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排斥與融合模式研究

社會排斥與融合模式研究

《社會排斥與融合模式研究》是2018年5月經濟管理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時勘。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排斥與融合模式研究
  • 作者:時勘
  • ISBN:9787509656853
  • 定價:89元
  • 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5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社會融合(Social Inclusion)是一個彼此滲透的過程,某類群體受共享環境影響,會不斷累積並發展針對外群體的記憶與感情,最終各個群體相互適應,融匯為一個體系。因此,社會融合是一個動態的、漸進式的、多維度的、互動的過程。社會融合需要從經濟、文化和心理三個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探究外地人所面臨的社會融合困境,特別是在客觀工作條件、經濟收入以及社會保障資源方面與本地人存在的顯著差距:其次,務必探索文化融合問題,外來人員往往通過在生活文化等方面與本地人保持一致來實現與本地人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後,是心理融合的問題,這是外來人口能否融入本地的關鍵問題,因為只有外來人口從心理層面認為自己融入了新城市、感知到歸屬感、對於新城市的工作生活感到滿意,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社會融合。
作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的“珠江三角洲社會融合模式研究”,我們選擇了廣東荔灣區作為試點。荔灣區地處廣州西部,俗稱“西關”,因“~灣溪水綠,兩岸荔枝紅”的美景而得名,是廣州市獨具嶺南特色的中心城區和廣佛都市圈的核心區,享有“體昧嶺南文化到廣州,不到荔灣就不算到過廣州”的美譽。荔灣區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自古風物薈萃、名勝雲集。這裡是廣州海上絲綢之路的起始地,廣州十三行是18世紀中國經營對外貿易的專業商行,更是嶺南文化的縮影。自1978年改革開放,廣東成為改革先行地區,省內外人員流動得以促進,到1990年,常住荔灣區一年以上的流動人口已達到370000人左右,占全市總人口的6.820/0,區內流動人口多來自本省山區和湖南、湖北、四川等地。2005年廣州市區域調整時,荔灣區又合併了原來的廣州市芳村區,形成了現在的老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的城市布局。老城區居住的外來人員以經商為主,多數人為小商販、酒店商場服務員及專業市場務工人員:城鄉接合部由於有為數不多的工業區和一些小作坊,居住人員以務工為主,務工人員統稱為農民工。外來人口的大量流入為繁榮荔灣區經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搞活商品流通、促進和繁榮市場經濟、加強城市建設都有促進作用,但同時也出現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如違法犯罪、鬥毆事件增多等。當個體從一個熟悉的環境遷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時,文化、語言、經濟條件、就業等方面的差異,必定會造成外來人口心理上或身體上的負面影響。比如農民工無法順利融入城鎮,會面臨被排擠、被歧視、教育資源缺乏、就業缺乏保障、住房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長久累積下來,就會成為一顆引而不發的“**”,給政府管理工作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選擇荔灣區來探索社會排斥和融合模式是一個較佳的選擇。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社會融合模式研究概述
第一節 社會融合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人口遷移、流動與社會融合
第三節 開展社會融合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二章 社會排斥的理論模型與實驗研究
第一節 社會排斥的理論模型和研究範式
第二節 社會排斥的結果:對象與影響因素
第三節 單獨受排斥與共同受排斥的實驗研究
第三章 青少年的友誼與社會排斥研究
第一節 友誼與群際態度的研究概述
第二節 美國亞裔青少年跨種族友誼與群際態度的關係研究
第三節 青少年跨群體友誼與群際態度的關係研究
第四節 少數民族與漢族青少年的友誼模式研究
第五節 跨民族友誼研究的展望
第四章 職場排斥與員工反生產力的影響研究
第一節 相關研究綜述
第二節 職場排斥與員工反生產行為:情緒衰竭的中介作用
第三節 職場排斥、情緒衰竭與員工反生產行為:防禦型調節焦點的作用
第四節 職場排斥、情緒衰竭與員工反生產行為:團隊任務互依性與團隊規範的影響
第五節 總體討論與研究結論
第五章 社會排斥對社區歸屬感的影響
第一節 社區歸屬感概述
第二節 社會排斥對社區歸屬感的影響機制
第三節 有調節的中介效應在社會排斥對社區歸屬感中的作用
第四節 討論和結論
第六章 生活滿意度對於社會融合的影響機制研究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相關研究述評和研究假設
第三節 本研究的實驗設計
第四節 研究結果及分析
第五節 研究結論、啟示與展望
第七章 荔灣區的社會融合促進模式
第一節 荔灣區社會融合行動計畫
第二節 研究思路、測量工具和結果分析
第三節 綜合討論和研究結論
附錄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