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源
一般皆認為與北管的發展有關。大約在19世紀末期,蘭陽平原的北管分為“西皮”與“福路”兩派,兩派各自發展較勁,尤其是廟會活動,更是互別苗頭的時刻。,據說一開始是西皮派先使出舞龍,福路派見狀便扛出“童仔的”李哪吒,象徵“哪吒抽龍筋”來對抗,西皮派不甘示弱,接著便也扛出“大仙的”李靖,以示“李靖收哪吒”,就這樣一來一往,為廟會增添許多熱鬧的氣氛。流傳至今,在各項廟宇神明繞境、出巡、刈香等活動中,都可看到大仙俑仔陣的蹤影。
神偶簡介
“神偶”是由古代神話人物為原型製作的人偶,有“順風耳”、“千里眼”、“三太子哪吒”等耳熟能詳的神話人物
神偶(又稱為
神將、
將爺、海弟、神童、神明、大仙俑仔、大仙尪仔),依據神祇的模樣製作的巨大型神祇,是閩台地方游神及廟會民俗不可或缺的
陣頭之一,通常配合北管或者鑼鼓來遊行或進廟,只要在各地方廟宇繞境或者廟會活動即會出現。並在
宜蘭縣,新北市
蘆洲區和
桃園市大溪區最為興盛。
“大仙尪仔”是神祇的化身,在閩台地方的廟會及
游神時的神偶,“翁仔”即人偶。
註:神偶為閩台地方獨有游神文化的遊行方陣。每位開過光的神偶都代表神明。
游神文化及神偶文化起源與福建省,但游神及神偶文化在台灣發展最為興盛。
大仙尪仔為閩南語,神偶的意思。
是否祭拜性質
神偶(閩南語:大仙俑仔)平時廟宇內,都是擺放在神祇左右來充當護法、將軍、護衛等,也有祭拜性質,在大仙俑仔面前均有供桌(有些保護較嚴格會製作大型神櫃來保護)並放供品和香爐與酒杯,少許廟宇會放置紙錢,供信眾參拜,但前提是要把大仙翁仔經過
開光儀式後,才能參拜之,與一般雕刻之神像相同。如果該廟內神祇要出廟宇繞境、出巡..等也會隨著神祇出巡,當護駕神祇,也是台灣民俗陣頭不可或缺的一陣,且在腳步上有嚴格的規定,踩七星步並依神址模樣來表演其形象。大多數大型廟宇均是此模式。
近年來隨著少數小型宮廟為了吸引其目光,添加LED燈條,並跳流行舞蹈來出陣,如
電音三太子或學校社團出資的大仙翁仔,但此類均無開光儀式,純粹表演性質,相對沒有祭拜性質,大仙俑仔均以三太子居多。而台灣藝人
王彩樺一曲保庇中MV或其表演也是有加入大仙俑仔,也歸類此性質。
特別的一點,表演性質與祭拜性質兩種性質的三太子,均有差別,表演性質的三太子有一些配飾(如奶嘴、墨鏡、大型手套..等)來增添三太子的特別感,並加入LED燈條,走路時較為跳舞風格,而祭拜性質的三太子均持有法器,走路活潑但不失莊嚴,並沒有任何配飾。
喪葬出殯性質
喪葬出殯也有專屬的大仙俑仔,出陣時與廟會類似,差別在廟會的陣頭是結上紅彩,喪事則是白色彩,但配樂就是傳統
北管為主,通常
金童玉女都是高型態出現,臉上有淚水等,但也有禁忌,殯葬儀式中所用像偶,喪禮結束一定都要以香火淨過並蒙上雙眼,以避免操作人員
中邪。
整體高度
三太子
哪吒由來為神話故事「封神榜」,是傳說中的
托塔天王李靖的第三子,老大金吒師從元始天尊,老二木吒師從觀音菩薩,都是出家人,不能繼承王位,所以哪吒雖然排第三,也可以稱太子。
哪吒
三太子調皮搗蛋還打死龍王三太子,自殺後又重生輔佐
姜子牙,後受封為神,因此又名中壇元帥。 太子爺(老一輩台灣人對哪吒的尊稱)信仰在台灣至今已有三百四十多年的歷史,哪吒被
台灣道教列為主要神祉祭祀,全台灣有
哪吒廟四五百座。
現存的哪吒行宮坐落在
宜賓翠屏山腰,重建於1991年。通過
海峽兩岸的共同考證,認定翠屏山的哪吒行宮為中國唯一的哪吒(三太子)祖廟,每年來此尋根祭祖的港澳台同胞及東南亞僑胞絡繹不絕。
台灣
民俗學者林本炫表示,民間信仰中,
媽祖、關公是大神,多是廟在祭祀。三太子在神界屬於小神,但台灣人卻十分信仰。
乩童是一種職業,類似西方的靈媒,是道教儀式中,神明跟人或鬼魂跟人之間的媒介。雖然被稱為乩童,但實際上也有年紀很大的。神明上身則稱為“起乩”,常見上身的神明有三太子、濟公等,有時也有家屬的靈魂、孤魂野鬼等。乩童的工作除了當人、鬼、神之間的媒介外,還有收驚,有時甚至有治療絕症的用途(雖然其實際效果還尚未得到證實)。
三太子是台灣特有的民俗,由巨型的木偶那吒裝扮成,起先經常會出現在台灣的廟會上,後來流行電音舞,就變成了電音三太子。
頭盔(官帽)
神將的頭盔均採用
京劇各類系帽,將之放大、誇飾後,搭配各式絨球、圓珠裝飾,材質分為紙盔、鐵盔、塑膠盔、金盔、皮盔等。
服飾
神將穿著服裝也採用
京劇風格。又細分為袍(蟒袍和鳳袍)、背甲、靠旗(武將類神祇背後的四面令旗)、褶子、半甲、僧服
配件
配樂團隊
在神將後方或前方均有一團奏樂的團隊,團名均已:某某社、某某樂社、某某軒等名稱,襯托神將舞動的莊嚴
參考資料
國語日報介紹
大仙翁仔 維基百科
威猛神將
游神 中文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