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連山短鼻蝗是一種蝗總科的動物,分布於肅南、酒泉(肅州、阿克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連山短鼻蝗
- 拉丁學名:Filchnerella Karny Filchnerella gilianshanensis Xi et Zheng,1984
- 外文名:Filchnereua qilianshanensis Xi et Zheng
- 門:節肢動物門
- 科:癩蝗科
- 屬:短鼻蝗屬
- 亞科:蠢黃亞科
- 綱名:昆蟲綱
- 目名:直翅目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
形態特徵
雌性 體型中等偏大,粗壯;體表具粗大而密集的顆粒和短隆線;體表具細絨毛,足上尤多。頭短於前胸背板。頭頂較寬,背面凹人;具側緣隆線,頂端具有較深的細溝;頭頂後方每側各具1至2條斜隆線;頭背部表面具有弱的網狀隆起線。顏面隆起在觸角基部間略向前突出,而在中央單眼之下凹人,凹溝較淺。中央單眼位於顏面隆起觸角基部間突出部分之下,從前面可見。觸角17-18節,其長短於頭與前胸背板之和。前胸背板前、後緣均呈角狀突出;中隆線較高地呈片狀隆起,3條橫溝較深地割斷,從側面看呈鋸齒狀;近後緣具一排錐狀突起;溝後區略長於溝前區(圖121a)。前胸腹板前緣呈片狀隆起,頂端中央凹人,兩側形成較尖的齒狀突起。中胸腹板側葉間的中隔較寬,其寬大於它的長。前翅較短,但其長度幾乎等於前胸背板之長,其頂端幾乎到達腹部第三節背板的後緣,在背面分開;後翅等於或略短於前翅。後足股節粗短,其長度約為最寬處的3倍;上側中隆線具細齒。後足脛節具內、外端刺,上側外緣具刺10個,內緣具刺9個(包括端刺)。跗節爪間中墊較小,其頂端不到達爪的中部。鼓膜器發達。腹部具3縱列突起,以沿中隆線一列為最顯著,呈片狀。肛上板狹長,頂端較尖(圖121b)。尾須呈短錐狀。產卵瓣末端尖銳,上、下產卵瓣外緣均無齒。雄性 前翅發達,其頂端超過後足股節的端部;後翅寬大,與前翅幾乎等長。尾須較長,呈長圓錐狀。陽具基背片盾狀,背面具2叢小齒;前緣具較深凹口;錨狀突較小(圖121c)。體色 褐色。後翅暗色斑紋帶在第三臀葉處略縮狹。後足股節內側黑色,頂端三分之一處黃色,內側下緣近端部二分之一處為紅色。後足脛節內側基部和端部紅色,中部黑色。 體長:♂25.0-27.0毫米;♀28.0-29.0毫米。 前胸背板:♂7.0-7.5毫米;♀9.5-10.0毫米。 前翅: ♂19.0毫米;♀9.0毫米。 後足股節:♂13.0一14.0毫米;♀15.0-15.5毫米。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甘肅(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