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經濟論

社會主義經濟論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波蘭)奧斯卡·蘭格著。1936~1937年在該著作中首提“市場社會主義”理論。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和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兩大主題。社會主義經濟成長與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既需要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又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出現和存在的時間還不長,並沒有留下多少成熟的可資遵循的現成經驗和可作為典範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果。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只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經濟論
  • 提出者:奧斯卡·蘭格
  • 時間:1936~1937年
  • 類別:理論
基本信息,提出背景,內容簡介,早期,

基本信息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波蘭)奧斯卡·蘭格著。1936~1937年在該著作中首提“市場社會主義”理論。

提出背景

蘭格30年代中期在和L.von米塞斯(1881~1973)、F.von哈耶克等人的論戰中,第一次提出了社會主義經濟的分散模型,即著名的“蘭格模型”。他通過對模型的分析,認為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價格不是隨意確立的,而是和自由競爭體制中的市場價格一樣具有客觀性質。蘭格把市場機制的作用引入社會主義經濟,開創了對社會主義經濟中市場機制運行的分析的先例。

內容簡介

以泰勒、蘭格、勒納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則利用新古典的一般均衡理論,提出了著名的蘭格—勒納—泰勒模式(通常簡稱蘭格模式)。這一模式假定,在社會主義經濟中,存在著消費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由於生產資料歸社會所有,因而不存在生產資料市場,但中央計畫機構可以根據“試錯法”,模擬市場,制定和調整生產資料的價格,經過一系列的“錯了再試”的程式,中央計畫當局最終能制定出一套不僅使一種產品,而且使所有產品都相等的“均衡價格”體系。由於中央計畫機構對整個經濟體制動態的了解,要比私人企業廣泛得多,所以,中央計畫機構通過“試錯法”實現的經濟均衡,比真正的市場調節要快得多。
蘭格認為,在實行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追求資源最優配置的前提下,可以有多樣化的經濟運行模式。上述通常稱為“蘭格模式I”,是一種比較分散的模式。也可以實行比較集中的模式或介於兩者之間的。比較集中的模式人們通常稱為“蘭格模式II”,其基本前提仍然是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與要求資源的最優配置,但是在這一模式中不存在消費選擇自由與職業選擇自由,不是由消費者偏好來決定資源分配,而是由計畫當局直接決定。在這裡,計畫當局不僅要規定生產資料與自然資源的會計價格,而且決定生產什麼產品及其產量,確定產品價格,生產按計畫當局的意圖來進行,統一安排就業,用配給的方法發放消費品給居民。介於上述兩種模式之間的是“蘭格模式III”。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國內著作

早期

一、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建設和發展問題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發展和改革是我國現階段的兩大主題。社會主義經濟成長與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體制改革,既需要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指導,又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在人類歷史上出現和存在的時間還不長,並沒有留下多少成熟的可資遵循的現成經驗和可作為典範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果。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從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算起,只經歷了40多年的時間。從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長河來看,這只是一個短暫的時期。撇開原始社會經歷了兩三百萬年的時間、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各經歷了幾千年的時間不說,單拿資本主義社會來講,從16世紀西歐建立資本主義制度到世界資本主義發展的今天,已有四五百年的時間。馬克思是在資本主義發展已經成熟的19世紀,寫出深入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不朽著作《資本論》和其他有關經濟學著作的,當代西方經濟學也大都是以當代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作為研究模式的。而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還很短,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還很不成熟,事實上還處在制度變革和探索的過程中。特別像我國這樣一個原來經濟十分落後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沒有經歷過獨立的資本主義制度發展階段,不是由資本主義轉入社會主義的,我們不能教條主義地照搬馬克思100多年前構想的在發達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模式,也不能照搬外國的模式。我們只能從自己的具體社會經濟條件和特定的國情出發,走自己的路,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改革開放前二十幾年“左”的錯誤,給我國社會主義事業造成了巨大的損害,延緩了我國的經濟發展,也損害了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建設。總結以往的經驗教訓,表明我們過去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是認識不清的。鄧小平同志緊緊抓住這個大問題,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對社會主義進行再認識。鄧小平理論的核心或主題,就是要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對這個根本問題認識和解決的程度如何,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或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建立和發展狀況。本來,不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難以反映為成熟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要經歷十幾代、幾十代人的時間,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或社會主義經濟學,只能且必然隨著社會主義實踐的發展而發展。但經濟理論不能僅僅是經濟實踐的反映,或僅僅是對以往經濟實踐的總結和概括。那樣,經濟理論只能做經濟實踐的尾巴。經濟理論不但要反映和概括以往的經濟實踐,還應具有前瞻性,能夠認識和把握經濟運動規律,洞察社會經濟發展的歷史趨勢,提出對未來一定發展階段的科學預見。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既深刻分析和總結了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本質,又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運動規律和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趨勢,對未來社會經濟發展提出了一些科學預見。社會主義經濟理論,一方面需要從理論高度對社會主義經濟實踐進行總結和概括,另一方面需要對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及其歷史趨勢提出科學分析和預見。既有總結性和概括性,又有前瞻性和預見性,既要有理論性和學術性,又要有實踐性和科學性,這是衡量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或社會主義經濟學成熟程度的重要標誌,以往20幾年“左”的氣候,堵塞了社會主義經濟科學發展的道路。如果經濟學研究隨著政治風向轉,缺乏獨立性、穩定性和科學性,就難以產生高質量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成果。如果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認識不清,也就不可能產生科學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
西方經濟學,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和經濟實踐來講,可以借鑑其對我有用的部分。簡單排斥和一概罵倒是不對的,但簡單照搬和一概拜倒也是不對的。要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究竟有哪些概念、原理、方法可以用來補充社會主義經濟學,需要認真探討和研究。儘管馬克思主義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指導思想,也不能搞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西方經濟學主要是研究資本主義經濟的成果,不能成為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與實踐的指導思想,更不能對其搞教條主義和本本主義。
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前期,我們對社會主義經濟運動規律的認識和掌握還很不夠,還有許多未知的必然王國。加上某些人為因素的障礙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論認識上的片面性和浮躁性,目前還不具備形成成熟的、科學的社會主義經濟學的客觀和主觀條件。作者力爭在現有條件下,以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汲取中外有關社會主義經濟研究的某些有科學價值的理論成果,借鑑西方經濟學中對我有用部分,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寫出一部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有獨立見解和有新意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教材。
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或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經濟學界有不同的看法。馬克思創立的剖析資本主義經濟的政治經濟學,是著重研究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即經濟關係的。儘管馬克思的經濟學巨著《資本論》中也論述了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包括供求機制、競爭機制、價值機制、價格機制、利率機制、積累機制等,論述了市場機制對資源的配置作用或價值規律自發地分配社會總勞動於不同的部門的作用,也論述了怎樣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提高利潤率,還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過程和所經歷的階段等等,但這些方面的論述,是服從於研究和闡明資本主義經濟關係的。馬克思的經濟學的任務,是要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經濟關係,揭示資本主義社會的客觀經濟規律,揭示資產階級剝削工人階級剩餘價值以及資產階級內部各階層分割剩餘價值的本質關係,以此為工人階級提供用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理論武器。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也要研究生產關係,這方面的研究還很不夠。但社會主義經濟學的任務,不僅是要研究生產關係,它還要為社會主義經濟成長與發展,為探求社會主義所有制關係、直接生產關係、分配關係、交換關係的有效實現形式,為改革和建立社會主義經濟體制與運行機制,為建立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等提供理論服務。因此,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應當拓寬,它既包括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質的規定及其實現形式,這方面不能削弱;也包括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資源配置方式、經濟成長和發展的方式和途徑、經濟體制和運行機制的完善等。所有這些都涉及經濟利益關係,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把生產關係也稱作經濟利益關係。因此,人們往往把這兩者當作涵義相同的概念使用。但事實上經濟利益關係比生產關係涵蓋的內容要更廣闊一些。比如,分工協作、降低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發揮市場機製作用、選擇資源配置方式等問題,並不一定與特定社會性質的生產關係相聯繫,但它們都涉及經濟利益問題。因此,我認為講社會主義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其說是生產關係,不如說是經濟利益關係。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利益關係,側重於生產關係方面,而我們研究社會主義經濟利益關係,涵蓋面要大於生產關係。如果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或社會主義經濟學只限於研究生產關係,而忽視經濟利益關係的其他方面,那么,它會是跛足的、缺乏生命力的。
二、弄清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點
總結和反思改革開放前的理論方針和政策可以看出,過去對社會主義的認識和實踐,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主觀性。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根本問題上:一是我國的社會主義究竟處於什麼歷史階段;二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和最終目的是什麼。
(一)關於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問題。
在正確認識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首先要明確,我國還只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就是說,我國的社會主義還只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我國已是社會主義國家,這是我國國情。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這也是國情。有關社會主義的理論、方針、政策,都不能脫離這個根本的國情。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就需要具體化為什麼是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只強調是社會主義而忽視和忘記處於初級階段,就會幹超越階段的錯事。只強調初級階段而忽視或淡化社會主義,就會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和軌道。
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現在看起來並無什麼難以理解之處,但它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實踐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後才取得的理論成果,是在科學總結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中的經驗教訓而得出的正確判斷。改革開放前二十幾年中造成社會主義理論、政策和實踐的嚴重失誤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沒有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究竟處在什麼歷史階段,結果乾了不少超越階段的事情。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在改革和發展中取得巨大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克服了那種脫離實際、超越階段的錯誤理論和政策,明確了我們需要經歷100年左右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歷史時期,我們只能建設初級階段的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是我國最先明確提出的。理論界曾流行過一種看法,即認為列寧曾把社會主義時期區分為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社會主義兩個歷史階段,似乎等於把社會主義區分為初級階段和高級階段,這是一種誤解。列寧所講的是在蘇維埃政權初期,即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以前的“過渡時期”的初期所存在的處於幼芽狀態的社會主義的最初形式,根本不是講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至於列寧講“發達的社會主義”,是指相對於“過渡時期”正在生長中的尚未發展的即不發達的社會主義成分而言的。也就是說,是指“過渡時期”結束後已經建立和發展了的社會主義,並不是提出社會主義要經歷一個相對於初級階段的高級階段。
在社會主義實踐中,由於急於求成,加之對所處歷史階段缺乏科學認識,主觀主義、唯意志論便會在理論和實踐中盛行。就必然會違反客觀規律,扭曲和損害科學的理論思想,演變為“左”的一套理論和實踐。
新中國建立以後,在所處歷史階段的認識上,一再改變原有的正確和較正確的指導思想,帶來了許多負面後果。新中國建立前後,毛澤東同志原提出的一個指導思想是:由於舊中國生產力落後,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只能先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待條件成熟時再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到社會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決不是一個短暫的或幾年的時期。中國人民政協第一屆會議制定的《共同綱領》未提社會主義,有的代表曾建議把中國的社會主義前途寫進去,沒有被採納。黨中央認為,社會主義,這是很久以後的事情。可是到國民經濟剛恢復後的1953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一次中央政治局會議上竟批判有人在繼續搞他們的“新民主主義”,沒有懂得革命性質的轉變。他還批判了“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秩序”的提法,說這個提法是有害的,是妨害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就是說,毛澤東在新中國剛建立三年多,就不允許繼續搞“新民主主義”了。他認為,新中國一建立,就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就要過渡到社會主義。接著提出了“一化三改”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這樣一來,新民主主義社會在哪裡?它存在的空間和時間模糊不清了,事實上被擠掉了。不僅如此,過渡時期所經歷的時間,毛澤東原計畫為15年,但實際上在當時的形勢逼迫下,1956年就宣布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進入了社會主義。就是說,從1953年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到1956年基本完成,只用了三年的時間,這給社會主義事業留下了不少的負面影響。
我國既過早地跨越了新民主主義社會,又過早地跨越了過渡時期,甚至想要過早地跨越社會主義社會。
1956年,剛過早地進入了社會主義,1958年又颳起“共產風”,搞“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實行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完全脫離了我國的實際條件。似乎社會主義社會只是短暫的幾年或十幾年時間,似乎在生產力十分落後的條件下就可以進入共產主義社會即馬克思所說的共產主義高級階段。人民公社化和“大躍進”失敗後,引起社會經濟生活中的深刻矛盾與危機,於是又用抓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的辦法壓制黨內外的不同意見。1962年北戴河中央工作會議和9月黨的八屆十中全會上又提出社會主義社會是一個相當長的歷史階段,如果這是針對急於向共產主義過渡、把社會主義社會看作是一個短暫的時期的錯誤提出的,那是正確的。可惜這裡講的社會主義長期性,是服從於強調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的長期性和複雜性的。強調所謂在社會主義社會這個長期的歷史階段中,始終存在著階級、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因而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為了搞階級鬥爭為綱,又把社會主義社會說成是從資本主義到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馬克思講的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時期,本意是搞過渡到共產主義低級階段即社會主義社會的時期。毛澤東在1953年講過渡時期,也是講的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時期。可是後來隨著“左”的空氣的膨脹,特別是隨著同前蘇共進行大論戰,改變了原來的正確認識,硬把過渡時期解釋為過渡到共產主義高級階段的時期,再把列寧所講的過渡時期必然是階級鬥爭空前殘酷、階級鬥爭形式空前尖銳的時期一類論斷加之於社會主義社會,作為“搞階級鬥爭為綱”的理論依據,並把所謂兩個階級兩條道路的矛盾規定為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改變了“八大”關於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提法。發展生產力和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任務和目的,在視野中逐漸模糊甚至消失了。把注意力和精力放在了大抓階級鬥爭上,並導致十年“文化大革命”,結果延緩了我國生產力和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二十幾年中沒有多少提高,也就是搞了二十幾年普遍貧窮的社會主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把全黨的工作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走上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改革開放的正確道路。隨後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論,並提出其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循此理論和指導思想,必然要強調發展生產力和滿足人民需要的任務和目的。
(二)關於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的問題。
共產黨人為什麼要搞社會主義?其出發點是什麼?如果理解和宣傳為只是從道義原則或信仰原則出發,那就離開了歷史唯物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的真諦。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首先是從生產力原則出發的。就是說,是為了克服和消除舊社會制度中阻礙生產力發展的內在矛盾,以更快更好地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水平和質量。社會主義實行公有制或社會所有制,正是為了通過所有制的變革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馬克思和恩格斯遠在150年前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明確提出:無產階級將利用自己的政治統治,把一切生產工具集中在國家手裡,儘可能地增加生產力的總量。這是就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無產階級取得政權後的任務而講的。我國是在經濟十分落後的基礎上取得革命勝利的,迄今還是一個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國家,儘快發展生產力,更是一個迫切的任務。列寧在十月革命以後強調指出,無產階級取得國家政權以後,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產品的數量,大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社會主義比資本主義的優越性,公有制比私有制的優越性,應首先表現在它有利於更快更好地發展社會生產力。至於消滅剝削、消除階級對立,與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要求相比,應是第二位的。
毛澤東在堅持正確的理論和路線時,同樣堅持生產力原則。在1944年邊區宣傳工作會議上他曾講,讀過社會科學的同志懂得這一條,最根本的問題是生產力向上發展的問題,我們搞了多年就是為了這件事,馬克思主義社會科學也就是講的這件事。在1945年的一次大會演說中又講,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破壞了我們的生產力。中國人民的生產力應該發展,發展成為豐衣足食的國家,富強的國家,這就要解放生產力,破壞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革命是乾什麼呢?就是解放中國人民的生產力。在全國解放前夕,毛澤東又講,為什麼要打倒蔣介石?就是為著把舊的生產關係破壞,解放一切被束縛的生產力。參見《毛澤東經濟年譜》,180、203、228頁,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3。
在發展生產力的問題上,我國曾出現過“左”的錯誤。1958年,違反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規律,主觀主義地掀起“大躍進”,提出在短時期內“超英趕美”,結果受到規律的懲罰,造成了生產力的破壞和經濟嚴重困難。決策者不去很好總結經驗教訓,反而轉向大抓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大批“唯生產力論”,忽視甚至放棄了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延緩和阻礙了我國的經濟發展。
鄧小平理論與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一脈相承。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他恢復、繼承和發展了馬列主義,反覆強調共產黨的任務、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他說,共產黨就是為發展生產力的,否則就違背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應該表現在比資本主義有更好的條件發展社會生產力。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就是要發展生產力。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生產力。他還把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①
馬克思主義和科學社會主義為什麼要強調發展生產力?第一,因為生產力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正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文化的發展,推動著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生產力的發展,決定著新的生產關係的產生、發展與成熟,是新社會制度鞏固和最終戰勝舊社會制度的具有決定意義的事情。第二,生產力的發展是消滅剝削的條件。馬克思主義認為,剝削的產生和存在,既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了剩餘產品使剝削成為可能的結果,又是生產力發展不夠高的結果。無疑,社會主義要消滅剝削,鄧小平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論斷中也包括消滅剝削的內容。由於我國生產力落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於初級階段,不能實行單一的公有制,還要在公有制為主體的條件下發展私營經濟和外資企業等,還不能完全消滅剝削現象。要消滅一切剝削,就需要大力發展生產力。第三,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共同富裕。馬克思講:在新社會制度中,“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將如此迅速,以致儘管生產將以所有人的富裕為目的。”②恩格斯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說,在社會主義制度下,要“使社會生產力……增長到能夠保證每個人的一切合理的需要日益得到滿足的程度”。列寧講得更通俗:社會主義要“使所有勞動者過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③。鄧小平同志也反覆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之一,並將其作為社會主義最本質的東西。而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共同富裕的實現程度,要以生產力的發展程度為轉移。由於新中國在發展經濟中的起點低,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GNP應達到16000美元左右,才可達到那時的中等已開發國家的水平,這需要年均經濟成長率為8%左右。而達到已開發國家水平,還需要更長時期的生產力的快速發展。
總之,只有持續、快速、健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才能不斷和儘快地縮小我國與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差距,從而使我國儘早進入世界先進國家之列。也只有這樣,才能具備日益充分的條件,鞏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在什麼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問題上,存在兩種片面的、不正確的思想認識。一種是離開發展生產力任務和共同富裕目標,去講、去搞社會主義,孤立地宣傳和堅持公有制、按勞分配和有計畫按比例發展。
在“左”的一套下,把富字與資本主義和修正主義連在一起;把窮字與社會主義連在一起,人們不敢言富、奔富、露富。然而,生產力發展緩慢甚至停滯不前,不能叫社會主義。人民生活水平長期低下,不能叫社會主義。儘管那時也堅持公有制,也講按勞分配和有計畫按比例發展,結果只能是搞生產力落後的和貧窮的“公有制”,普遍貧窮的“按勞分配”,經濟效益不高、事實上經常被破壞的“有計畫按比例”發展。我國在改革開放前二十幾年“左”的錯誤下,就是搞了一套這樣的社會主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黨的工作著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強調社會主義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達到共同富裕,從而回到了科學社會主義所要求的正確軌道上來。
另一種是單純強調社會主義就是發展生產力,孤立地講“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而撇開鄧小平同志同時強調的“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所講的社會主義的本質,其內容是統一的、不可割裂的。特別有一種片面認識,認為搞社會主義,不必堅持和強調公有制或公有制為主體,將公有制排除於社會主義規定性之外。其根據主要是兩條,一是鄧小平把“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視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其中沒有提公有制。這個根據不能成立。既然講的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就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存在為既定前提的。鄧小平反覆地強調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的一條根本原則,而且把發展生產力和共同富裕同發展公有制聯繫在一起,“我們要發展生產力,發展社會主義公有制”。“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在改革中,我們始終堅持兩條根本原則,一是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為主體,一是共同富裕。”(《鄧小平經濟理論》(摘編),26、30、32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就必須通過改革把公有制搞好搞活。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本來就是要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公有制的存在和發展,也是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前提。沒有社會主義公有制,也就談不上和無法實現社會主義本質。否定公有制是社會主義內在規定性的另一個根據是,以往的任何社會都有公有制,這個根據也不能成立。首先,原始社會確實實行公有制,但那是生產力極端低下的結果,是建立在氏族血緣關係基礎上而非生產社會化基礎上的原始公有制,與社會主義公有制不可同日而語。而且正因為它實行原始公有制,才也被稱作原始共產主義社會。其次,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官營經濟或皇室經濟,資本主義國家的國營經濟,能否稱作公有制,還存在不同的看法,但至少它們不是勞動人民的公有制。我們所講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是歸勞動人民共同所有、服務於勞動人民利益、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公有制。不能把為奴隸主和封建主階級的利益服務的官營經濟或皇室經濟,把作為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存在的西方國營經濟,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等量齊觀,納入同一的“公有制”概念中,用以否定公有制對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公有制固然不等於社會主義,但社會主義必須也只能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上。沒有公有制,就沒有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也就沒有社會主義制度。公有制的興衰成敗,同社會主義的興衰成敗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當然,我們所講的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公有制,是切實為勞動人民所有、所享的公有制。那種名義上是公有制,實際上為“內部人控制”、企業領導人以權謀私、腐敗盛行、蛀蟲蠶食、官僚侵吞、損害勞動人民利益的“公有制”,是變了質的、背離了社會主義要求的“公有制”。它實際上喪失了社會主義性質。
堅持公有制為主體,不能停留在口頭上和文字上。必須通過有效措施把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搞好搞活,使其成為生機盎然、發展速度快、經濟效益高的經濟主體。否則,讓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的經濟效益持續下降、虧損面和虧損額持續增大、增長速度長期低於非公有或非國有經濟,左改右改都成效不大,那么,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會日益衰落下去。這樣,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國有經濟為主導”的方針,將會流於空談。對於這個嚴峻的問題,不能不做認真的、嚴肅的思考並加以正確對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