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清朝,屬新安縣。1914年,屬寶安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屬寶安縣東和鄉;1958年,屬南天門公社鹽田大隊;1979年,屬深圳市羅湖區鹽田公社;1983年,屬沙頭角管理區鹽田街道;1990年,屬羅湖區鹽田街道;1998年,屬鹽田區鹽田街道東海社區。
人口民族
世居村民為何姓。清朝,何姓族人從惠東白花鎮遷至深圳坪地;後遷至此地
2015年末,戶籍人口120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65人;80歲以上5人,最年長者98歲(女);實際在村人口100人。非戶籍外來人口1300多人。祖籍該村的香港同胞約100人。祖籍該村的華人華僑約20人,主要分布在英國、荷書及東南亞一帶世居村民為漢族,客家民系,使用客家方言。
經濟社會
傳統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水稻、紅薯、花生、甘蔗、木瓜、荔枝、桃樹等,飼養雞、鴨。1979年分田到戶,1992年下半年分屋地,建造房屋後傳統農耕逐漸被取代。1993年1月,村民(含社排下圍、小布村)集資成立深圳市裕宏股份有限公司,出租物業面積3萬多平方米,2015年經營收入1636萬元,人均分紅6800元。現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房屋出租、村集體經濟分紅、工資性收入等。村民自釀的客家黃酒香味濃郁,酒精度數低,口感清醇。用黃酒做的雞酒滋補身體,是產婦調養的上佳食品。除此以外,村民還會自製客家茶果、粽子等。
北山道、明珠大道、東海道經過該村。1958年通電,20世紀70年代通電話,1983年通自來水,1984年實現村道水泥硬底化,1997年通網際網路。有籃球場、健身路徑、東海社區圖書室(藏書約2000冊)等。
歷史文化
村落中心現存10座傳統客家民居,呈排式分布,以三開間(一進)為一單元,一明兩暗,中間為客廳,與左右側室有門相通,只開高而小的窗,主要靠屋頂上的明瓦採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漁民只能以船為家,家庭人口多的,也只能在沿海高地搭建茅棚棲身,故社排上圍原來也有漁民茅棚。
現存宗祠致和堂,建於清朝,民國時期維修,土木石結構,面積約110平方米,坐南朝北,三開間二進,面闊11米,進深10米,由前堂、後堂及一天井兩廊房組成,凹斗式正門,正門匾額書“致和堂”,檐下有詩文、花草壁畫,硬山頂,平脊。整體外觀保存尚好,已改建為店鋪出租
舞龍是村民迎新春、慶元宵的重要活動。從正月初一直到元宵節,都有舞龍(燈)走村串戶拜年。龍(燈)所到之處熱鬧非常,村民以爆竹迎接,用年糕、果品等招待,並送上紅包。
該村舞魚燈習俗形成於民國時期。舞魚燈以村組隊,少則十幾人,多則上百人,每人一魚,內燃蠟燭,套路有“鯉魚擺尾”“雙魚爭食”“鯉魚戲水”“魚躍龍門”等,表演時隊伍變化有方陣、一字長蛇陣、八卦迷魂陣等。
每遇節日或喜慶日,如春秋二祭、婚嫁、新居進宅等,村民都以吃大盆菜慶祝。大盆菜有雞、豆腐、魚丸、蝦、魷魚、香菇等,還有白蘿蔔、大白菜夾在內層,各種肉類按紅、白、黃、黑色逐層排放。20世紀70年代,食物種類由最初的6種增加到12種。一桌人圍著吃一盆菜,寓意團圓、祥瑞。
地方規劃
2005年,該村被列入深圳市整體搬遷建設規劃。截至2015年末,搬遷項目正在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