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使邏輯亦譯“命令邏輯”。現代邏輯分支之一。研究表達請求、命令這類語句的邏輯特點及其推理。在20世紀50年代,人們認為命令的發出和接受是道德規範行為。1963年馮·賴特的《規範和行為》卻認為:“道義邏輯即規範邏輯不是祈使句輯。”1966年雷謝爾在《命令邏輯》中,提出了命令邏輯系統。
從語形上劃分的陳述甸、祈使句和疑問句,在語義上分別表示命題、命令和問題。在廣義上“命令”還包括指令、要求、請求、勸導乃至期望、準許等。其共同點是促使他人採取行動以實施某種行為或實現某種狀態。祈使句有預設,即指該祈使句得以實現的邏輯必要條件。預設是一個先決條件,用陳述句表述,因而是一命題,因此語句才有意義,方可在正常意義下被理解和正常地用於交際。一個祈使句I預設語句S,若且唯若,S所表述的是I尚未實現的那種事實。預設有真、假、空之分。一個語句或命題的預設“空”時,這個語句或命題就不能在正常意義下被理解,祈使句有終結,即指祈使句所表達的命令能得到最終的反應。一般有三種情況:一是“實現”,即令行禁止,命令見諸行動;二是“逆實現”,即無動於衷,命令未見諸行動;三是“反實現”,即無所適從,命令無法見諸行動。預設為空的祈使句,其終結總是“反實現”的。和疑問句一樣,祈使句本無真假,但是祈使句有服從不服從、終結反映如何的問題,從而可以根據命令與服從的關係,命令是否得到實現,來確定它的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