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信貸,是基於社交環境下的個人信貸體系。通過網際網路在社交信任的基礎下建立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貸關係,並利用社交網路對信貸風險進行控制,實現普惠金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交信貸
- 外文名:Social Lending
背景,發展,調查數據,個人信用與社交信貸,
背景
社交信貸是利用網際網路金融平台,基於社交網路建立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信貸體系。通過網際網路金融平台撮合社交網路中有借款需求及投資需求的雙方進行貸款和提供資金,讓有良好經濟能力的資金提供者利用自己的空餘資金幫助有需要的人士,促進資金流動的效率。同時,通過社交網路建立風險控制體系,對信貸風險進行控制,實現無銀行的社交信用體系。
個人貸款以前是銀行最賺錢的業務,但歐美信貸危機後監管機構大大加強資產要求,銀行需要保留大量資金作高風險資產的撥備,加上巴塞爾協定III(Basel III)的影響,銀行對貸款極為審慎,個人貸款的條件越來越苛刻,因此催促了社交信貸平台的大力發展。
發展
社交信貸在歐美非常盛行,例如美國借貸俱樂部(Lending Club),該公司通過IPO獲得大量資金,並再度上調了發行價至每股15美元,並增發30萬股,使其總融資金額達到了8.7億美元,總市值達到54億美元。LendingClub於2014年12月12日開始在紐交所掛牌交易,代碼LC。
調查數據
網貸之家聯合搜狐網開展了2014年網貸投資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0後工薪階層已成為P2P網貸平台投資主力軍。調查顯示,有24.08%的投資者偏好房產抵押業務;21.9%的投資者傾向汽車抵押業務;綜合型網貸平台也受到了投資者的歡迎,占比達23.86%;僅8.42%的投資者偏好個人信用貸款業務。
由此可見國內投資人對於個人信用貸款業務投資信心不足。
個人信用與社交信貸
出現這一調查結果的原因歸結於我國徵信體系構建不完善,還未形成良好的信用循環理念,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必須藉助第三方權威機構承擔中間人的角色。而社交信貸正是為了打破這一壁壘營運而生的,個人的信任恢復原生態,完全通過個人本質屬性、日常的行為數據及社交活動數據建立信用體系,包括個人的教育背景、職場經歷、日常購買行為習慣、社交好友的背景及信貸歷史等。
在美國國會1912年舉行的一次聽證會上,一位律師問投行JP摩根創始人約翰·皮爾龐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一個人的金錢和資產是否是他能否貸到款的最重要因素。摩根回答說:“不是的,先生,首要因素是性格。”
性格即為一個人本身的屬性,如何評定一個人的性格,可通過大量的社交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個人信用與社交信貸的相輔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