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石湯

礬石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上。具有導濕下行,收斂心氣之功效。主治腳氣衝心。

基本介紹

  • 名稱:礬石湯
  • 出處:《金匱要略》卷上
  • 功用:導濕下行,收斂心氣
  • 主治:腳氣衝心
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附方,重要文獻摘要,

組成

礬石二兩。

用法用量

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

功用

導濕下行,收斂心氣。

主治

腳氣衝心。

方義

患者陽虛,不能運化水濕,水濕趨下,留滯不去,鬱蒸成熱,濕熱毒邪上沖於心,故見下肢腫大,麻痹不仁,屈伸不利,而心悸不安等,治以礬石湯。礬石即明礬,《神農本草經》云:“主寒熱泄痢,白沃,陰濁,惡瘡,目痛,堅骨齒。”《本草綱目》則載其功用有四:,礬石之用有四:吐利風熱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諸血痛,脫舡,陰挺,瘡瘍,取其酸澀而收也;治痰飲,泄利,崩帶,風眼,取其收而燥濕也;治喉痹陰疽,中盅,蛇蟲傷螫,取其解毒也。”礬石性燥,徽澀,能卻永燥濕解毒,毒解濕收,則不衝心,腳腫亦消。正如沈明宗所云:“因上中二焦之氣先虛,相招外邪,互蒸成熱,上沖於心,即地氣加天之謂也。故用礬石味酸性溫,煎湯淋洗,善能收濕澄濁,清熱解毒;然濕從下受,當使下滲而去,則不衝心矣。”

附方

名稱:礬石湯
組成:礬石、苦參各一兩,生地黃三兩
用法:上切。以水八合,煮取三合,以綿濾之,微微點鼻中,每日三五度,愈止
主治:鼻內熱氣生瘡,有膿臭,並有蟲
出處:《外台》卷二十二引《畢效方》
名稱:礬石湯
組成:白礬(燒灰)、藜蘆(去蘆頭)、乾薑(炮)、白朮、蜀椒(去目並閉口者,炒出汗)、附子(去皮臍,生用)、甘草(炙,銼)各半兩,防風(去叉)、細辛(去苗葉)各三分,蛇床子一分
用法:上為粗末。每用三錢匕,清酒一升,煎三五沸,熱漱冷吐,一日二三次
主治:牙齒風齲疼痛,蟲蝕挺出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

重要文獻摘要

原方選錄
《金匱要略》:“礬石湯,治腳氣衝心。礬石二兩上一味,以漿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腳良。”
方論選錄
1.《成方切用》:“礬石收濕解毒,故以之為外治,然至衝心,亦能治之,蓋腳氣而至衝心,皆由腎水夾腳氣以凌心,得礬石之卻水,而勢自不能相凌,所以有護心之功也。”
2.《醫學金針》:“礬石酸澀燥烈,最收濕氣,土燥氣達,則病癒矣,此方百試百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