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在堂

神在堂

神在堂為中國江蘇省揚州市的一座老教堂,位於廣陵區泰州路揚州大學商學院內,由美國聖公會會長韓忭明於1924年興建在美漢中學內。神在堂為哥德式建築,尖拱券,彩色窗玻璃,可容納600人聚會禮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在堂
  • 地理位置江蘇省揚州市鹽阜東路1號 
近況,典型哥德式建築,尖形門窗,牧師樓,校長樓,老建築·記憶,相關人物,建築檔案,地圖信息,

近況

神在堂長期閒置,被學校用於堆積雜物。鑒於揚州長期僅開放一座可容納800人的基督教禮拜堂(萃園路禮拜堂),但每次禮拜近2000人聚集,因此有恢復開放神在堂的呼籲。2010年,教會方面與揚州大學對神在堂和兩幢牧師樓的修繕與使用的問題初步達成一致。2011年11月,神在堂被列為揚州市歷史建築。2012年,又將其列入第五批文保單位推薦名單。
神在堂
神在堂

典型哥德式建築

尖形門窗

神在堂有上下兩排窗戶,似乎是兩層樓的格局,上排6扇小窗戶,圓拱形,下排5扇大窗戶,尖拱形。窗玻璃是彩色的,表面上看以紅、藍兩種顏色為主,但在陽光的照射下,只要你變換著角度,這些玻璃也不停地變換著顏色。
神在堂
神在堂大堂
“別小看這些大窗戶,尖拱形構造讓它們能分擔主牆不少的壓力。”揚州大學建築設計學院張教授介紹,尖形拱門和尖形拱窗是西方哥德式建築的最顯著特徵。
神在堂大門在樓的西側,尖形拱門門楣上,鑲嵌著它的大名。打開門鎖,推開厚實高大的木門,大堂里一片靜穆,只有擺得整整齊齊刷了黃色油漆的長椅亮得刺眼。向上望去,原來它並不是兩層,“樓很高,有13米多,看著像兩層,其實就是一層,兩邊有側廊,東邊有一個更衣室和休息室。”
樓的東側,是一座鐘樓,“樓上原本有一個青銅鐘,後來遺失了。”“神在堂空間大,窗多,門也多,除了大門,還有其他6扇門。”“其實門多主要還是為了方便通行,這個教堂能容納600人,門多進出也就方便了。”張教授說,雖然空間大,但裡面同樣有尖拱形的木架支撐屋頂。
大堂里有一塊保存完整的紀事碑,記載了教堂的由來。

牧師樓

房間多門,房與房之間互通與神在堂僅15米之遙的,是“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033號”。“它是神在堂牧師的起居樓,這兩幢樓是一起建的。
牧師樓分為上下兩層,樓下有房5間,中間為客廳,客廳兩側各有兩間臥室。順著樓梯登上二樓,基本格局與一樓並沒有差別,只不過中間的客廳相比一樓較小,四面都有門,其中3扇門通往過道,1扇門通向陽台;兩側臥室相對較大。
起居樓與中國人的居住習慣不同,這裡的臥室與臥室之間有門相通。樓上的門都有一個附屬物——百葉窗。“顯然是為了通風透涼,樓下沒有安裝百葉窗可能是出於安全考慮。”張教授分析。雖然至今已90年,但所有百葉窗依然能使用。

校長樓

3根青磚方柱,支撐2樓陽台。距離神在堂北約40米的地方,也有一幢西式小洋樓,北牆上貼著一塊“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023號”的牌子。整幢樓都被爬山虎“淹沒”,最粗的爬山虎有兩個大拇指粗細。樓正門朝東,門前有3根青磚方柱,用以支撐二樓的陽台。手敲木門,傳出清脆的響聲。在一樓樓梯下方的地板下,有一個方形的地窖
與牧師樓一樣,這幢樓的門也特別多,僅二樓就有12扇門之多,一個房間有好幾扇門與其他房間相通。
3樓因為窗戶小,加上有爬山虎遮擋,3樓的光線不好,房間看上去有點暗沉沉的。又因為是尖頂,3樓的空間顯得比較狹小,只有兩個稍大的房間,其餘都是閣樓。在其中一個小閣樓中,可發現一些貼在牆壁上殘缺的報紙,既有英文報紙,也有漢語報紙,如申報、中央日報。“民國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五日”中央日報刊發有兩條訃告,一條是“戴故局長雨農先生治喪處通告”,一條是“張鳳九先生治喪委員會啟事”。另外一張報紙上是關於“羽球聯賽”的體育新聞,標題是“今日乙組兩幕”,正文:羽球聯賽,今日下午二時半起,乙組共有兩幕,分別在荊州路國小與聖約翰大學角逐……還有一則是拍賣訊息,“魯意師摩洋行公開拍賣兩大商店存貨……”
神在堂
校長樓殘缺的報紙

老建築·記憶

他是3座洋樓的常客,70歲的楊聿和經常到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為的就是看一看神在堂和美翰中學遺留的3幢老房子。
楊聿和的家就在二郎廟北巷,離學校不足1公里。“我父親從1914年開始在美翰中學讀書,從國中一直到高中,共讀了6年。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陝西西安教書,教了3年才回到揚州,回來還是教書,英語、數學、地理都教。”楊聿和回憶,直到後來到了抗戰時期(太平洋戰爭後),學校被日本人占領,用以關押洋人。
楊聿和出生不幾年,抗戰結束,學校正常上課,“那時,我還小,因為父親在學校教書,我能夠到學校到處跑。”
在我的邀請下,楊老與我一起,再次暢遊了故地。“這邊原本是一個東西向的足球場,現在改成南北向了。”楊老一進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的大門,指著大門西側的足球場介紹,當時學校學生們最喜愛的體育運動就是踢足球。那時,美翰中學每年都要跟蘇州的一所兄弟學校進行一場足球比賽,“那是一年一度的大事,學校都要大張旗鼓搞歡迎,然後比賽也很激烈,有點牛津跟劍橋的味道。”
神在堂
美翰中學足球場
大門右側,有一棵高10餘米、直徑約60厘米的柏樹,柏樹所在的位置,現是籃球場,“原來一邊是教學樓,一邊是宿舍樓。教學樓有兩層,下面一層是老師的辦公室,上面一層是教室,一所學校大概只有100來個學生,最多時有近300人。實行全封閉教學,而且多是英語教學,所以從這裡畢業的學生英語都很好。”楊聿和的兄長楊聿明曾在美翰中學讀過兩年書,“兩年國中,課程有英語、數學、國語等。”
給楊老印象最深的就是學校的環境,“草坪特別多!樹也多,柏樹都是一排一排的,還有廣玉蘭、銀杏等。”如今,這些樹都已成大樹,其中1棵銀杏還被列為古樹名木。
神在堂
美翰中學柏樹
“這幢樓其實是美翰中學的校長樓。”站在“揚州大學鹽阜路校區023號”樓前,楊老介紹。無論是校長樓、牧師樓還是神在堂,楊聿和都是它們的常客。因為這些洋樓的門特別多,他還跟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遊戲。
神在堂的地板原是木板,地板下是空的。有時,小孩子就從通風口鑽到地下。“通風口入口有80厘米,裡面也有60厘米,在裡面爬特別涼快。現在地板換了,通風口也夯實了。”

相關人物

在學校籌辦過程中,美國海軍大將美翰曾捐巨款,故取名美翰中學。民國建立後,為了表示中美友好,改稱美漢中學。美漢中學是上海聖約翰大學的附中,所以它的畢業生可以直升大學。美漢中學設國文、英文兩科,正式將現代英語教育引進古城。當時有一首《揚州竹枝詞》詠道:“混沌初開教字母,已通西學習挨皮。”所謂“挨皮”,就是英文字母“AB”。1949年,美漢中學與信成中學合併為群力中學。
上海新豐洋行創始人之一的俞開齡先生在鎮江完成初級學校學業後,就來揚州就讀美漢中學,由於當時美漢中學畢業生可直接升讀上海聖約翰大學,俞開齡美漢中學畢業後,就入聖約翰大學修讀經濟系。
曾任中國醫學科學院副院長、國家科委預防醫學專業組副組長的吳征鑒也是美漢中學的學生。吳征鑒14歲以前一直在家中讀書習文,14歲時(1923年)才入校讀書,就讀於美漢中學。1925年“五卅”慘案發生,揚州市掀起學生愛國運動高潮。然而,美漢中學校長無理制止學生參加愛國運動,吳征鑒隨同學們憤而罷課離校。同年,他考入南京金陵大學預科。
中國著名的森林生態學家、林木遺傳育種學家彭鎮華,中學時代也是在美漢中學度過的。1949年5月,揚州解放,慕究理中學停辦,彭鎮華轉學到美漢中學上高一。新中國成立後,彭鎮華與同學組成“哆來咪歌詠隊”走上街頭,迎接解放軍,歌頌共產黨,其中演唱的“生產大合唱”等革命歌曲曾轟動揚州城。

建築檔案

神在堂,揚州最為典型的哥德式建築,尖形拱門、大窗戶及花窗玻璃等,是它經典的外貌特徵。設計上,神在堂有雄壯、渾實的飛扶壁(分擔主牆壓力的輔助設施),這些飛扶壁都露在外面,增加了建築雄偉的觀感。飛扶壁,就像壯士的胳臂,擎起了建築的頂部。而神在堂內部高曠、單純、統一,正得益於飛扶壁的存在。神在堂大堂兩側,有側廊。側廊上有大面積的排窗。這些大窗戶是神在堂最顯眼的特徵,它們既高且大,同時也能承擔牆體的重量。
神在堂牧師樓,它是西洋式“別墅”,是神在堂牧師及其家人起居生活的地方,分為上下兩層,每層各有一個客廳,這是它最大的特點。
美翰中學校長樓,在外在形態上,它與牧師樓的最大的區別在於它的尖形樓頂;不過,它們的內部結構比較類似。校長樓上下共有3層,是美翰中學校長及其家人生活的地方。

地圖信息

地址:揚州市廣陵區便益門大街117號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