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示周掾祖謝
負疴頹檐下,終日無一欣。
藥石有時閒,念我意中人。
相去不尋常,道路邈何因?
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
道喪向千載,今朝復斯聞。
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
老夫有所愛,思與爾為鄰。
願言誨諸子,從我潁水濱。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周掾(yuàn)祖謝:指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人。周續之,字道祖,博通五經,入廬山事釋慧遠,與
劉遺民、陶淵明號稱“潯陽三隱”。祖企、謝景夷,據
蕭統《
陶淵明傳》所記,二人皆為州學士。
⑵疴(ē):病。頹檐:指破敗的房子。頹:倒塌,衰敗。
⑶欣:歡喜。
⑷藥石:治病的藥物和貶石。泛指藥物。閒:間,間斷。
⑸意中人:所思念的人,指周續之等三人。
⑹尋、常:古代計量長度的單位,八尺為尋,兩尋為常。
⑺邈(miǎo):遙遠。
⑻周生:指周續之。生,舊時對讀書人的稱呼。述孔業:傳授孔子的儒教。
⑼祖、謝:祖企、謝景夷。響然臻(zhēn):回響而至。臻:至,到。
⑽道:指孔子的儒家之道。向:將近。
⑾復斯聞:“復聞斯”的倒裝。斯:這,指“道”。
⑿馬隊:指馬廄,養馬之處。講肆:指講堂,講舍。
⒀校(jiào)書:校對。訂正書籍。勤:勤苦。
⒁老夫:作者自指。
⒂爾:你們。
⒃言:語助詞,無意義。誨:勸說。一作“謝”。
⒄潁(yǐng)水:河名,發源於河南登封縣境,入安徽省境淮水。晉時皇甫謐《
高士傳》記,傳說堯時有位隱士叫許由,隱居於潁水之濱,箕山之下,堯召他出來做官,許由不願聽,洗耳於潁水。隨著這個上古高士的故事在中古時代的傳播,潁水便逐漸成為隱逸之所的代語。陶此詩意在以隱居相召。
白話譯文
破敗茅屋抱病居,終日無事可歡欣。
藥石有時暫停用,經常思念我友人。
彼此相隔並非遠,感到路遙是何因?
周生傳授孔子業,祖謝回響遂緊跟。
儒道衰微近千載,如今於此又聽聞。
馬廄豈能作講舍,爾等校書太辛勤。
我愛古書崇儒道,願與你們作近鄰。
真心奉勸諸好友,隨我隱居潁水濱。
創作背景
這首五言詩是陶淵明為周續之、祖企和謝景夷三人,在馬隊旁邊極差的環境中講解和校勘《禮記》所作,時在東晉安帝義熙十二年(416),陶淵明五十二歲。當年八月,
劉裕北征後秦,世子
劉義符留守建康,延請周續之館於安樂寺講《禮》月余,復歸廬山。因周續之校書講《禮》辦公地點與馬隊很近,陶淵明寫下此詩相贈。
蕭統《陶淵明傳》說:“刺史檀韶苦請續之出州,與學士祖企、謝景夷三人共在城北講《禮》,加以讎校。所住公廨,近於馬隊。是故淵明示其詩云:‘周生述孔業,祖謝響然臻。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從詩中“意中人”等語中可以看出,陶淵明與周續之等三人亦為知交好友。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從作者自己說起,詩人說自己養病在破敗住宅的屋檐下,整日裡沒有一件高興的事。除服用藥劑和砭石之外還有不少空閒時間,於是想念起那些好朋友。但志趣已相去甚遠不再是尋常事,路途遙遠也不是什麼真的原因。周續之先生正在著述孔子的學業,又有祖企、謝景夷二個在積極回響並將臻於完成。儒家的大道理已失傳上千年了,此時又重新聽到這些。馬隊並非是個講習的場所,校勘書籍也確實夠勤奮了。詩人表示應有自己的愛好,只是想與周續之等三人成為鄰居。但願能教導好自己的幾個兒子,讓他們跟隨他到潁水之濱洗乾淨耳朵。
詩中說,“道喪向千載,今朝復斯聞”,這本是令人高興的事,但請幾個飽學之士在馬隊旁邊校書講《禮》,而馬隊是武事的畜力所在,這就十分不協調了。詩人希望周續之、祖企、謝景夷能與自己成為鄰居,聽他們講習《周禮》,以摒棄名韁利索,甘心與自己一起洗耳於潁水濱,即甘願終生隱居林泉。
穎水濱,是巢父、許由隱居之地。這裡還有一個饒有趣味的典故:許由因惡聞堯帝召其做九州長而洗耳於潁水濱。巢父牽著小牛來此飲水,說許由故意這樣做給世人看,是想得到好的聲譽,因此怕污染了小牛的口而牽著小牛到穎水的上游飲水去了。陶淵明詩中的“願言誨諸子,從我潁水濱。”便是巧用這個典故,並言“馬隊非講肆,校書亦已勤”,就是說,買賣馬匹牲畜的市場不是講經的場所,勤勉校書也是徒然,以此善意勸導周、祖、謝諸子放棄一切塵念,一心一意做個真正的隱者。
陶淵明認為周續之、祖企和謝景夷三人校書講《禮》,十分勤苦,這是對孔子之業的發揚光大,值得讚揚;但他們的所居之處近於馬隊,與所從事的事業極不相稱,未免滑稽可笑。所以詩中有稱揚,也有調侃,最終以歸隱相招,表明了詩人的意趣與志向。詩中揚抑交替,最後善意相招,顯示了陶淵明繼承了傳統的婉諷特色。
名家點評
天津市佛教協會原名譽會長
龔望《
陶淵明集評議》:冷語為結,周生讀之,定知(其)冷汗浹背。
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著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