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莊行政村

祁莊行政村

祁莊行政村位於西華縣城西偏北方向,位於艾崗鄉政府西南方向7.5公里,東與本鄉紙房行政村接鄰,北與鄢陵縣陶城鄉蔣寨村相接,西與鄢陵縣趙莊為鄰,南與逍遙鎮東蔡行政村接壤。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莊行政村
村情介紹,村名由來,姓氏族譜,種植,廟宇文化,教育狀況,宗教信仰,

村情介紹

全村南北約2.5公里,東西寬近2公里,村域面積約3.2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500畝。轄區四個自然村--祁莊、西白橋、東白橋、鄒莊,7個村民組,總人口2497人,居民戶數為628戶,全部為漢族,村委會建在祁莊自然村東頭,祁莊學校設在西白橋西邊,位於全村中段。主要產業農業,村內有糧食貿易、餐飲、商鋪、衛生室農資經營,修理等行業。剩餘勞動力外出務工、開計程車、挖掘機等增加村民收入。全村有祁、陳、白、鄒、王、李、趙、張、任、劉等十姓。

村名由來

1
祁莊自然村,原名刺豬崗,居住有陳、買兩個家族,明朝初期有一祁姓一家,住潁河邊以擺渡種地為生,由於河道較窄,當地居民為了過河方便,捐資建造小橋一座,取名祁堂橋,現稱祁莊橋,後祁家搬至刺豬崗與陳、買兩姓同住,由於種種原因,到清朝末年,買姓絕後,祁姓壯大,成為本村大戶,刺豬崗再無人稱叫,演變成今的祁莊自然村。
2
西白橋自然村,明朝末年,有白氏兄弟二人,由逍遙常村向北兩公里,為了開荒種地,搬至潁河溝兩岸,一住溝南,一住溝北,兄弟二人為了來往方向,用幾根木棍,搭建一座小木橋,人們稱之為白橋村,由於年久河水流淌,溝逐漸加寬,建國後,國家治理河流,於1969年,加寬開挖成現在的潁河,小木橋自然不再存在,後來區域劃分,將南岸白橋劃歸逍遙管轄,北岸白橋歸艾崗鄉祁莊行政村,白橋自然村為了與東鄰橋頭村區別,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更名為西白橋。
  
3
東白橋自然村,清朝期間有一姓任之家,由逍遙任莊,搬遷至此居住,當時為了與老家交流,在村前潁河修建一座木橋,北白橋氣勢較大,任姓居住的地方無村名,人們到任姓家居住的地方,說是到橋頭,這個村名用到上世紀八十年代,為了說著方便,與白橋區分容易,到八十年代才改名為東白橋。
4
鄒莊自然村,清朝初期,人們為了生活,自覺奔走,找合適的地方居住,相傳有一鄒氏人家,兄弟三人,居住在扶溝縣鄒莊村,為了活命,過上較好的生活,經協商老大在家守住門戶,老二與老三出門謀生,兄弟二人帶著家眷一路向南,走到此地老三就住下了,老二向南到上蔡也有了落腳點,為了不忘老家,和老家聯繫,都用鄒莊這個名字,故起名鄒莊。

姓氏族譜

到目前全村有祁姓357戶,白姓83戶,鄒姓63戶,陳姓49戶,任姓28戶,王姓20戶,李姓11戶,張姓8戶,趙姓1戶。

種植

全村冬季全部為小麥,是個典型的農業村,秋季以玉米為主,大豆面積較小,間作套種有西瓜、冬瓜、甜瓜、辣椒等,由於當地種植瓜果較多,在祁莊橋頭近幾年自然形成一個瓜果農貿購銷市場。

廟宇文化

自清初,村民信奉天地全神。為了往來渡河安全無事故,人們跪求河神保護,慢慢地形成習慣,往來人員都跪拜神天,有好心之人捐資在祁莊渡口修建了一座全神廟,自此後,渡口及後來的橋頭無人命之案,人們更加崇拜神廟。由於興修水利,開挖河床,廟宇被迫拆除,民國期間在原地向北約100米又建全神廟,文革期間被毀,1969年潁河又一次加寬,將廟宇壓於河堤之下,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後,方圓幾里之內村民集資在河堤半腰修建現在的廟宇,每逢初一、十五,人們焚香祈禱絡繹不絕,懇求神天保佑出門平安幸福。另外,祁莊自然村東頭,村委會南有一關爺廟。文革期間被拆除,現有幾位老人修了一座小庵及焚香台一個。
祁堂廟祁堂廟

教育狀況

解放前村內有私塾堂,解放後為掃盲班,在祁莊自然村老村委院旁,蓋房三間。1960年蓋房三間,辦起了祁莊初小,設1—3年級。1971年建成了祁莊學校,設有一至五年級和國中一二年級。1975年一場洪水,將原有房屋、教室全部變為危房,1978年經村委會研討後將學校搬遷至現址,占地14畝,1980年根據上級精神,撤銷祁莊中學,留下今日的祁莊國小。1999年村集資建起了今日的教學樓,含15間教室,三間辦公室,三間教研室,9間教室住室,在教學樓前面,另有9間學前班和兩間教室辦公室。通過全體村民及教室的努力,祁莊國小教育成績名列前茅。

宗教信仰

隨著改革開放,國家法律的允許,基督教於上世紀七十年代進入我村,起初是家庭式聚會,1995年信徒捐款,在祁莊自然村建一座教堂,占地0.8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