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信息
作 者:張廣利編
叢 書 名:
出 版 社: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2828600
出版時間:2010-09-01
版 次:1
頁 數:430 裝 幀:平裝
開 本:大32開
所屬分類:圖書 > 社會科學 > 社會保障
內容簡介
《社會保障實務教程》系國內第一部單獨介紹社會保障實務的教科書,從中觀層面關注社會保障理論及其最新發展進程,邏輯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社會保障實務教程》既可使學生了解我國社會保障工作的操作原理,又能適應將來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後的工作需要。《社會保障實務教程》可供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學使用,也可供相關研究者使用。
作者簡介
張廣利,1963年生。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社會政策、社會風險與社會保障等。現已出版《女性、男性、社會》、《後現代女權理論與女性發展》等專著,並參與編寫《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教程》、《西方社會學:理論傳統與當代轉向》、《社會性別的多視角透視》等多部教材和學術專著。已在《人文雜誌》、《社會科學》、《社會科學研究》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三十餘篇。曾承擔和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課題多項,承擔橫向課題多項。
目錄
第一章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1
第一節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概述/1
第二節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的沿革/7
第三節 國家社會保障管理的組織機構及職能/13
第四節 社會保障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方向/22
第二章 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管理/29
第一節 社會保障基金管理概述/29
第二節 社會保障基金籌資管理/36
第三節 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管理/40
第四節 社會保障基金給付管理/50
第五節 社會保障基金財務管理/53
第六節 社會保障基金監管/75
第三章 養老保險/79
第一節 養老保險制度概述/79
第二節 養老保險關係的建立與管理/87
第三節 養老保險費用征繳/94
第四節 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管理/110
第五節 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管理/123
第六節 養老保險待遇計發/131
第四章 醫療保險/142
第一節 醫療保險制度概述/142
第二節 醫療保險關係的建立/147
第三節 醫療保險費用征繳/152
第四節 醫療保險支付/155
第五節 醫療保險個人賬戶管理/158
第六節 醫療保險定點協定管理/161
第七節 醫療保險基金管理/163
第八節 醫療保險費用結算管理/166
第五章 失業保險/170
第一節 失業保險概述/170
第二節 失業保險關係的建立與管理/176
第三節 失業保險費用徵集與基金監管/181
第四節 失業登記與失業保險待遇給付/191
第六章 工傷保險/199
第一節 工傷保險制度概述/199
第二節 工傷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管理/204
第三節 工傷認定和勞動能力鑑定/210
第四節 工傷保險待遇給付/216
第五節 工傷保險爭議的處理/221
第七章 生育保險/225
第一節 生育保險概述/225
第二節 生育保險基金的籌集和管理/232
第三節 生育保險待遇給付/233
第八章 社會救助/239
第一節 社會救助概述/239
第二節 基本生活救助/240
第三節 專項社會救助/255
第四節 臨時社會救助/274
第九章 社會福利/284
第一節 社會福利概述/284
第二節 公共福利/287
第三節 特殊福利/298
第四節 職業福利/309
第十章 優撫安置/320
第一節 優撫安置的概念、對象和工作方針/320
第二節 死亡傷殘撫恤/323
第三節 社會優待/333
第四節 退役安置/337
第十一章 住房保障/347
第一節 廉租住房制度/347
第二節 經濟適用住房制度/352
第三節 住房公積金制度/357
第四節 住房貨幣補貼/368
第十二章 農村社會保障/374
第一節 農村社會保障概述/374
第二節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380
第三節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390
第十三章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403
第一節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概述/403
第二節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關係的建立/411
第三節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的徵集/412
第四節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基金管理/415
第五節 失地農民社會保障待遇/418
第六節 典型個案/420
參考文獻/426
後記/431
前言
隨著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中國政府越來越重視民生和社會建設問題。2006年10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基於“社會建設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的新思路,明確提出了“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等和諧社會建設的奮鬥目標。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制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