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期

祀期指中國古代舉行祭祀禮儀的準確日期。

在封建社會中,視祭祀之禮為國家最重要之事,凡行祀之期,必擇吉日。歷代帝王都定有祀前擇定行祀日期的制度。如唐代用占卜選擇祭祀行事之吉日,稱為“卜日”;明代由欽天監選擇,由太常寺先期具奏。此時祀期的選定已不再用“卜法”,而代之以推算乾支之吉。清世祖定大祀、中祀、群祀各分等第,以時致祭。雖然行祭之日,俱有定製,但因封建禮儀中諸多忌諱, 故應先期預擇吉期。凡郊廟祭祀,祭前兩年的十月, 即由欽天監預卜; 前一年正月,將預卜及諸祀準確的行祭日期向皇帝奏告,定後頒示全國。臨近行祭時,由禮部、太常寺按祀期先具題本請旨準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