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公園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績效及空間最佳化研究

《社區公園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績效及空間最佳化研究》是依託重慶大學,由譚少華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區公園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績效及空間最佳化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譚少華
  • 依託單位:重慶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當今全球精神疾病呈現盛行趨勢,產生的嚴重後果已威脅人類生存,抗擊精神疾病對人群健康和社會的危害已刻不容緩。精神疾病的發生,雖然與遺傳和個體差異有關,但工作(學習)與生活壓力及遠離自然環境是誘發精神疾病發生重要原因之一。面對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工作與生活壓力加劇的現實,創造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現代生活空間和場所是輔助戰勝精神疾病發生的重要途徑。本研究以社區公園空間環境為對象,以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生活需求為切入點,運用GIS集成技術和空間網路分析法(SGA)構建公園空間環境特徵參數化分析指數及模型;採用使用後評價發展(POE)、感受記錄法(SD)和感知恢復量表(PRS)等方法揭示社區公園緩解壓力的績效,在統計分析基礎上確定緩解壓力的公園空間環境模式;提出適應於精神壓力緩解的社區公園空間最佳化模式,構建緩解精神壓力的社區公園空間環境,實現對人群健康的主動干預,成果可為同類研究借鑑。

結題摘要

當今全球精神疾病呈現盛行趨勢,產生的嚴重後果已威脅人類生存,抗擊精神疾病對人群健康和社會的危害已刻不容緩。醫學、心理學等領域重點研究一種被動式的事後干預;而風景園林和城鄉規劃等領域應重點關注預防為主、推行健康生活方式的主動式健康干預。本研究以社區公園空間環境為對象,以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生活需求為切入點,運用行為註記法、使用後評價(POE)、感受記錄法(SD)、感知恢復量表(PRS)、GIS空間分析等方法,構建社區公園恢復性環境體系,測度社區公園緩解人群精神壓力的績效,並對其空間最佳化進行研究。研究主要結論如下:(1)通過對重慶市社區公園的調查發現,自然環境對人群健康的主動式干預效果主要表現在緩解精神壓力、改善精神疾病。(2)公園恢復性環境體系構成的要素主要包括物質環境要素和心理環境要素,居民行為模式在該體系的運行過程中具有中介作用,且靜態型行為模式中介效應(0.489)最大。(3)在社區公園恢復性環境的特徵因子中,自然性因子的影響力最大,其貢獻率達到21.526%;並且可計算得出社區公園環境恢復度的預測模型為:恢復度=0.618×綠視率+0.398×水體面積+0.318×植物種類。(4)自然性因子中,草地要素類型的恢復性相對重要性比值最高(w=27.82%);大量樹林、較疏鬆的灌木叢、大面積草地覆蓋、有大量花卉、大面積湖泊、零散置石、少量山體坡地和少量動物自然環境要素規模組成的社區公園環境恢復性潛能最高;女性(w=5.2%)相比男性(w=15.52%),認為灌木叢要素在社區公園中並不具有良好的恢復性潛能。成果結論力求為同類型的自然環境恢復性研究提供借鑑,具有一定現實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