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 演員 | 備註 |
---|---|---|
Mark Zuckerberg | 傑西·艾森伯格 | ---- |
Eduardo Saverin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 |
Sean Parker | 賈斯汀·丁伯萊克 | ---- |
Erica Albright | 魯妮·瑪拉 | ---- |
Cameron Winklevoss/ Tyler Winklevoss | 艾米·漢莫 | ---- |
Sy | 約翰·蓋茲 | ---- |
Alice | 瑪萊斯·裘 | ---- |
Christy | 布蘭達·宋 | ---- |
Dustin Moskovitz | 約瑟夫·梅澤羅 | ---- |
B.U. Guy in Bra | 特萊沃·懷特 | ---- |
Marylin Delpy | 拉什達·瓊斯 | ---- |
Tyler Winklevoss | 喬希·潘斯 | ---- |
Divya Narendra | 麥克思·明格拉 | ---- |
職員表
製作人 | 原著 | 導演 | 副導演(助理) | 編劇 | 攝影 | 剪輯 | 選角導演 | 藝術指導 | 美術設計 | 視覺特效 | 布景師 |
---|---|---|---|---|---|---|---|---|---|---|---|
達納·布努內蒂 西恩·查芬 邁克·德·魯卡 斯科特·魯丁 阿倫·索爾金 凱文·史派西 | 本·麥茲里奇 | 大衛·芬奇 | Allen Kupetsky Christian Labarta Neil Lewis | 阿倫·索爾金 | 傑夫·克隆威斯 | 柯克·巴克斯特 安格斯·瓦爾 | 萊雷·梅菲爾德 | 唐納德·伯特 | Curt Beech Keith P. Cunningham Robyn Paiba | 亞當·霍華德 查利·伊圖里亞加 弗萊·德皮克斯 埃德森·威廉士 | 維克多·佐弗 |
角色演員介紹
音樂原聲
曲目 | 專輯資料 | |
---|---|---|
Magnetic | The Gentle Hum of Anxiety | |
On We March | Complication with Optimistic Outcome | |
Almost Home | Hand Covers Bruise, Reprise | |
3:14 Every Night | Pieces Form the Whole | |
Painted Sun in Abstract | Carbon Prevails | |
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 Eventually We Find Our Way | |
It Catches Up with You | Penetration | |
Hand Covers Bruise | 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 |
In Motion | Soft Trees Break the Fall | 作曲者:特倫特·雷諾 |
A Familiar Taste | 發行日期:2010-09-28 |
幕後花絮
- 《社交網路》根據本·麥茲里奇的小說《意外的億萬富翁:Facebook的創立,一個關於性、金錢、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編而成。
- 影片的故事原型來源於網站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華多·薩瓦林。
- 影片投資5000萬美元。
獲獎記錄
時間 | 名稱 | 獎項 | 種類 | 得獎者 |
---|---|---|---|---|
2011年 | 最佳改編劇本 | 獲獎 | 阿倫·索爾金 | |
最佳電影剪輯 | 柯克·巴克斯特、安格斯·瓦爾 | |||
最佳原創配樂 | 特倫特·雷諾、 阿提戈斯·羅斯 | |||
最佳影片 | 提名 | 全體劇組 | ||
最佳男主角 | 傑西·艾森伯格 | |||
最佳導演 | 大衛·芬奇 | |||
最佳攝影 | 傑夫·克隆威斯 | |||
最佳音響效果 | 任·克萊斯 | |||
2011年 | 美國金球獎 | 劇情類最佳影片 | 獲獎 | 全體劇組 |
最佳導演 | 大衛·芬奇 | |||
最佳編劇 | 阿倫·索爾金 | |||
最佳電影配樂 | 特倫特·雷諾、 阿提戈斯·羅斯 | |||
劇情類最佳男主角 | 提名 | 傑西·艾森伯格 | ||
最佳男配角 | 安德魯·加菲爾德 | |||
註:只列出2個電影大獎的獲獎情況,影片共獲獎149項,提名110項 |
幕後製作
製作發行
上映日期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
美國 | 2010年9月24日(紐約電影節) |
加拿大、美國 | 2010年10月1日 |
法國 | 2010年10月3日(巴黎)(首映) |
西班牙 | 2010年10月6日(馬德里)(首映) |
瑞士 | 2010年10月7日(德語區) |
俄羅斯 | 2010年10月7日(美國電影節) |
德國 | 2010年10月7日 |
奧地利、烏拉圭 | 2010年10月8日 |
瑞士 | 2010年10月13日(法語區) |
法國 | 2010年10月13日 |
丹麥 | 2010年10月14日 |
保加利亞、愛沙尼亞、西班牙、英國、愛爾蘭、冰島、波蘭 | 2010年10月15日 |
印度 | 2010年10月21日(孟買電影節) |
阿根廷、烏克蘭 | 2010年10月21日 |
芬蘭、立陶宛、瑞典、土耳其 | 2010年10月22日 |
日本 | 2010年10月23日(東京國際電影節) |
比利時、埃及、喬治亞、希臘、菲律賓 | 2010年10月27日 |
澳大利亞、智利、克羅地亞、以色列、科威特、哈薩克斯坦、荷蘭、俄羅斯、新加坡 | 2010年10月28日 |
挪威、羅馬尼亞 | 2010年月29日 |
義大利 | 2010年11月1日(羅馬電影節) |
印度尼西亞 | 2010年11月3日 |
巴西 | 2010年11月4日(聖保羅國際電影節) |
捷克共和國、葡萄牙、塞爾維亞、斯洛伐克 | 2010年11月4日 |
中國台灣 | 2010年11月5日 |
匈牙利、義大利、紐西蘭、斯洛維尼亞 | 2010年11月11日 |
中國香港、韓國 | 2010年11月18日 |
哥倫比亞 | 2010年11月26日 |
秘魯 | 2010年12月2日 |
巴西、委內瑞拉 | 2010年12月3日 |
墨西哥 | 2010年12月10日 |
日本 | 2011月1月15日 |
巴拿馬 | 2011年1月28日 |
荷蘭 | 2011年11月3日(阿姆斯特丹電影周) |
票房信息
影片評價
外媒評價
- 光芒四射而高度集中的故事和奔放的步伐讓人難以抗拒,是一部憤世嫉俗又有兼具娛樂性的小製作電影。(《紐約》評)
- 紐約電影節多年來最好看的開幕影片。(《紐約郵報》評)
- 影片繼續了芬奇從世態風情畫導演大師向當代傑出編年史家的轉變。(《綜藝》雜誌評)
- 就像人們每天總是不止一次瀏覽Facebook一樣,觀眾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受到《社交網路》的吸引,影片輕而易舉地成為本年度最佳之一。(《美聯社》評)
- 一部富含所有文藝種類和電影餘韻的影片。(《時代》評)
- 影片在拍攝手法的方面,簡直帶給人以荒誕的享受。(《波士頓環球報》評)
- 可能是本年度最好的影片。(《多倫多明星報》評)
- 導演芬奇把觀眾帶進了一個意想不到的生機世界。(MTV評)
- 一部幾乎稱得上偉大的電影,不幸的是,影片的文化意義超出了感情元素。(《好萊塢新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