,可在當時的社會,他被視為神經病兼邪教分子,要被處死刑。伽利略因為發明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於是被教會判終身監禁。朋友及女兒都勸他放棄自己的看法,而他說:“即使我改變,也不能阻止地球繞太陽運行的事實啊!”現在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行的。科學方面的知識更是日新月異,以前我們在課本上學習到珠穆朗瑪峰山的高度是8844千米,但是實際上隨著地殼變動,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每年都會有所變化。
會思考、會動腦筋想的人可能在學校表現得很普通,就像愛因斯坦一樣。如果把愛因斯坦放在現在的學校里,可能下課鈴響了,他連考卷上的第一題都寫不完。因為他不會寫下原本課本上有的答案,反而會寫下許多自己細心觀察出的結論及想法,考試成績自然就不理想了。所以聰明的人常富有觀察力、想像力及創造力。
經由生活中不斷累積的成功、失敗經驗與人生閱歷,我們才會磨練出智慧。具備聰明智慧的人,會從對的答案里找出錯誤,或是在錯的答案里找到正確的觀點,並做出最有利於當下的選擇。心態影響能力,能力影響方法,方法影響效率
家長永遠都在問一個問題:大家都在一起學習,為何別人的孩子能學得很好,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慢人家一步?像這樣的孩子,常常在他還沒進入國小之前或成績還沒下降之前,就已經累積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現在的成績不好。問題通常出現在很早之前,卻沒有人去糾正他。
目前社會工業成熟發展,生活節奏快,一切以“快速”為原則。
效率=成果/時間。過去的學習常常要求速成,讓我們沒有時間慢慢理解內容,因此許多時候會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解決學習問題,等考完試後,就把內容全數忘光,一次次考試就這么應付過去。於是我們漸漸習慣了用應付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學習效果也一樣,許多人看到一些不認識的字詞,就想:啊!才一個字不懂而已,跳過去也沒什麼關係。於是我們常常在這種心態之下,積累出許多不理解的字詞,而最後會發現,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得到的學習成果並不怎么樣,甚至還會越學越覺得學不懂,最後乾脆放棄了。
白天將孩子交給學校,放學後交給課後輔導班輔導功課,所以家長多半都不理解自己孩子學習出現問題的原因。家長常以自己看到的外在表象,直接下結論,缺乏耐心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只是選擇給孩子請更多家教,讓孩子做更多測試題,希望能搶救學習成績,導致孩子對學習越發恐懼。現在孩子可以通過許多途徑輕鬆獲取信息,家長若還沿用過去的教育方式逼迫孩子學習,常常適得其反。不是有很多家長從幼稚園開始一直替孩子操心,就算當孩子長大、找工作,家長還是不能放心嗎?
我們許多人都在家長殷切的期望中長大,也在這樣的期望中不斷地遭受挫折。所以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我不是天才”、“我做不到”、“我不能”、“我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將痛苦的學習過程及不好的學習結果,與學習本身畫上等號,漸漸變成一遇到學習,我們的潛意識就跳出來告訴自己:我就是學不好,我要很努力才能學好。
許多人都在這種學習噩夢中長大,只要是跟學習沒有關係的,絕對是興致勃勃,只要是跟學習相關的,馬上就意興闌珊,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學習”這兩個字跟“痛苦”的意思沒什麼兩樣。當我們成為上班族之後,就會發現工作上還是要不斷地學習進修,而我們並沒有除去這種學習上的負面情緒與習慣,於是學習的噩夢又開始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Pymalion Effect)是1960年哈佛大學的Rosenthal和Jacobson進行的學童心理學實驗。首先針對6至12歲的學童進行智力測驗,將學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告訴學校老師,實驗組學生智商較高,是資優生。當老師知道學生是資優生後,就用比較難的教材內容來教學,也花更多心力教導他們,對學生的課業成績投人較多的關心。一年之後,實驗組的學生在成績及各項表現上都比其他班級學生更加優秀。
事後這兩位教授公布真正答案,這群實驗組學生,不過是隨機選出的學生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資優生,因為在老師預期“學生一定會成功”的心理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刺激了學生的成長。相反的,如果個人從小就否定自己的能力,長大後自然也難以建立了不起的成就。
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習效果好不好,追根溯源是和我們的學習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技巧只是旁枝末節,但是技巧好壞,會影響我們在學習時的心理狀態。看總分還是看單科成績?
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要經歷過多少大大小小的考試,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資格證考試,請問:要考上的話,是要看單科成績,還是看總分?
每次在課堂上問這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看總分!
補習過數學、物理、化學、英語,任何一科的人,請舉手!總是會有超過一半的人舉手。
如果只看重最弱的部分,傾全力去照顧它,就算它真地變成強項,其他部分反而被犧牲、變弱,學習總分還是不會提升。
各科成績的表現決定總分,我們卻總是將焦點放在最弱的科目上,一直不斷花時間去加強它,短期內這科成績並不會大幅增長,而其他的科目卻因為疏於照顧,成績也沒有進步。然後你就覺得更加心慌了,是不是自己不夠用功?是不是自己念書時間不夠多?甚至是不是自己根本就是太笨呢? 因此,我們的心思若是老放在缺點上,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缺點這么多,心情也就會因此而焦慮不安。我們要懂得找出學習的弱點,並持續訓練學習優點,如此才能提升學習總分,學習過程也會愉快許多。
當你認清學習本質,你就不會再被“學習”迷惑。
競爭力與學習的關係
美國統計指出,上班族從20歲到60歲退休前,平均會換5到7個工作,平均一個工作做5至6年;日本“終身雇用制”瓦解後,“人力派遣”興起;早在2004年,中國台灣半導體教父張忠謀說:“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後,前5年會用到所學的20%,之後就完全用不到,如果沒有求知的心、學習的習慣、思考的能力,很快就會被社會所淘汰。”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聖吉在1994年出版的《第五項修煉》一書中提出了企業的五項修煉,包括:追求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參與團隊學習、建立共同願景以及推動系統思考,企業必須建立“學習型組織”,才不至於在行業競爭下被淘汰。
“競爭”是我們從小到大最常接觸到的詞語。過去的漁獵、農耕社會,人們為了溫飽去競爭食物與土地;科舉時代的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進京趕考,以文字筆墨競爭;現代人依然為了更好的生存條件而競爭,只是競爭的方式更加多元化。
競爭力就是我們選擇的能力。競爭力就是我們如何比別人好、比別人快;學習力就是讓我們知道如何去選擇!就算不跟別人競爭,我們也會跟過去的自己競爭,學習就是要讓你具備更佳的選擇能力,這樣的學習才有意義。
學習能力的判定,並非指學習效果好不好或學習方式對不對,而是指在學習新知識或是新技能時,個人本身所具備的能力。人人都有學習能力上的問題,只是或多或少有所不同;假設人人皆無學習能力方面的問題,那世上應有滿坑滿谷的天才,讓這個世界更美好,不是嗎?
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
現在的人大多都知道,人生病是自身抵抗力不足導致疾病上身,是故增強抵抗力是不生病的根本之道。於是乎現在是預防醫學的時代,不在於告訴你吃什麼藥病才會好得快,而教你怎樣增強抵抗力,活得健康又愉悅。
學習力差的孩子,通常也會伴有其他的問題。今日孩子無論是成績不好、注意力不集中,還是缺少自信心等行為問題,都是昨日日積月累的結果,而真正的原因通常是很早之前學習能力不佳所造成的。
可惜到目前為止,多數教育機構或單位——不管是正統還是非正統的——都像傳統醫生一樣,必須等你感冒了,才幫你治療、給你藥吃。過去哪個醫生能夠讓你的病可以好得更快,哪個醫生就是名醫。在高速競爭的社會,多數教育機構都是等我們發覺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才總結出一種應對的新的學習方法或技巧,就像吃藥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現在英語培訓的熱潮。如果我們自身的學習能力就很棒的話,那還需要一再地上英文培訓班嗎?到底要多聰明,多有智慧?
自小到大,但凡學習快速、學習效果好的人,大多數人都會說他是一個聰明的人。那優秀學習能力的標準是什麼呢?讓我們先回到字詞本身的涵義,何謂聰明?何謂智慧?
“聰明”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Smart、Clever、Ingenious、Intelligence。
Samrt指的是聰敏、伶俐。
Clever指人敏於學習和理解,機靈、伶俐、靈巧。
Ingenious指人善於用新的或簡單的方法解決複雜的問題,心靈手巧,善於發明創造。
Intelligence指的是有學習、理解和推理的能力。
“智慧”一詞,英文中具有相同意義的字彙是Wisdom、Wit。
Wisdom指的是在做決定或判斷時,能表現出經驗與知識,有正確的判斷,明智、有見識。
Wit指的是用措辭、構想等,產生巧妙、幽默的能力、悟性與理解力。
由字典解釋得知,“聰明”意思在於明察四方;“智慧”的意思在於通達事理。
學習成績好的人,既不能說“聰明”,也不能說是“智慧”,只能說是一個會考試或會讀書的人。
家長必須反思一下,我們究竟是要將孩子培養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將孩子培養成為會讀書的人,還是聰明的人?
一個會讀書的人,是根據課本上寫的標準答案,寫出正確答案。而許多知識性問題,隨著時空的不同,會有不同的答案。
最明顯的例子是發表地動說的伽利略,他奠定了近代科學實驗的基礎,開創了近代科學文明,可在當時的社會,他被視為神經病兼邪教分子,要被處死刑。伽利略因為發明望遠鏡,證明了哥白尼的“太陽中心說”,於是被教會判終身監禁。朋友及女兒都勸他放棄自己的看法,而他說:“即使我改變,也不能阻止地球繞太陽運行的事實啊!”現在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地球是繞著太陽運行的。科學方面的知識更是日新月異,以前我們在課本上學習到珠穆朗瑪峰山的高度是8844千米,但是實際上隨著地殼變動,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每年都會有所變化。
會思考、會動腦筋想的人可能在學校表現得很普通,就像愛因斯坦一樣。如果把愛因斯坦放在現在的學校里,可能下課鈴響了,他連考卷上的第一題都寫不完。因為他不會寫下原本課本上有的答案,反而會寫下許多自己細心觀察出的結論及想法,考試成績自然就不理想了。所以聰明的人常富有觀察力、想像力及創造力。
經由生活中不斷累積的成功、失敗經驗與人生閱歷,我們才會磨練出智慧。具備聰明智慧的人,會從對的答案里找出錯誤,或是在錯的答案里找到正確的觀點,並做出最有利於當下的選擇。心態影響能力,能力影響方法,方法影響效率
家長永遠都在問一個問題:大家都在一起學習,為何別人的孩子能學得很好,自己的孩子卻總是慢人家一步?像這樣的孩子,常常在他還沒進入國小之前或成績還沒下降之前,就已經累積了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現在的成績不好。問題通常出現在很早之前,卻沒有人去糾正他。
目前社會工業成熟發展,生活節奏快,一切以“快速”為原則。
效率=成果/時間。過去的學習常常要求速成,讓我們沒有時間慢慢理解內容,因此許多時候會用死記硬背的方法來解決學習問題,等考完試後,就把內容全數忘光,一次次考試就這么應付過去。於是我們漸漸習慣了用應付的態度去面對學習。
學習效果也一樣,許多人看到一些不認識的字詞,就想:啊!才一個字不懂而已,跳過去也沒什麼關係。於是我們常常在這種心態之下,積累出許多不理解的字詞,而最後會發現,我們花了很多的時間去學習,得到的學習成果並不怎么樣,甚至還會越學越覺得學不懂,最後乾脆放棄了。
白天將孩子交給學校,放學後交給課後輔導班輔導功課,所以家長多半都不理解自己孩子學習出現問題的原因。家長常以自己看到的外在表象,直接下結論,缺乏耐心了解問題背後的原因,只是選擇給孩子請更多家教,讓孩子做更多測試題,希望能搶救學習成績,導致孩子對學習越發恐懼。現在孩子可以通過許多途徑輕鬆獲取信息,家長若還沿用過去的教育方式逼迫孩子學習,常常適得其反。不是有很多家長從幼稚園開始一直替孩子操心,就算當孩子長大、找工作,家長還是不能放心嗎?
我們許多人都在家長殷切的期望中長大,也在這樣的期望中不斷地遭受挫折。所以我們總是告訴自己“我不是天才”、“我做不到”、“我不能”、“我不會”,一而再再而三地將痛苦的學習過程及不好的學習結果,與學習本身畫上等號,漸漸變成一遇到學習,我們的潛意識就跳出來告訴自己:我就是學不好,我要很努力才能學好。
許多人都在這種學習噩夢中長大,只要是跟學習沒有關係的,絕對是興致勃勃,只要是跟學習相關的,馬上就意興闌珊,因為在我們的心中,“學習”這兩個字跟“痛苦”的意思沒什麼兩樣。當我們成為上班族之後,就會發現工作上還是要不斷地學習進修,而我們並沒有除去這種學習上的負面情緒與習慣,於是學習的噩夢又開始了。 皮格馬利翁效應(Pymalion Effect)是1960年哈佛大學的Rosenthal和Jacobson進行的學童心理學實驗。首先針對6至12歲的學童進行智力測驗,將學生分成實驗組及對照組,告訴學校老師,實驗組學生智商較高,是資優生。當老師知道學生是資優生後,就用比較難的教材內容來教學,也花更多心力教導他們,對學生的課業成績投人較多的關心。一年之後,實驗組的學生在成績及各項表現上都比其他班級學生更加優秀。
事後這兩位教授公布真正答案,這群實驗組學生,不過是隨機選出的學生而已,並不是真正的資優生,因為在老師預期“學生一定會成功”的心理下,改變了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刺激了學生的成長。相反的,如果個人從小就否定自己的能力,長大後自然也難以建立了不起的成就。
從這裡可以看出,學習效果好不好,追根溯源是和我們的學習心態有很大的關係,技巧只是旁枝末節,但是技巧好壞,會影響我們在學習時的心理狀態。看總分還是看單科成績?
從小到大,我們不知要經歷過多少大大小小的考試,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公務員考試、資格證考試,請問:要考上的話,是要看單科成績,還是看總分?
每次在課堂上問這個問題,都只有一個答案:看總分!
補習過數學、物理、化學、英語,任何一科的人,請舉手!總是會有超過一半的人舉手。
如果只看重最弱的部分,傾全力去照顧它,就算它真地變成強項,其他部分反而被犧牲、變弱,學習總分還是不會提升。
各科成績的表現決定總分,我們卻總是將焦點放在最弱的科目上,一直不斷花時間去加強它,短期內這科成績並不會大幅增長,而其他的科目卻因為疏於照顧,成績也沒有進步。然後你就覺得更加心慌了,是不是自己不夠用功?是不是自己念書時間不夠多?甚至是不是自己根本就是太笨呢? 因此,我們的心思若是老放在缺點上,你就會發現原來自己的缺點這么多,心情也就會因此而焦慮不安。我們要懂得找出學習的弱點,並持續訓練學習優點,如此才能提升學習總分,學習過程也會愉快許多。
當你認清學習本質,你就不會再被“學習”迷惑。
序言
一個月讀50本書的秘密
20 世紀流行數十年的腦科學研究認為,大腦只能發育一次,腦神經元死了就不能再生,這個理論直到近幾年才被證明是錯誤的。
從21 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承認並研究證明,大腦神經元跟神經突觸都能再生,大腦中各項功能的位置隨時都在改變,重複刺激大腦可以加強與改善大腦原本不足的功能。
閱讀是最方便、快速吸收知識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增進大腦思考功能的最佳方式。書本是精神食糧,閱讀會讓我們進入想像、哲學、意念和歡樂的殿堂,增加我們的內在知識及文化涵養。
由於輸入大腦的信息比一般人多,大量閱讀的人的大腦能輸出的思考結果也比一般人多,且深入、廣泛。其思考聯想能力經過充分地訓練,遇到事情自然能快速反應,在言語之間展現出豐富的內涵與自信。
現代生活忙碌,凡事都要求快而有效,快速思考力是立足不敗之地的必然條件。所以,快速且大量的閱讀是增進快速思考力的最佳方式。
快速的閱讀可以培養專注力。快速閱讀時要非常專注,才能同時了解閱讀內容,從而增進閱讀、速讀和專注的能力。專注力的培養也和個人的競爭力密切相關。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朱錦鳳強調“專注力決定未來能力”,並建議透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來增強專注力。
學習速讀沒有年齡限制,我是在工作之後才學習速讀的,現在一個月看50 本以上的書已經不是天方夜譚。經由速讀訓練,改變原有的閱讀習慣,即能激發出閱讀潛能。快速的閱讀方式改變了傳統逐字閱讀及默讀的習慣,要求多字或以行或面的方式閱讀,這樣的閱讀不僅速度快,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能大幅提高理解力。
眼腦直映快讀法能改進傳統速讀法的缺點,本書中的練習內容不需購買訓練機器,就能讓你在快速閱讀後掌握內容大意,同時也掌握全文的重點,並且理解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真正做到“一目十行”和“完全理解”。根據統計,受過完整訓練後,個人的閱讀速度能提升5 到10 倍以上,對文章的理解也能達到85%以上。
20 世紀流行數十年的腦科學研究認為,大腦只能發育一次,腦神經元死了就不能再生,這個理論直到近幾年才被證明是錯誤的。
從21 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科學家承認並研究證明,大腦神經元跟神經突觸都能再生,大腦中各項功能的位置隨時都在改變,重複刺激大腦可以加強與改善大腦原本不足的功能。
閱讀是最方便、快速吸收知識的方式之一,同時也是增進大腦思考功能的最佳方式。書本是精神食糧,閱讀會讓我們進入想像、哲學、意念和歡樂的殿堂,增加我們的內在知識及文化涵養。
由於輸入大腦的信息比一般人多,大量閱讀的人的大腦能輸出的思考結果也比一般人多,且深入、廣泛。其思考聯想能力經過充分地訓練,遇到事情自然能快速反應,在言語之間展現出豐富的內涵與自信。
現代生活忙碌,凡事都要求快而有效,快速思考力是立足不敗之地的必然條件。所以,快速且大量的閱讀是增進快速思考力的最佳方式。
快速的閱讀可以培養專注力。快速閱讀時要非常專注,才能同時了解閱讀內容,從而增進閱讀、速讀和專注的能力。專注力的培養也和個人的競爭力密切相關。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朱錦鳳強調“專注力決定未來能力”,並建議透過後天的培養與訓練來增強專注力。
學習速讀沒有年齡限制,我是在工作之後才學習速讀的,現在一個月看50 本以上的書已經不是天方夜譚。經由速讀訓練,改變原有的閱讀習慣,即能激發出閱讀潛能。快速的閱讀方式改變了傳統逐字閱讀及默讀的習慣,要求多字或以行或面的方式閱讀,這樣的閱讀不僅速度快,而且更容易集中注意力,同時也能大幅提高理解力。
眼腦直映快讀法能改進傳統速讀法的缺點,本書中的練習內容不需購買訓練機器,就能讓你在快速閱讀後掌握內容大意,同時也掌握全文的重點,並且理解重點之間的邏輯關係,真正做到“一目十行”和“完全理解”。根據統計,受過完整訓練後,個人的閱讀速度能提升5 到10 倍以上,對文章的理解也能達到8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