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所謂社區,是指由居住在一定範圍內的人們所組成的社會生活
共同體。城市社區是指在特定的
城市區域內,由一定規模的、從事各種非農業勞動職業人群所組成的基層社會。
城市社區建設指的是城市基層社會在黨和政府的支持、指導下,通過調整、強化社區自治組織和其他
社區組織,依靠社區力量,利用社區資源,整合社區功能,發展社區事業,改善
社區經濟、社會和文化環境,把社區與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融為一體。
基本原則
不斷滿足社區居民物質和文化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質量和文明程度,把為社區居民和單位服務作為社區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科學合理劃分社區,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實現社區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
整合社區資源,充分調動轄區單位和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健全
社區組織,明確職責和權利,依法加強管理,寓管理於服務中,逐步增強社區凝聚力。
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勇於創新,培育特色,樹立典型,有計畫有步驟地實現社區建設的發展目標。
宗旨核心
宗旨
社區建設的宗旨是穩定、服務、發展。即在保持穩定,為職工民眾、為企業提供優質服務的同時促進社區的發展,使社區規模不斷擴大,職能更加完善,更加的方便廣大的人民民眾。
核心
社區建設的核心是民主自治,以社區居民為依託,讓廣大社區居民積極參與社區建設。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抓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發展社區服務為龍頭,以方便民眾生活、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宗旨,進一步整合社區規模,健全管理體制,完善工作機制,強化服務保障,推進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區建設健康發展。
基本任務
1、完成新型社區的構建。
2、加強社區黨組織建設。
3、加強社區自治組織建設。
4、積極發展社區服務性組織。
1、規範用人機制。
2、樹立先進典型。
3、搞好業務培訓。
4、建立社區建設財力投入保障機制。
1、深化改革,健全體系,規範管理,拓展服務,加快發展。建立和完善面向失業人員的社區就業服務,面向老年人、殘疾人、優撫對象、貧困戶的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服務,面向社區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轄區單位的社會化服務網路,逐步實現老有所養、幼有所託、孤有所撫、殘有所助、貧有所濟、難有所幫、需有所應。
2、引入市場機制,實現社區服務管理和作業相分離。大力興辦多種所有制形式的社區服務行業,積極引導醫療、金融、保險、郵政單位和大型商業、服務業企業進社區設點,鼓勵轄區單位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面向社會開放,促進社區服務向網路化、產業化、社會化方向發展。
3、廣泛開展科技、文體、法律、衛生、計生進社區活動,建立社區居民、轄區單位幹部職工與志願者參加相結合的社區服務隊伍,促進社區服務的黨員參與率、居民參與率和轄區單位參與率明顯提高。
4、積極推進社區信息化建設。在硬體建設上,多渠道籌集資金,將城區和市區所有社區的電腦配置到位,初步實現市、區、街、社區“四級聯網”;在軟體開發上,採取市場運作方式,立即著手開發社區管理服務信息系統軟體。建立起全市社區信息服務平台,為社區居民民眾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優質的服務。
1、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
2、全面拉動社區配套設施建設。
3、廣泛集聚本地區社會資金。
4、整合現有資源。
1、結合城市建設,積極創辦市民學校,不斷完善社區公益性文化體育設施,形成包括輿論陣地、文化場站、體育場館、休閒場所和青少年、老年活動室等在內的各種文化體育活動網點,不斷滿足居民民眾學習、娛樂和健身活動的需要。
2、以社區黨校、市民學校、家長學校為陣地,努力提高市民素質。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團隊精神教育,社會公德、家庭美德、職業道德教育,科學知識、科學思想、科學方法、科學精神教育,形勢政策、民主法制和維護穩定教育,不斷提高居民思想政治素質和文明程度。
3、廣泛開展民眾性文化體育活動。發展廣場文化、企業文化、樓院文化、家庭文化,利用社區和社區內單位的圖書室、影劇院、文化館、俱樂部等各類活動場所,經常組織具有社區特色的文化、體育、科普、教育、娛樂等活動,豐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反對封建迷信活動,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4、深入開展社區共建活動。增強社區轄區單位、社區各類組織和社區全體成員的地緣意識、參與意識、公共服務意識,形成“共駐社區、共建社區、共享社區資源”的良好態勢。
5、深入開展以“講文明、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民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把社區思想政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通過組織民眾開展爭做“文明市民”、爭創“五好文明家庭”和“文明樓院”等活動,引導居民熱愛自己的城市、社區,共同建設美好家園,自覺維護城市和社區的良好形象,推動文明社區、文明街道、文明城市的創建工作。
1、做好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規劃,調整、利用現有衛生資源,實行行業管理。
2、健全計畫生育管理服務體系。
1、規範社區警務運作機制,健全專群結合的社區安全防範體系。
2、積極開展安全社區創建活動,提高創建水平。
3、積極開展“美化人居環境,改善生活質量”活動,培養社區成員的環境意識、公德意識,逐步實現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儲存和無害化處理,廣泛發動民眾治理“髒、亂、差”,不斷改善社區居民的生活環境。
4、加強市容、環境治理。落實社區環境綠化養護管理制度,擴大公共綠地面積,最佳化美化社區環境。
社區建設的核心
內容
社區建設內容
各地區不盡相同,一般說來,主要有六個方面。
1. 社區服務,開展面向社區老人、兒童、殘疾人等的生活救助和福利服務,面向全體社區成員的便民利民服務和面向屬地單位的社會化服務;
2. 社區衛生,包括社區的公共衛生、醫療保健和計畫生育等;
3. 社區治安,包括社區內的治安保衛、民事調解、幫教失足青少年、防火防盜和其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如組織開展本社區經常性和民眾性的法制教育和法律
諮詢、民事調解工作等;
4. 社區環境,包括綠化、環境建設和環境保護等;
5. 社區文化,包括各種民眾性的文化、體育、教育、科普活動,以及其他形式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
6. 社區組織,包括社區黨組織、社區自治組織、社區中介組織的建設。
主要特徵
社區建設的主要特徵
1. 綜合性,社區建設是指整個社區的全方位建設,它包括社區服務、社區環境、社區秩序、社區治安、社區民主、社區法制、社區文化教育、社區體育、社區衛生和社區組織等方面的建設,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社區建設的方法和手段有經濟手段、行政手段、社會手段等,也具有極強的綜合性。
2. 社會性,我國社區建設是各類社區主體、各種社區力量共同參與的過程。
3. 地域性,社區是一種地域性的社會實體,因而具有明顯突出的地域性特徵。
4. 計畫性,要系統有序的開展社區建設工作,需要從社區實際情況出發,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和工作計畫,並按照計畫開展活動。因此,計畫性是社區建設的一個主要特徵。
5. 民眾性,從社區建設的對象看,不是指社區內的某一群體或幾個群體,而是指社區內的所有民眾。由此決定社區建設具有明顯的民眾性。
社區建設目標
社區建設的基本目標是建設管理有序、服務完善、文明祥和的社會生活共同體,不斷提高社區成員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