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姓

祈姓

祈姓,祈也作圻、蘄、ㄨ、䃽,讀音作qí(ㄑㄧˊ),亦可讀作guǐ(ㄍㄨㄟˇ),得姓始祖是伊祁軌(伊耆軌,祁石年、祈監明)、祈系、姜高祈。祈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六十二位,多以太原、扶風、南郡、齊郡為郡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祈姓
  • 讀音:qí
  • 得姓始祖:伊祁軌
  • 注音:ㄑㄧˊ
姓氏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宗祠通用聯,歷史名人,祈午,祈盈,祈纖,祈序,祈宰,祈順,祁敏,祈敕,祈鶴,祈煥,祈順之,祈韻士,祈土貢,祈崔藻,祈兆熙,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黃帝二十五子中的祈,屬於帝王賜姓為氏。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個兒子,為四母所生,黃帝分封給他們十四個姓,分化成十二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祈)、己、滕、箴、荀、任、僖、嬽、依,這十二個姓後來分衍出了許許多多的氏。
該支祈氏與祁氏同源,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伊祈氏,出自帝堯陶唐氏長子監明,屬於帝王賜姓為氏。該支祈氏,源於帝堯陶唐氏的長子監明。監明原姓伊祈氏,亦稱伊祁氏、伊耆氏,名軌,一名石年。監明有兄弟九人,原居帝都(今山西平陽臨汾),監明單生一子叫永河。由於監明早逝,永河不得立為諸侯,因此被帝堯封於劉邑(今河北唐縣),其許多後裔以封地為氏,稱劉氏;亦有以先祖原姓氏為單姓者,分別稱為祈氏、祁氏、伊氏、耆氏。因此,在史籍《帝紀》中記載有:“帝堯陶唐氏,祈姓也。”
該支祈氏亦是十分古老的姓氏之一,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宗教,出兩周時期王室祭山名稱,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在兩周時期原為祭山之名,是古人在祭祀天地時對所選用居地周圍最高之山的稱謂,後成為職掌祭祀天神的大祭司的官職稱謂,稱“䃽人”。古代,“䃽”與“祈”、“庪”、“庋”四字同義通假,因此,“䃽人”亦稱“祈人”、“庪人”、“庋人”,成為後世專司祈禱類祭祀的通稱,其祭山的名稱被稱為“䃽縣”、“祈縣”、“庪縣”、“庋縣”,通用。這在典籍《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注》中有記載:“玉人其祈沈以馬。”在典籍《詩經·爾雅·釋天》中也有同樣的描述:“祭山曰庪縣”。
在䃽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䃽人氏、亦稱祈人氏、庪人氏、庋人氏,後多省文簡改為單姓祈氏。只有該支祈氏的姓氏讀音作guǐ(ㄍㄨㄟˇ)。
第四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春秋時期齊國君主齊惠公之子高祈,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世本》記載:“齊惠公生子高祈,祈生公孫,子尾之後。”姜高祈,是齊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99年在位)的兒子,後為齊靈公姜環執政時期(公元前582~前548年在位)的大夫。在姜高祈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高祈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分稱祈氏、高氏;還有以其封邑為姓氏者,稱公孫氏、子尾氏等;子尾氏後又省文簡化為單姓子氏。
該支祈氏的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祈系,屬於帝王賜姓為氏。祈奚,就是祁奚,字黃羊,是史籍中記載最早的祈氏者,春秋時期的晉國上卿,在晉厲公姬壽曼(姬州蒲)八年(公元前573年)擔任中軍尉。祈奚的受賜封邑就是祈邑(今山西晉中祈縣)。
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祈奚最為人稱道的是“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封邑為姓氏,稱祈氏,或祁氏,二為一家同氏,姓氏讀音作qí(ㄑㄧˊ)。
要注意的是,該支祈氏的後裔子孫中有個著名人物叫祈暐,是北宋真宗趙恆執政時期的大臣.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他出任負責管理錢糧度支的員外郎,當時宋真宗有事要傳喚祈暐,一時口誤,錯將“祈卿家”叫為“初卿家”。由於皇帝是“金口”,因此絕無人敢指出皇上有口誤,於是祈暐只能從其祖父開始,均改為初氏,並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伊祁軌(伊耆軌,祁石年、祈監明)、祈系、姜高祈。

遷徙分布

祈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六十二位,多以太原、扶風、南郡、齊郡為郡望。

郡望堂號

郡望

太原府:亦稱太原郡。戰國時期秦國莊襄王四年(乙卯,公元前246年)置郡,治所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五台山和管涔山南部一帶、霍山北部一帶地區。北魏時期轄地在今山西省陽曲縣、交城市、平遙市、和順縣之間的晉中一帶地區。隋朝時期改晉陽為太原,又另設晉陽,與太原同城。唐太原府洽亦在此地。宋太宗太平興國中期(庚辰,公元980年)改并州為太原府,移治陽曲(今山西太原)。以後宋朝、金國的河東路、河東北路,明、清兩朝以來皆為府。民國時期改為市,成為山西省會所在,一直沿用至今。
扶風郡:周朝時期即置郡,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興平、鹹陽一帶地區。漢朝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設定了右扶風,與京兆、左馮翊合為三輔,治所在今陝西省興平市,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長安縣以西、鳳翔縣一帶。三國時期曹魏政權改其名為扶風郡,治所在隗里(今陝西興平),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省麟遊縣、乾縣以西,秦嶺以北、山東省平原縣以南一帶的廣大地區。五代時期的後漢政權將其轄地限定在今陝西省鹹陽市一帶地區。西晉時期則移治到池陽(今陝西涇陽)。南北朝時期的北魏王朝再移治到好疇(今陝西乾縣)。隋、唐兩朝,則以今陝西岐州一帶為扶風郡。
南 郡:歷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於戰國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漢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荊州),下轄十八縣。其時轄地在今荊州、宜昌、宜城、南漳、荊門、華容、遠安、當陽、第秭歸、巴東、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帶地區。隋朝開皇初年被廢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頜有今湖北原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縣東南,轄境相當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荊門、洪湖以西、長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漢置江陵縣為郡治,即今江陵縣,唐改為江陵郡,旋升為江陵府。
齊 郡:西漢時期先為臨淄郡,後改齊郡,治所在臨淄(今山東淄博),其時轄地在今山東淄博市和益都、廣饒、臨朐等縣地。唐朝玄宗天寶元年(壬午,公元742年),改為青州北海郡,屬河南道,縣為屬。唐肅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北海郡仍改為青州。唐朝永泰元年(乙巳,公元765年),道改為軍,齊郡屬平盧軍節度使領轄,治所在益都,其時轄地在今濰坊等一帶地區。

堂號

太原堂:以望立堂。
扶風堂:以望立堂。
南郡堂:以望立堂。
齊郡堂:以望立堂,亦稱臨淄堂。
澹生堂:資料有待補充。

宗祠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親仇並舉;烏兔鹹馴:上聯說的是春秋時期晉國大夫祈奚“外舉不棄仇,內舉不避親”的典故;下聯說的就是祈暐“大孝感君王”的故事,祈暐至今還是祈氏的驕傲。

歷史名人

祈午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午,祈奚之子;晉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將領。祈午被其父祈奚推薦為晉國中軍尉,統領晉軍主力,曾率軍至曲沃(今山西臨汾)驅逐貴族欒盈。

祈盈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盈,祈午之子;晉國人。著名春秋時期晉國大夫。晉頃公姬棄疾執政時期(公元前525~前512年在位)的晉國大夫。祁盈的家臣祈勝、鄔臧二人換妻淫亂,祈盈將二人收捕。後來祈勝通過賄賂大夫荀躒向晉頃公進言,誣陷祁盈,祁盈遂被昏聵的晉頃公所殺。

祈纖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纖;河東人(今山西夏縣)。著名北魏時期方士。傳說祈纖的相法十分高明,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十分欣賞他,拜他為上大夫。不過,祈纖不久即被罷職。

祈序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序;江南人。著名宋朝畫家。祈序是宋朝著名畫家,他專工畫花竹翎毛,兼長水牛及貓。

祈宰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宰;江淮間人。著名宋、金之際名醫。北宋末期,祈宰以醫術補官。金兵攻破汴京後,祈宰被俘,進而入金國太醫院,累遷中奉大夫、太醫使。後因上疏反對攻南宋,被殺。

祈順

(公元1434~1497年),亦稱祁順,字致和,號巽川;東莞梨川人(今廣東東莞)。著名明朝大臣。祈順十七歲參加鄉試,明天順四年(公元1460年)進士,選拔首甲,因姓名與皇帝朱祁鎮(明英宗)音近,諱抑置二甲第二名。授兵部主事,出巡山海關,後轉戶部督餉臨清,升員外郎郎中,曾任會試同考官。
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皇帝賜祈順一品服出使朝鮮。他在出使期間,首先廢除商人跟隨使者出國貿易的舊習,又完全拒收朝鮮君臣贈送的全部金銀寶物,使該國君臣感動不已,特建一座“卻金亭”來紀念他。不久,祈順任江西左參政,任職三年後,因事牽連,降職為貴州石阡府知府,祈順到任後,開屯田,親自講學,頗有政績。明弘治年間,雲南政亂,調祈順為雲南知府。他抵任後,通權達變,激濁揚清,經治理,動亂平息,政通人和。
明弘治六年(公元1493年),祈順升任山西右參政,兩年後任福建右布政使。不久,轉任江西左布政使。任內為官清廉,潔己愛民,曾捐俸修葺廬山的白鹿書院。在任年余,政聲大著。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農曆11月病逝於任上,終年六十四歲。著有《巽川集》二十卷,《石阡府志》十卷,《巽川集》被收入《四庫全書存目》。

祁敏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敏;廣東東莞人。著名明朝大臣。明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進士。官至戶部郎中。

祈敕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敕;廣東東莞人。著名明朝官吏。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舉人,明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進士。授刑部主事,後任刑部郎中,以善決疑獄著稱,民眾呼之為祁佛爺。曾外放出任饒州知府。

祈鶴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鶴;山西安邑人(今山西夏縣)。著名明朝官吏。明正德年間進士,累官至山東副使。嘉靖間鎮壓山西青羊山抗拒官府之民眾,特受節鉞。

祈煥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煥,字蘊文,號蔚峯;吳縣人(今江蘇蘇州)。著名清朝畫家。諸生。善畫蘭竹。幼即博覽諸家,師承善本,其薰習摹仿,凡五十年。晚歲自成一家。敗毫破墨,信筆揮灑,頗有古穆之趣。特不利時目耳。尤好彝鼎圖書,多蓄古硯,著有《二十八硯齋集》、《墨香居畫識》、《柳亭詩話》等。

祈順之

(生卒年待考),亦稱祈順之;岐州扶風人(今陝西乾縣)。著名唐朝大臣。唐玄宗時累任左司員外郎。天寶五年,任刑部員外郎,受詔至北海斬殺太守李邕。六年,撰寫《開梁公堰頌》。唐肅宗乾元二年,編撰《南叟訓》。

祈韻士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韻士;山西壽陽人。著名清朝官吏、地理學家。清乾隆年間進士,累官至戶部郎中。後受牽連入獄,並流放新疆伊犁。清嘉慶十六年聘為蘭州三山書院主講。祈韻士熟悉滿文,熱心研究西北山川疆域和各部族歷史。
清嘉慶十年(公元l805年),祈韻士取道哈密、吐魯番謫戍伊犁,所著《萬里行程記》對沿途所經記載極詳,尤其是持殊的地理景觀,因為這是他一生研究的重點。祈韻士到伊犁後,利用全疆檔案,寫了好幾部西北史地名著。著有《蒙古回部王公表傳》、《伊梨總統事略》、《藩部要略》等。

祈土貢

(公元1777~1844年),亦稱祁土貢,字竹軒,一字寄庵;米山孝義村人(今山西高平)。著名清朝大臣。祈土貢的祖父祈果是清朝工部員外郎,父親祈汝奘曾任清廷中書省中書令。由於家庭的薰陶,祈土貢十四歲中秀才,十八歲中舉人,二十一歲於清嘉慶元年(公元1796年)中進士,先後任刑部主事、刑部員外郎、刑部右侍郎、浙江按察使、貴州布政使、廣西巡撫、刑部尚書等職。鴉片戰爭暴發後,祈土貢於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接替林則徐職務,調任兩廣總督。祈土貢面對英軍攻陷虎門,逼近廣州的嚴重局面,積極改善防務,重修虎門炮台;修造新式戰艦,向外購買武器加強清軍戰鬥力;並在虎門附近屯田儲糧,為阻擊英軍入侵做了許多有益的事情。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冬,祈土貢得了喀血症,於次年農曆5月病逝廣州。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農曆10月,其靈柩返高平下葬,思想家張穆為他作了墓志銘,清廷下令按尚書慣例賜恤,諡號為“恭恪”。

祈崔藻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崔藻;山西壽陽人。著名清代大臣。清嘉慶年間進士。曾任兵部尚書、戶部尚書、軍機大臣。清同治初年,祈崔藻出任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位同宰相)。祈崔藻提倡樸學,喜好詞辭,擅長書法。著有《馬首農言》、《勤學齋筆記》等。祈崔藻的弟弟祈宿藻為清道光年間進士,曾任湖南布政使和江寧布政使。其子祈世長亦進士及第,官至工部尚書兼順天府尹,著有《翰林書法要訣》、《祁文瑞公年譜》。

祈兆熙

(生卒年待考),亦稱祁兆熙;江蘇上海人(今上海市)。著名清朝官吏。官至廣東知府。在廣東為官十七年,歷辦督署洋務等事,熟悉外國事務。清同治年間曾護送中國首批留學士赴美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