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同質化又名socially homogenized,是由馬克思提出,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里的一個概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同質化
- 外文名:socially homogenized
- 提出者: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
在勞動過程中,同質化體現為兩個方面:第一,“勞動的無差別的簡單性是不同個人的勞動的相同性,是他們的勞動彼此作為相同的勞動的相互關係,當然,這是通過事實上把一切勞動化為同種勞動。”第二,“在交換價值中,個人的勞動時間直接表現為一般勞動時間,而個別勞動的這種一般性直接表現為個別勞動的社會性。” [8] 本來在個人勞動時間被量化之後,生產商品本身的時間還是可以有差異的,但這種差異在商品社會中是不允許的,每個人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必須與任何一個人生產同一商品的勞動時間必須相一致,這是時間的抽象化,“它是個人的勞動時間,是他的勞動時間,但只是作為大家共同的勞動時間,因此,這樣的勞動時間究竟是哪一個個人的勞動時間是沒有關係的。作為一般勞動時間,它在一個一般產品、一般等價物、一定量的物化勞動時間中表現出來;這個一定量的物化勞動時間同它直接表現為某一個人的產品時所具有的一定的使用價值形式無關,可以任意換成它作為任何別人的產品所具有的任何別的使用價值形式。” [9] 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能談到“人類”的勞動,才能談得上勞動的社會存在,個體的勞動必須採取與自身相對立的形式,才能體現自己。所以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論》中指出,費爾巴哈以人的類本質為核心的“愛的宗教”說到底體現的是交易所的道德。
勞動的同質化,使得人與人的社會關係顛倒地表現出來,即體現為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係。在商品交換的過程中,根據上面的討論,體現的是交換價值之間的量的關係,這是量化勞動的關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必須以物為前提,它隱藏在物與物的交換背後。在商品交換過程中,作為使用價值的物只有在作為交換價值的載體時才能與他物進行交換,這時不同個人的勞動才能發生聯繫,在表面的物與物交換中,真實發生的是看不見的人與人的關係,而這種關係當然是以抹殺人的差異為基礎的,只有抹殺了這種差異,才能使人的關係在商品社會通過物得以體現出來,並構成了人們的無意識結構。“一種社會生產關係採取了一種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們的勞動中的關係表現為物與物彼此之間的和物與人的關係,這種現象只是由於在日常生活中看慣了,才認為是平凡的、不言自明的事情。” [10] 這是一種深層的纏繞,在這種纏繞中,如果只將物的關係歸結為人與人的關係,或者只是看作是一種自然性的物與物的關係,那都是一種幻覺,面對商品交換中的這一現象,我們總是在一種空間中分離它們,然後又歸攏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