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文庫:道德社會學引論》承繼迪爾凱姆的道德社會學範式,努力構建一個道德社會學的理論框架。《道德社會學引論》認為,道德社會學圍繞道德事實尤其是道德行為事實展開,由於道德行為主體不同而分為兩類,一類是個體道德事實,另一類是社會道德事實,兩類道德事實在特定的社會場景中相互影響、制約和建構。個體道德事實主要探究道德社會化這一核心主題,社會道德事實主要研究與血緣、業緣和地緣關係相對應的婚姻家庭、職業以及社會公共領域中的道德狀況,兩類道德事實研究最終指向對正常狀態和失范狀態下測量指標的建構。
基本介紹
- 書名:社會學文庫:道德社會學引論
- 作者:龔長宇 鄭杭生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63918, 7300163912
- 外文名:Introduction to Morality Sociology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260頁
- 開本:32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社會學文庫:道德社會學引論》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
作者簡介
龔長宇,社會學博士,蘇州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近年來,在《世界哲學》、《道德與文明》等刊物發表論文30餘篇;出版專著一部;主持並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和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各一項,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在研一項。主要致力於社會學理論、道德社會學及政治社會學研究。
圖書目錄
第一章道德社會學的緣起與發展/1
第一節道德社會學的緣起/2
一、孔多塞:“道德科學”的代言人/3
二、威廉·馮特:道德社會學的探路人/6
三、埃米爾·迪爾凱姆:道德社會學的奠基人/9
第二節國外道德社會學的發展/23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3
二、“二戰”以後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4
三、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5
第三節我國道德社會學的思想源流及發展/26
一、我國道德社會學的思想源流/27
二、20世紀上半葉道德社會學從洋科學變成本土科學的歷程/30
三、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中國道德社會學/33
第二章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43
第一節確立道德社會學研究對象的途徑/43
一、歷史的途徑:迪爾凱姆奠定的“實質性傳統”/44
二、經驗的途徑:當代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的理論訴求/45
三、分析的途徑:為了預測而觀察/47
第二節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47
一、道德行為事實是道德事實結構的核心要素/48
二、道德行為事實是人的道德性的最充分的體現/51
三、道德行為事實能夠體現社會學所倡導的“實證精神”/51
第三節道德社會學與鄰近學科的關係/52
一、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學/52
二、道德社會學與倫理學/54
三、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57
第四節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59
一、道德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具體方法、操作手段和技術/59
二、道德社會學的巨觀研究、微觀研究和中觀研究/61
第五節道德社會學的功能/61
一、認識功能/62
二、實踐功能/63
第三章社會行動理論與道德行為事實/64
第一節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64
一、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65
二、符號互動論與現象學的行動理論/67
三、吉登斯的社會行動理論/70
第二節功能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75
第三節批判結構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82
第四節社會行動理論對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啟迪/97
一、社會行動理論為解釋道德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97
二、道德社會學同樣服務於求解“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的社會學主題/99
三、道德行為是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切入點/103
第四章道德社會化:道德行為的發生機制/105
第一節道德社會化及其理論取向/105
一、道德社會化的含義/105
二、社會學取向的道德社會化理論/107
三、心理學取向的道德社會化理論/110
第二節道德社會化的構成要素/124
一、道德社會化的首要要素:認同道德規範/125
二、道德社會化的次要要素:明晰道德關係/136
三、道德社會化的第三要素:形成道德人格/138
第三節道德社會化的實現途徑/140
一、社會的道德教育/140
二、個體的道德修養/141
第四節道德社會化的測量/143
一、科爾伯格的“方面評價法”和“直觀性問題評價法”/143
二、哈貝馬斯的“道德發展和自我同一性”指標/146
第五章婚姻家庭道德:血緣群體中的道德事實/150
第一節婚姻家庭的社會學意義/150
一、作為社會制度的婚姻/150
二、作為社會組織形式的家庭/152
第二節婚姻家庭道德規範/154
一、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婚姻家庭道德規範/155
二、婚姻家庭道德規範的功能/157
第三節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的研究方法/162
一、相互作用方法與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研究/162
二、夫妻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64
三、親子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68
四、婚姻家庭緊張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74
五、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研究的綜合指標體系/180
第六章社會公德:公共領域中的道德事實/182
第一節公共領域與社會公德/183
一、哈貝馬斯論“公共領域”/183
二、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188
三、公共領域的界域/191
第二節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193
一、政治公共領域中的道德/193
二、公共場所中的道德/194
三、公共交往(陌生人場域)中的道德/198
第三節測量社會公德事實的指標體系/212
第七章職業道德:業緣關係中的道德/214
第一節職業與社會分工/215
一、職業/215
二、職業與社會分工/216
三、職業分類/218
第二節業緣關係與職業道德/220
一、業緣關係/220
二、職業道德/221
三、職業道德的社會功能/223
第三節職業道德事實的構成要素/225
一、對職業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認識狀況/226
二、職業聲望——職業評價狀況/226
三、不同類型業緣關係中的道德/230
四、測量業緣關係道德狀況的指標體系/234
第八章道德失范/235
第一節道德失范理論/236
一、迪爾凱姆的道德失范理論/236
二、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236
三、道德失范的基本含義/238
第二節道德失范的類型/239
第三節我國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240
第四節克服道德失范的對策思考/242
一、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價值規範體系,是克服道德失范的前提和基礎/242
二、完善社會制度是克服道德失范的重要保證/243
三、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是克服道德失范的根本途徑/243
結語/245
一、總結/245
二、討論/246
參考文獻/249
後記/259
第一節道德社會學的緣起/2
一、孔多塞:“道德科學”的代言人/3
二、威廉·馮特:道德社會學的探路人/6
三、埃米爾·迪爾凱姆:道德社會學的奠基人/9
第二節國外道德社會學的發展/23
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3
二、“二戰”以後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4
三、蘇聯及東歐一些國家的道德社會學研究/25
第三節我國道德社會學的思想源流及發展/26
一、我國道德社會學的思想源流/27
二、20世紀上半葉道德社會學從洋科學變成本土科學的歷程/30
三、20世紀80年代以後的中國道德社會學/33
第二章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43
第一節確立道德社會學研究對象的途徑/43
一、歷史的途徑:迪爾凱姆奠定的“實質性傳統”/44
二、經驗的途徑:當代社會學家和倫理學家的理論訴求/45
三、分析的途徑:為了預測而觀察/47
第二節道德社會學的研究對象/47
一、道德行為事實是道德事實結構的核心要素/48
二、道德行為事實是人的道德性的最充分的體現/51
三、道德行為事實能夠體現社會學所倡導的“實證精神”/51
第三節道德社會學與鄰近學科的關係/52
一、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學/52
二、道德社會學與倫理學/54
三、道德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57
第四節道德社會學的研究方法/59
一、道德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論、具體方法、操作手段和技術/59
二、道德社會學的巨觀研究、微觀研究和中觀研究/61
第五節道德社會學的功能/61
一、認識功能/62
二、實踐功能/63
第三章社會行動理論與道德行為事實/64
第一節建構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64
一、馬克斯·韋伯的社會行動理論/65
二、符號互動論與現象學的行動理論/67
三、吉登斯的社會行動理論/70
第二節功能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75
第三節批判結構主義視角下的社會行動理論/82
第四節社會行動理論對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啟迪/97
一、社會行動理論為解釋道德行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參照/97
二、道德社會學同樣服務於求解“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的社會學主題/99
三、道德行為是道德社會學研究的切入點/103
第四章道德社會化:道德行為的發生機制/105
第一節道德社會化及其理論取向/105
一、道德社會化的含義/105
二、社會學取向的道德社會化理論/107
三、心理學取向的道德社會化理論/110
第二節道德社會化的構成要素/124
一、道德社會化的首要要素:認同道德規範/125
二、道德社會化的次要要素:明晰道德關係/136
三、道德社會化的第三要素:形成道德人格/138
第三節道德社會化的實現途徑/140
一、社會的道德教育/140
二、個體的道德修養/141
第四節道德社會化的測量/143
一、科爾伯格的“方面評價法”和“直觀性問題評價法”/143
二、哈貝馬斯的“道德發展和自我同一性”指標/146
第五章婚姻家庭道德:血緣群體中的道德事實/150
第一節婚姻家庭的社會學意義/150
一、作為社會制度的婚姻/150
二、作為社會組織形式的家庭/152
第二節婚姻家庭道德規範/154
一、傳統社會與現代社會的婚姻家庭道德規範/155
二、婚姻家庭道德規範的功能/157
第三節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的研究方法/162
一、相互作用方法與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研究/162
二、夫妻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64
三、親子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68
四、婚姻家庭緊張關係中的道德事實研究/174
五、婚姻家庭道德事實研究的綜合指標體系/180
第六章社會公德:公共領域中的道德事實/182
第一節公共領域與社會公德/183
一、哈貝馬斯論“公共領域”/183
二、漢娜·阿倫特的“公共領域”/188
三、公共領域的界域/191
第二節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193
一、政治公共領域中的道德/193
二、公共場所中的道德/194
三、公共交往(陌生人場域)中的道德/198
第三節測量社會公德事實的指標體系/212
第七章職業道德:業緣關係中的道德/214
第一節職業與社會分工/215
一、職業/215
二、職業與社會分工/216
三、職業分類/218
第二節業緣關係與職業道德/220
一、業緣關係/220
二、職業道德/221
三、職業道德的社會功能/223
第三節職業道德事實的構成要素/225
一、對職業道德原則和規範的認識狀況/226
二、職業聲望——職業評價狀況/226
三、不同類型業緣關係中的道德/230
四、測量業緣關係道德狀況的指標體系/234
第八章道德失范/235
第一節道德失范理論/236
一、迪爾凱姆的道德失范理論/236
二、默頓的社會失范理論/236
三、道德失范的基本含義/238
第二節道德失范的類型/239
第三節我國道德失范的原因分析/240
第四節克服道德失范的對策思考/242
一、構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社會價值規範體系,是克服道德失范的前提和基礎/242
二、完善社會制度是克服道德失范的重要保證/243
三、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是克服道德失范的根本途徑/243
結語/245
一、總結/245
二、討論/246
參考文獻/249
後記/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