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沿挑礬古道

礬沿挑礬古道

蒼南礬山地處山區,交通不便,明礬銷售均需手提肩挑,穿越重重大山,以礬山為中心,形成礬山至前岐、礬山至赤溪、礬山至藻溪、礬山至沿浦四條挑礬古道。

明礬運輸主要靠海上運出,但從礬廠到港口,卻是崎嶇的山路,全靠人力挑運,十分艱辛。礬山至沿浦挑礬古道是礬礦挑礬四條古道之一,但歷時最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礬沿挑礬古道
  • 位置:蒼南礬山
  • 建築年代:明清時
  • 長度:40 km
歷史沿革,古道走向,沿途風光,現狀,

歷史沿革

礬沿古道為明清時造建,屬民間古道。早年是用於遊客、農夫、商賈的必經之道,也是舊社會馬站後峴村、甘溪村、沿浦村等地村民挑木頭、挑鹽到礬山礬窯換錢的必經古道。抗日戰爭時期,明礬用途日益廣泛。
隨著明礬業迅速發展,民國33年(1944年)礬山的風吹隔、銀石安、木魚山、福德灣村的大明窯等私營礬窯生產的明礬急需外運,這些礬窯靠近坎門嶺,距離沿浦較近,路途相對好走。為了節省運輸費用,就僱傭挑夫通過坎門嶺挑往馬站沿浦港,窯主們開闢一條西北至東南走向的礬沿挑礬古道,並在沿浦分設3家礬館,日收集明礬4000斤,從水路出口。
礬沿挑礬古道全長40公里。挑礬工行程4小時到達沿浦礬館,然後由礬館將明礬打包,用木船從沿浦灣碼頭運到霞關港,再裝上海輪從水路運到福州、溫州等地外售全國各地。

古道走向

礬沿挑礬古道有兩條,一條是始於礬山圓盤村——楊子山村——坎門嶺頭——坎門嶺腳——坑門村——利濟橋——十八孔——金山村——馬站——山邊村積穀嶺——後峴村——甘溪村——蒲城南門外(蒲興村)——南堡新村——沿浦村——蝦蛄橋——沿浦礬館,全程40公里,古道由亂石鋪設路面。
另一條走向是:礬山——南堡村——磨石嶺——坎門嶺——馬站——霞峰村——洋心村——沿浦村。
坎門嶺路段山高嶺峻,從坎門嶺頭至嶺腳有1000多級,平均路寬1.5米,由亂石鋪設而成,山路兩邊草木茂盛,山間流水潺潺,這條山嶺是當年挑礬古道的重要路段,也是行程最為艱難的路段,至今保持完好。“蒲門三條嶺,條條透天頂”,民謠說的是三條山嶺山高路險。蒲門三條嶺(坎門嶺、樺嶺、將軍嶺)是馬站區域通往江南的重要通道。

沿途風光

礬沿挑礬古道沿途風光較好,有清代路亭4座、廟宇4座,百年古樹4株、石碑5道、牌坊1道、古橋樑3座。馬站山邊村積穀嶺的路亭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構造獨特,名聞浙閩,是縣文保單位。
礬沿挑礬古道
利濟橋
據碑文記載:積穀嶺路亭面積103平方米,是一座歷史獨特名勝古建築,內布設木楊花刻壁頂,門窗設月亮形,地面鵝卵石砌釘五個星座,分布東西南北,中布18塊怪石,人稱十八羅漢,亭中設觀音佛像,亭內置石椅,是浙閩人民通過此亭時休息、避雨的好地方,該亭2006年重修。亭旁有株321年的參天無柄小葉榕樹,枝繁葉茂,是國家掛牌保護的名木古樹。
積穀嶺上有座紫竹寺雄偉壯觀,建於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有碑文為證。霞峰村的霞峰宮占地500平方米,坐西朝東,宮內有古戲台,民國十六年(1927年)3月中共溫州獨立支部成員張培農返回故鄉在霞峰宮聯合成立平陽縣第四區農民協會,現建立革命紀念室,2003年成為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礬沿挑礬古道
積穀嶺的路亭
沿浦蝦蛄橋已有500年歷史,相傳系城門朱姓姑嫂所建,明孝宗弘治甲子年(1504年)重建。利濟橋是一座石橋,建於清光緒年間(1875——1908),是縣文保單位。該兩橋是挑礬必經之道。

現狀

礬沿挑礬古道隨著1957年公路的開通而停止礬運。現在隨著十八孔水庫建成和正在興建的岱嶺雲遮水庫,致使礬沿挑礬古道中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