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床技術經濟評價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礦產勘查工作中的一項基本的、經常的和重要的科技工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礦床技術經濟評價
  • 外文名:Mineral Resource Economics
  • 學科:礦產資源經濟學
  • 經濟指標:礦山經營參數
  • 評價基礎礦床地質
  • 評價方面礦產資源儲量和礦業權資產
學科分類,基本概念,概念簡介,目的任務,概念含義,意義,原則,階段劃分,礦床概略技術經濟評價,礦床初步技術經濟評價,礦床詳細技術經濟評價,礦床開發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類比法,數理統計法,計算法,步驟,因素(參數),礦床地質因素,社會經濟地理因素,經濟參數,礦山經營參數,

學科分類

學科:礦產資源經濟學
詞目:礦床技術經濟評價
英文:Mineral Resource Economics
釋文:在礦床地質評價基礎上,根據其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對所擁有的礦產資源在未來一定時期內進行工業開發的經濟效益所作的與各勘查階段工作的目標、任務和工作程度相適應的預估。其目的在於為優選勘查項目、合理部署勘查工作、論證礦床工業指標、優選工業開發基地以及擬建礦山的建設前期技術經濟論證工作提供科學依據,也是進行礦產資源(儲量)資產和礦業權(探礦權及採礦權)資產的評估基礎。

基本概念

概念簡介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礦產勘查工作中的一項基本的、經常的和重要的科技工作。它是 根據礦產勘查各階段所獲得的資料,選取合理的技術經濟參數,預估礦床未來一定時期內,進行工業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和經濟社會效益。這一概念反映了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實質,是預測礦床在勘查與開發之後,可能獲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目的任務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目的任務是:在礦床不同勘查工作階段所獲取大量地質資料基礎上,通過礦產勘查、開發所期望的經濟效益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從而判定礦產勘查工作的經濟效果和社會效益的大小,為進一步提高礦產地質勘查程度和開發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概念含義

根據以上概念可將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概括為以下幾層含義:
(1)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在技術可行的基礎上的一項經濟效益評價。因而,評價原則必須遵循社會主義經濟效益原則,講求全面分析,綜合評價,注重實效;
(2)評價對象是礦床的探明儲量。探明儲量作為礦業生產的“中間產品”,其經濟效益體現在礦業生產的“最終產品”——礦產品。因此,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必須根據礦產資源特點,著眼於礦產儲量未來工業開發中所預期獲得的經濟效益;
(3)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既以地質評價為基礎,根據礦床工業開發利用的技術條件和經濟條件而作出,其結論必須符合地質上可能,技術上可行,經濟上合理,社會上必需相統一的原則;
(4)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具有一定的時限。即礦床工業開發的預期經濟效益,又僅受礦產勘查程度和礦山經濟壽命的制約。同時,評價結論也將因礦床勘查程度的提高,礦床工業開發的技術工藝、經濟條件的發展而變化,必然具有一定時效。因此,應根據變化了的情況,須每隔一定時期對其進行重新評價。

意義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對於礦產地質勘查、礦山開發及資源的合理利用等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概括起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避免盲目提高勘查程度,減少儲量積壓
一個礦床從發現到勘探結束的整個過程,是由淺人深、由表及里、由粗到細地認識過程。對於一個礦床,勘查工作應該作到什麼程度;對於一個礦種,資源量、探明儲量和開採量之間的比例關係怎樣,應該有個合理的要求。過去我國由於對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工作重視不夠造成了許多不良後果。主要反映在已勘探過礦床中還有些長期未能轉入生產建設,或者有的雖然建立了礦山,但由於礦床工業評價先天失誤,造成礦山企業後天比例失調。這些礦床在礦產勘查工作中,國家支付了巨大投資,但沒有得到應有的效益。究其原因有以下幾種:違反資源評價基本規律和程式,在沒有肯定礦床工業遠景的情況下,過早地轉入勘探;只重視礦床本身的地質評價,忽視了對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只考慮礦床內部條件,沒有考慮礦山建設的外部條件;只注意了主礦產的評價,沒有對共生和伴生礦產進行綜合評價。
2.避免未經技術經濟論證工作,人為地低估礦床的經濟價值而中止地質工作
典型的例子是對江西某特大型斑岩銅礦床的勘探、建設。50年代該礦被認為品位太低(Cu<0.5%),如進一步提高勘探程度可能會成為一個大型呆礦,因而沒有經過技術經濟論證,地質工作未作完就中途下馬。60年代中、晚期,因國家需銅甚切,該礦的勘探開發又提到日程上來,經某設計院及贛東北銅基地指揮部共同進行技術經濟論證後,認為該礦內外部建設條件甚優,足以彌補礦石過貧和綜合利用伴生元素較少的缺點而綽有餘裕,經冶金部批准第一期3200t/d採選能力,投產第一年即有盈餘,以後盈餘更多,接著續建6400t/d規模,經濟效益更為顯著(1982年生產銅14000t,年盈利2000萬元)。為此,至70年代中期又以德興為主攻對象,經補交勘探儲量大幅度增長,目前該礦已成為我國條件較好的銅基地之一。
3.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為擇優勘探和擇優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
據統計,普查階段發現的上千個礦點中,可以轉入詳查工作的不過幾十個,可轉入勘探工作並成為礦山企業開發利用的礦床就更少了,平均200個礦點中僅有一個具有工業價值。從這點來看,礦產勘查工作就是一個逐步淘汰無工業價值的礦床,肯定有工業價值的礦床,不斷篩選勘查項目的過程。為了搞好礦產勘查項目的篩選和建設項目的取捨,除了進行礦床地質評價以外,必須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根據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結果,對勘查項目規劃排序,選擇勘查、開發條件優越、經濟社會效益好的礦床優先轉入下一步勘查工作,或擇優進行開發建設。
4.對礦床綜合開發、合理利用資源,提高礦床經濟價值有重要作用
一個礦床的經濟價值不僅僅在於其探明的主礦產儲量大小和其質量的優劣,而且其共生及伴生礦產的價值,往往超過其主礦產價值的幾倍。過去由於礦產勘查部門施行單一礦種的勘查工作直接影響了礦床開發的經濟效果。由於不重視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結果影響到礦床的綜合開發和綜合利用,其結果是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和經濟損失。而有的礦床在勘查或評價中注意了共生礦產和伴生礦產的勘查、評價和綜合開發利用,致使礦床的價值提高几倍甚至數10倍。這也是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重要作用之一。
白雲鄂博鐵礦,稀土的價值就比鐵高20多倍;大冶鐵礦每年回收的銅相當於一個大型銅礦床;與鋁土礦共生的煤、耐火粘土及伴生的鎵的綜合回收,可使鋁土礦床的經濟價值提高一倍以上。
5.隨著技術的進步和礦床外部建設條件的變化,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可使大量呆礦變為可開發利用的資源
過去由於缺少分析和研究礦石采、選(冶)技術現狀和發展,或由於外部建設條件差,使礦產勘查工作失控,造成大量的儲量積壓。隨著采、選(冶)技術的提高,過去不能開發利用的呆礦,通過勘查人員及時掌握技術進步的信息,並給予原來“呆礦”及時地重新評價,可使大量“呆礦”復活,發揮其在經濟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如攀枝花23億t表外礦,通過粗粒拋尾的選礦工藝,便可恢復到表內的品位,從而解決了其利用問題,使儲量大幅度增長。青海錫鐵山鉛鋅礦由於青藏鐵路通過礦區,重新評價後使該礦大規模的開發提到日程上來。
6.為與礦山開發相關的主要部門制定建設規劃提供信息
一個礦床從勘探到開發一般為幾年到十幾年,而一個礦山的開發與其相關的交通運輸及電力部門等配套設施可同步甚至提前規劃與建設。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就是要在技術分析及經濟論證得出正確結論後,為相關部門的規劃建設提供可靠的信息資料,使其決策的正確性得到保證。
7.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評價勘查工作經濟效益的基礎
反映礦產勘查工作經濟效益的指標,諸如探明儲量的價值指標(礦床潛在價值、總利潤等)、勘查投資利潤率、勘查投資產值率等,與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繫。可以說,不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沒有礦床未來開發利用經濟價值計算,就無法正確確定礦床勘查工作的經濟效益。

原則

1.堅持使用價值評價與價值評價相結合的原則
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礦產品的需求,儘可能獲取礦產勘查與礦床開發的最大經濟效益和最佳社會效益。為此,在經濟評價工作中,必須堅持使用價值評價與價值評價相結合的原則,處理好物質效果與經濟利益之間的關係,既要考慮提高礦產資源對社會需要的保證程度,又要考慮礦山開發的經濟利益的增長。礦產資源一般是不可再生的,稀缺的,耗竭性自然資源,必須貫徹礦山利益與資源的充分利用,合理保護相結合的原則,既不允許以犧牲資源為代價,片面追求礦山利潤的極大化;也不應忽視礦山開發的經濟利益,一味強調資源利用程度。合理的做法應該是充分權衡得失,在最佳平衡中進行選擇。這一原則在解決綜合勘查、綜合評價、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問題時尤為重要。
2.必須堅持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結合的原則
在一般情況—下,局部效益和整體效益之間,存在著根本上的一致性,但也存在著一定的矛盾。在處理時,不應單純從某個地區、某個部門、某個企業利益出發,而應當按全局與局部相結合的原則處理微觀經濟效益與巨觀經濟效益之間的關係,二者既統一又矛盾。局部一定要服從全局,微觀經濟效益必須服從巨觀經濟效益。為確保國民經濟的巨觀控制、決策的最終依據應是國民經濟巨觀經濟評價結論。
3.必須堅持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
礦床的工業開發價值,不僅取決於可能獲取的經濟效益,同時也受環境、生態、就業、分配、國防、政治等社會因素的影響。因而評價中應遵循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的原則,進行全面權衡,作出綜合評價。

階段劃分

與礦產勘查階段對應,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概略技術經濟評價、初步技術經濟評價、詳細技術經濟評價和開發技術經濟評價。

礦床概略技術經濟評價

礦床經過普查工作之後,需進行概略性的技術經濟評價,其目的是對礦床有無進一步工作價值作出評價,為可否進行詳查工作提供依據。由於本階段的工作程度較低,不確定的因素較多,只能在收集分析該礦產資源國內、外的形勢和供需狀況及礦床開發的內外部條件等資料的基礎上,對探明的D+E級儲量、未來開發的可能性及其對國民經濟的影響,進行定性的、概略的技術經濟評價,評估礦床未來工業開發時在技術上是否可行,經濟上是否合理,為是否進行詳查階段工作,提供資料依據。
概略技術經濟評價的結論正確與否,對後續詳查工作以及礦產資源的開發利用的影響至關重要。如果對沒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床作了肯定性評價,從而進行了大量詳查工作,其結果勢必是浪費積壓大量勘查資金;如果對有進一步工作價值的礦床錯誤地作出了否定性評價,使礦床不能及時轉入詳查,致使礦產資源不能及時勘查與開發利用,同樣會造成經濟上的重大損失。因此,必須儘可能作好礦床的概略技術經濟評價。
概略技術經濟評價工作一般由承擔評價礦床普查工作的地質勘查單位完成,評價之後應提交技術經濟評價意見書,或概略技術經濟評價報告。
礦床概略技術經濟評價應具備下列基本條件:
(1)對礦床進行的地質普查工作已經結束並編制了礦產普查報告;
(2)對礦石的初步可選性已作了試驗並編有正式的試驗報告;
(3)對礦區的外部建設條件作了初步的調查研究,如交通運輸、供電、供水等條件;
(4)初步調查了國內及區域內對該礦產資源的供求現狀及部分有關的區內經濟統計資料等。

礦床初步技術經濟評價

礦床經過詳查之後,必須進行初步技術經濟評價,礦床初步技術經濟評價是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關鍵階段。
初步技術經濟評價的實質是:在廣泛收集分析該礦產資源形勢,國內外供需現狀與發展,國家對該礦產的開發政策和中、長期規劃等資料的基礎上,根據一般礦產工業指標或經過初步論證所選定的工業指標計算本階段探求的C+D級儲量,採用本階段工作程度相適應的礦床開採及礦石加工選冶試驗資料,考慮未來礦床開發的內、外部建設條件,類比現有同類礦山,並以礦山擴大技術經濟指標為基礎,結合礦床具體條件,適當調整計算參數,按國家有關檔案和規定要求,進行礦床未來開發的企業(微觀)經濟效益評價,必要時對大型、特大型礦床,稀缺礦產,國家重點規劃項目或涉外項目,可增作國民經濟(巨觀)效益評價。
在評價中,對礦山開發的經濟效果影響明顯的因素(如礦產工業指標、礦產綜合開發、綜合利用,儲量損失、儲量風險,市場價格條件變化等)要進行初步的定量或定性分析,並要考慮該礦床工業開發的生態、環境等社會因素,在此基礎上對礦床未來工業開發價值進行初步的綜合評價,為可否進行勘探工作提供資料依據。
通過初步技術經濟評價,肯定的礦床轉入勘探後,儘管某些評價參數可能會發生變化,但不應出現評價結論的根本性變化,即不應出現肯定有經濟價值的礦床變為無經濟價值的礦床,或者前後有較大出入。對目標的否定評價必須做到資料充分、可靠,論證客觀全面,從而有效地提高礦產勘查、礦山建設和開發的總的社會經濟效益。
初步技術經濟評價所應具備的條件:
(1)對礦床的詳查工作已結束並編制了詳查報告;
(2)對礦石加工性能已提交了正式的小型連續選(冶)試驗報告,或小型閉路選(冶)試驗報告;
(3)礦區水文地質及工程地質資料;
(4)礦區交通運輸、供電、供水資料的詳細調查;
(5)了解開發單位對詳查工作的要求;
(6)研究國內外該礦產資源的形勢,供求現狀及價格情況;
(7)調查區內國民經濟發展規劃及有關經濟統計資料。

礦床詳細技術經濟評價

勘探階段進行詳細的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礦產品的需求,並儘可能取得礦產開發的最佳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基本原則,將礦產儲量作為國有資產進行地質的、技術的、經濟的全面評價,為實行礦產儲量國有資產的審計、核定和礦業權(開採權)流轉提供依據;同時,也為礦山建設可行性研究和確定設計任務書提供依據。
本階段技術經濟評價的重點是:通過多方案的分析、對比、優選、推薦合理的礦產工業指標,為監督考核礦產資源利用程度,權衡礦產開發利用經濟效益,最終確定礦產工業指標標準提供協調、仲裁和正式下達的必要依據,以合理、可行的審計,核定礦產儲量,建立資產帳戶。對於具有重要國民經濟意義的大型、特大型礦床和貴重、稀缺礦產應通過巨觀(國民經濟評價)和微觀(企業財務評價)兩個層次的分析論證;對於一般礦床主要運用微觀經濟論證,具有類比條件的也可採用類比法予以確定。
本階段的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應從探明的礦床整體出發,以資金、工程技術、生產經營等條件具有正常保證為前提,在礦產資源形勢與建設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優選最佳開發方案,對礦床工業開發時擬建礦山投入產出的總效益作出詳細評價。大型或特大型礦床應對存在於礦山設計儲量以外的D級儲量的經濟意義和存在於評價礦床鄰近地區內的其它礦產地對本礦床的經濟影響,做出總體分析和評價。

礦床開發技術經濟評價

礦床開發技術經濟評價是在已經開發和開採的工業礦床上,在礦床開採過程中,根據礦床開發勘探所獲得的新的信息和資料,為了適應地質、技術、經濟的新變化,對礦床進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技術分析和經濟論證工作稱為礦床開發技術經濟評價。這種評價的目的在於選擇最佳經營參數,主要包括礦石邊界品位、最低工業品位、採礦損失率、貧化率、選礦回收率、露天邊坡角和礦山生產能力等,提高礦山經濟效益,為編制採礦、選礦計畫與礦山發展遠景規劃提供依據。

方法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方法一般有類比法、數理統計法和計算法三種。

類比法

類比法的實質是:將欲評價的礦床與正在進行開採的,正在設計建設中的,而主要特點與其相類似的礦床進行比較分析,採用類比礦床開採或設計階段實際的或估算的各項技術經濟指標,確定礦床未來開發利用的大致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
該法的優點是比較簡單,如果對比得合適時,對礦床亦可作出比較可靠的評價。在礦床勘查的初期,地質,技術和經濟資料較少的情況下,套用類比法較為合適。
該法的缺點是由於自然界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礦床。往往各方面特點千差萬別很難加以類比,通過類比所選取的技術經濟指標並不完全符合評價的礦床,因此,評價結果比較粗略,可靠性較低,如果對比得不恰當,則誤差將會更大。
為了提高類比效果,實際套用時應該認真分析礦床的工業類型、規模、品位、埋藏深度等地質特點及其與類比礦床的相似程度,儘可能選擇相似程度較高的礦床進行類比。

數理統計法

數理統計法是對一些具有類似地質技術經濟特點的已采或正在開採的礦床,分析它們的各種地質因素、技術經濟參數和礦床開發利用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簡稱礦床經濟評價值)之間的關係,建立統計預測模型,並根據被評價礦床普查、詳查與勘探階段獲得的基本數據,確定其未來開發利用後可能獲得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的方法。
如果我們調查研究很多同類型的礦床,就會發現礦床的經濟價值和某些地質因素及技術經濟參數之間確實存在某種程度的相關性。因此,根據某些地質因素和技術經濟參數就有可能對礦床經濟價值總的趨勢進行某種估計,這就是礦床統計預測的回歸模型。
回歸分析的數學模型是:
y=a+Σbi·xi
式中:y—礦床經濟評價值;xi—影響礦床經濟評價的地質因素、經濟技術參數;bi—回歸係數;a—常數項。
在實際評價過程中,影響礦床評價值的因素較多,此時可採用多元線性回歸方法,但多元線性回歸方法比較複雜,手工計算很困難。目前電子計算機的普及套用,就使它在實際工作中的套用成為可能。
套用此法確定礦床未來開發利用後可能獲得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必須收集大量同類型已開採或正在開採的礦山的實際資料,建立礦床經濟評價值和地質、技術經濟因素之間的回歸分析數學模型,然後用於礦床經濟評價值的預測。

計算法

計算法是依據礦產勘查工作所獲得的礦床的地質、經濟和採選冶技術經濟條件等大量的資料和數據,利用適當的公式,計算礦床未來開發利用後可能獲得的經濟價值和經濟效果的方法。計算法是一種定量評價的方法,評價結果比較準確可靠,儘管計算工作比較複雜,而且必須占有采、選、冶乃至礦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大量基礎資料,但目前仍為國內外最為常用的經濟評價方法。在本書中將主要介紹這種方法。
根據評價時是否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計算法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的評價方法,即不計時評價方法;另一種是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的評價方法,即計時評價方法。

步驟

礦床技術經濟評價是一項涉及範圍較廣而又比較複雜的工作,必須採取科學的工作程式,有計畫有步驟地進行。礦床技術經濟評價工作一般按如下幾個步驟進行。
1.確定目標
確定目標是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第一步。應根據礦產勘查階段的性質和特點,確定評價任務和所要達到的目標。參加評價的人員,都必須明確評價目標,必須在評價過程中自始至終緊緊把握住目標。
2.收集、整理基礎資料
無論採用何種技術經濟評價方法,都要有一定的資料和數據作依據,資料和數據應力求全面、系統和可靠,這是關係評價結果正確與否的關鍵。需要匯集和整理的基礎資料和數據有:
(1)礦床勘查費用;
(2)礦體的形態、產狀及礦產的數量,由平衡表內不同級別儲量的多少決定;
(3)礦產的質量,包括有用組分含量,有害雜質的含量,礦物成分,礦石結構構造,礦物嵌布特徵,粒度成分等,以及礦石選冶加工性能;
(4)礦床開採技術條件,如礦體埋深、水文地質條件、頂底板圍岩和礦體穩固程度、礦體受構造破壞程度;
(5)礦區自然經濟地理狀況及內外部建設條件;
(6)社會政治因素;
(7)礦產資源形勢狀況。
對上述資料進行綜合整理,並評定其可靠程度。
3.擬定采、選方案,確定技術經濟指標
根據礦床的具體地質特徵、當前的技術水平和技術加工試驗成果等,擬定未來礦山企業的開採和選礦的工藝流程的可能方案,類比和計算確定下列技術經濟指標:
(1)礦山企業的年生產能力(原礦或精礦)及服務年限;
(2)礦床工業開發的基建投資,流動資金和資本化利息,一噸最終產品(原礦、精礦或金屬)的生產成本;
(3)原礦或精礦的晶位;
(4)開採損失率和礦石貧化率;
(5)有用組分的加工(選礦和冶煉)回收率;
(6)根據最終產品的質量,按價目表確定其價格。
4.匯集、整理基礎資料和確定評價參數
通過分析被評價礦床未來開發期間的財務與經濟活動,揭示礦山在經濟壽命期的財務與經濟活動規律。
5.進行企業經濟評價
主要任務是計算經濟價值和經濟效益指標,並作正確定性分析,評價企業的經濟效益。
6.進行國民經濟評價:主要任務是評價國民經濟效益。
7.綜合評價與論證:主要任務是通過企業經濟效益和國民經濟效益的綜合評價與論證,提出評價項目是否轉入下步地質工作程度的決策意見。
8.編寫評價報告
需要指出的是,在評價過程中還需注意信息反饋,使評價工作更加完善、正確。

因素(參數)

影響礦床技術經濟評價的因素(參數)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4類:礦床地質因素、社會經濟地理因素、經濟因素和礦山經營因素。現分述如下:

礦床地質因素

礦床地質因素系指礦床本身所固有的特徵,故又稱礦床自然因素,包括礦體外部形態特徵,開採技術條件和礦體內部結構特徵等三個方面。
1.礦體外部形態特徵方面的因素
礦體外部形態特徵系指礦體的形態、產狀、厚度、延深、規模和群聚性等,其中礦床規模大小是決定礦床經濟評價值的重要因素。
礦床規模通常以儲量數字來表示,評價時除了考慮礦區內探明儲量以外,還應考慮礦區外圍和深部的潛在儲量。儲量大小決定著未來礦山企業的生產規模、服務年限、基建投資額、生產過程的機械設備、自動化程度和礦山盈利大小,以及今後擴大礦山生產規模、延長服務年限的可能性等。
礦體的形態、產狀、厚度、延深、群聚性(指礦體彼此相距很近還是甚遠)、儲量集中和分散的程度(儲量集中在大礦體上還是分散在小礦體上)等特徵決定著井田分布、開採方式(露天或地下)、開拓方案、採礦方法、運輸方式、開採深度、開採順序、開採坑道和運輸巷道的布置與長度等。
2.開採技術方面的因素
與礦山開採有關的除上述礦床地質因素以外,還包括礦體埋藏深度、礦石和近礦圍岩的穩固性和物理機械性質、礦區水文地質條件等。
礦床的賦存條件、埋藏深度或覆蓋層厚度是決定開採方式(露天和地下開採)的主要因素。埋藏淺的,接近地表的礦床可用露天方法進行開採,離地表越近花費越少。埋藏深的礦床適用於地下開採方法。與地下開採相比,露天開採既簡單又省錢;它不僅機械化程度高,勞動條件好,生產安全,勞動生產率高,而且礦石損失貧化小,礦產資源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對於露天開採的礦床,不論其規模大小,都要遇到為採礦而剝離廢石的問題。剝離的廢石量(土石量)和采出礦石量的比值稱為剝采比或剝離係數,也就是采出單位礦石量要剝離的廢石量。它是影響開採技術複雜程度和成本高低的主要因素。經濟合理剝采比又稱極限合理剝采比,它是衡量露天開採經濟效益的主要指標。在這一比值範圍內用露天開採在經濟上是合理的,超過這一比值就不合理。確定經濟合理剝采比的原則是露天開採費用應低於或等於地下開採費用,其計算公式如下:
n=(a-b)/c
式中:n—經濟合理剝采比;
a—地下開採一立方米礦石成本,元/m3;
b一露開開採一立方米礦石成本(不包括剝離廢石的費用),元/m3;
c—露開開採一立方米廢石的成本,元/m3。
經濟合理剝采比可根據類似礦山的實際資料確定。
3.礦體內部結構特徵因素
對金屬和部分非金屬礦產而言,主要是指礦石的物質組成,主要有用組分的含量及其賦存狀態,礦石結構構造,礦石塊度和顯度,氧化程度,品級劃分,自然類型,工業類型等。礦體內部結構特徵直接影響礦產的質量和利用,是決定產品方案,選礦加工流程,工藝複雜程度,礦產品質量,價格和利潤的重要因素。

社會經濟地理因素

系指交通條件、水源、電力、燃料、動力、輔助原料、建築材料等條件的有利及不利程度。氣侯影響礦山開採的效率及效益。而地形將影響礦山開採方案,各種建築場地的選擇,對礦產資源的經濟價值將產生很大影響。
礦山企業建設和生產,對環境條件所造成的破壞是明顯的,如露天開採要占用耕地,生產中排放的水及煙塵將污染環境,因此要充分考慮這些因素對礦山企業的影響。
而地震的破壞將更加明顯,地震不但影響礦床經濟價值,而且影響礦山基建的決策,因此,必須認真慎重的考慮地震等因素。

經濟參數

一 價格
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稱為價格。價格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參數。我國礦產品的現實價格多採用調撥價格(或稱出廠價格)。所謂礦產品的國家調撥價格,一般是指商品金屬(或某種元素或化合物)或精礦或原礦石的價格。礦產品價格是礦床經濟評價中一項重要參數。對其合理確定非常重要。
目前,我國的礦產品價格是採用成本加利潤的方法確定的,其中成本採用的是全國的 部門平均成本。即
(S1D1+S2D2+……+SnDn)
S= D1+D2+……+Dn
式中:S1、S2、……、Sn各企業產品單位成本;
D1、D2、……、Dn部門中各企業最終產品的生產能力。
衡量企業利潤的指標有成本利潤率、勞動利潤率和資產利潤率等,因此價格計算也分別對應上述的3種利潤率形式。
值得提出的是目前進行的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集中體現在價格體制改革上。對於礦產品,即要體現它的社會價值,又要反映供求關係,使之價格趨於合理。
二 投資
一般包括基本建設投資、資本化利息和流動資金三部分。投資是影響礦山企業成本和利潤的重要參數。
1.基本建設投資
建設礦山企業的基建投資指的是用在工程建設上的全部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的總和。一般需要幾百萬甚至幾億元。這與礦山的產出條件、規模、地質地理條件等有關。估算基建投資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1)回歸分析法 當礦山企業基建投資與年生產能力之間呈線性相關關係時,可用此法預估基建投資。它是根據已建礦山企業基建投資與年生產能力的資料,建立一元線性回歸方程,即:
J=a+bD
再將設計礦山企業已確定的年生產能力代人回歸模型求解。
(2)生產規模指數法 目前西方一些國家常用的一種計算基建投資的方法,其實質是利用已知企業的投資指標來概略估算同類型但不同規模的企業的投資額計算公式為:
J=(D/D0)n ·J0
式中:J——設計礦山企業基建投資額(元);D——設計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t/a);
Do——已知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t/a);J0——已知礦山企業的基建投資(元);
n——投資指數,通常取o.6—o.8,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選取,若用增加設備能力來增加企業生產能力時,n取0.6—0.7,若用增加設備數量來擴大企業生產能力時,n取0.8—1.0。
(3)擴大指標法 擴大指標法是將擴大指標(又稱單位基建投資額)與設計礦山企業的年生產能力的乘積做為設計礦山企業基建投資的方法。計算公式為:
J=Jn·D
式中:J一設計礦山企業基建投資(元);
Jn——擴大指標(元/t);
D—企業年生產能力(t/a)。
關於擴大指標的選取,要儘量選取與擬建礦山地質特徵相似,開採方式和選礦方法類同,生產能力相同的礦山等的實際資料來估算。
(4)分項工程類加法 該方法實質是先計算單項工程的費用,然後累加求和。它是生產礦山確定基建投資常用的方法。
2.流動資金
在資金周轉中表現為生產儲備金、未完工產品資金、成品資金、貨幣資金與計算資金等。不同的資源企業中定額流動資金占用比例:
(1)黑色冶金礦山流動資金占年經營費的50%左右;
(2)有色金屬礦山採選企業流動資金占固定資產金額的15%~20%,或為銷售輸入的30%—40%;
(3)化學礦山流動資金占固定資產金額的10%—15%;
(4)有色冶煉廠流動資金占固定資產金額的40%,或為銷售收的20%左右。
3.資本化利息
礦山企業基建期間因不生產產品,無力償還應支付的貸款利息,不得不另行借款以償還基建期間所發生的這種利息,稱為資本化利息。
三 成本
成本是評價資源企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指標。總成本是指資源企業為生產銷售礦產品而支付的一切費用的總和。通常根據過去的統計資料預估確定總成本,預估方法包括:
1. 諾模圖法
由於採礦費用(S)是礦床地質儲量(Q2)、礦床厚度(m) (露天開採礦山為礦床厚度與覆蓋層厚度的比值)和有用組分含量(品位) (C)的函式,所以採礦費用可視為以這些因素為自變數的函式值,可表示為:
S=ƒ(Q,m,C)
在地質勘探初期,這些參數難以得到,所以經常是用大量生產礦山經驗數字間的關係,經過分析後製成諾模圖。
採礦費用處在採掘界限上或者採掘界限以下的礦床,表示該礦床開採時將不賠不賺,或者有利可圖。此外,利用這種諾模圖還可大致確定礦山最佳經營參數,例如在給定厚度和儲量的情況下,能大致確定保證礦山獲得定額利潤的最低平均品位;或者當品位和厚度已知時,能確定使其成為可採礦床所必須擁有的最小儲量。
該法使用方便,求解迅速,對於不同類型的工業礦床應分別編制不同的諾模圖。
2.回歸分析法
原蘇聯運用大量生產礦山的實際資料,總結出1t礦石的生產費用與礦山企業的生產能力具有以下關係。
S=a+b·D-1
式中:S—礦山企業“礦石的生產費用;D—礦山企業生產能力;a、b為常數,通過回歸分析獲得。
3.單位產品成本估算法
該算法是根據單位成本擴大指標 (HSouloip,196)
或類似企業的實際單位成本直接選取,將其做為評價礦床的單位產品成本的一種方法。如果礦山企業的產品是原礦,則其單位產品成本是指1t原礦的成本,如是精礦,則指的是1t精礦的成本。精礦成本按下式計算:
S=(Sm+Sd)·q
式中:S—精礦成本(元/t);Sm—採礦成本(元/t) Sd—選礦成本(元/t);q—選礦比,即選1t精礦所需礦石量。
4.分項成本累加法
該方法是按照成本構成逐項估算,累加求和即可。
(四)折舊費
為了更新固定資產,必須採用某種方式,將固定資產的產值,在其使用期間轉作生產成本,從產品的收入中吸時提取並積累起來,以保證固定資產再生產的順利進行,這種為更換生產性固定資產留出的準備資金就稱為折舊費。從生產費用角度來看,折舊費是一項生產費用,要計人生產成本之中,從資金回收角度來看,折舊費又是一項資金回收收入,即從固定資金轉變為流動資金的回收收入,據此提存摺舊基金,保證固定資產的再生產。所以採取什麼方法計算折舊費,關係到產品成本和企業盈利的正確計算。
常用方法為:
1.直線折舊法 該方法是在固定資產的有效壽命期間內,逐年平均分攤固定資產總額減去殘值後餘額的一種折舊法,故稱逐年平均分攤法。即:
DE=(B-L)/N
式中:DE—年折舊費;B—固定資產原值;L—資產在N年有效壽命期末估計的殘值;
N—固定資產的有效壽命,1/N稱直線折舊率。
2.雙倍餘額遞減法 該方法是按固定資產未折舊餘額的雙倍直線折舊率計算折舊費的方法,可以下式計:
DE=a·(B—∑DEi)
式中:a—直線折舊法折舊率的兩倍;∑Dei—固定資產使用期限中某一確定年度的累加折舊額。
3.年指數總計法(SYD法) 年指數總計法是將固定資產的投資額每年乘以相應的SYD分數(該分數即為折舊率,其分子為投資的剩餘年限,分母為投資全壽命期間年數之總和)的折舊方法。假定固定資產投資額(應折舊成本)和壽限分別為1000元和10年,則其計算的年指數總和為10+9+8……+3+2+1二55,然後列成表6-1。
表6-1 年指數總計法計算表
年份
SYD分數
折舊率%
應折舊成本/元
計 算
折舊費/元
1
2
3



10/55
9/55
8/55



18.2
16.4
14.5



1000
1000
1000



1000X 18.2
1000X 16.4
1000X 14.5
182
164
145



也可按下式計算:
BEt=[2(B-L)(N-t+1)]/[N(N+1)]
式中:BEt—第t年的折舊費; B—固定資產原值;L—資產在N年期末的估計殘值; N—固定資產有效壽命;t—折舊年份
對於年產量變化較大的企業的固定資產折舊方法。其計算公式為年折舊率=[固定資產投資額/歷年總產量]×年產量
(五)利率、貼現率和匯率
利率是利息率的簡稱,是一定時間內的利息占原投入本金的比率,利率有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不同的利率是計算不同利息的依據。
礦山企業建設資金主要來源於貸款,貸款是要按規定的利率付利息的。貸款有國內國外之分,其利率也各不相同。
貼現率是一定時期的貼現利息與期票票面金額的比率。由於不同時間的資金具有不同的價值,不能相加,故須用貼現率將它們折算到同一基準時間,使之成為可佳函式。貼現率不同,計算所得的結果顯然是不同的。所以貼現率是計時評價法中一個很重要參數。
在礦床經濟評價中運用貼現只是為了表現不同時間的收入之間的關係,所用手法雖與銀行貼現相同,但內容與銀行放款業務並不完全一樣。貼現率的取值往往不是利率的取值,而是投資效率係數的標定值,即投資可行的下限,一般較利率值要高出一倍左右。
貼現率r通常由以下三個分量組成
r =r1+r2+r3
式中:rl——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與社會必要勞動的貨幣當量成反比;r2——通貨 膨脹率;r3——貨幣持有者自身實得的非勞動利息率。
我國的礦床經濟評價中貼現率如何取值,是個急待解決的問題。在國家尚未做出統一規定之前,貼現率不宜訂得太高,以免給礦山企業造成較大虧損。1979年國家規定重工業貸款利率一般為3%,故貼現率定為6%較合適,當銀行貸款利率為4%時,貼現率取8%較為合適。
匯率是外國貨幣與人民幣之間的兌換率。它是不穩定的,經常變動,要以各時期中國銀行的公布數為準。當資金來源於外國貸款,礦產品可供出口,匯率則是評價經濟效益必不可少的重要參數。

礦山經營參數

礦山經營參數是指礦床開採和選礦加工的技術經濟指標。對其確定的是否合理,將直接關係到礦山經營效益。
(一)礦石邊界品位和最低工業晶位
上述指標是固定礦體界線,計算儲量的重要參數。對於確定礦床規模至關重要,因此必須認真慎重確定(詳見第八章有關內容)。
(二)採礦損失率、貧化率和選礦回收率
上述三項參數(簡稱三率)是考核礦山資源利用率的指標,是礦床經濟評價的重要依據。
採礦損失率是採礦過程中損失的礦石量與計算範圍內工業礦石量的比值。它反映了礦石在開採過程中的損失程度,常用百分數表示。而采出的礦石量與計算範圍內工業礦石量的比值是礦石回收率。礦石損失率加回收率等於一。
採礦貧化率,是指採礦過程中,由於廢石混入或高品位礦石損失,使采出的礦石品位低於開採前工業儲量中礦石品位的現象叫礦石貧化。采出礦石品位下降的百分率稱採礦貧化率。
對礦石貧化與損失的計算,應分期、分階段、分設計與實際,分別按採礦單元進行。地下開採時,且要求按不同的採礦方法、礦體、礦房與礦柱等分別計算和統計。一般以礦塊(采場)為基本單元,從其每一爆破分層計算起,繼之進行採區、中段、坑口(井田)到全礦區的綜合,最終得到全坑口或全礦區的總貧化和總損失。露天開採時,應在每一爆破塊段(或爆區)計算的基礎上,按台階到采場的步驟進行綜合統計。無論地下開採,還是露天開採,採礦貧化與損失的計算方法總體上分為直接法與間接法兩種。
1、直接法
直接法只適用於地測人員可以進入的采場,即在采場(礦房)內,直接測定採下或損失礦石量,採下混入的廢石(圍岩、夾石等)量及有關品位,並與原工業礦石儲量及其品位進行比較計算,以求得相應貧化率與損失率的方法。其優點是可按爆破分層計算,準確度較高;又能與采場生產管理相結合,易於直接查明發生貧化與損失的地點、數量及原因,及時採取糾正措施;而且計算簡便,效率較高,故而得到廣泛套用。
但須指出,一般情況下,即當所開採礦體(或礦塊)屬與圍岩界線清楚的緻密塊狀礦石,圍岩(與夾石)基本不含有用組分,且高晶位礦石不發生(或少發生)丟失時,則可以用廢石混入率代替貧化率(即晶位降低率)。且前者亦易於查明和計算。這也是造成目前對貧化率與廢石混入率區分不清、套用不統一的原因之一。
2、間接法
當不能或不必在采場內直接測定礦石量、廢石量及有關品位等參數,而可用間接方法求出採礦量、廢石量及相應品位值,並與原工業礦石儲量和品位進行比較計算,以求得貧化率、廢石混入率及損失率的方法,稱為間接法。
間接法計算的最大優點是可用於任何一種採礦方法,對於地下;開採不能進入的采場(如深孔崩落法)是唯一的貧化與損失計算方法。它能夠反映採礦與放礦過程中總的損失與貧化以及設計采場(塊段)範圍內的礦石回收情況,而a計算結果與“實際”較一致,所以亦常用。但其缺點是在礦塊開採結束前,無法計算,效率較低;也無法區分一、二次貧化,或可避免與不可避免的貧化;還分不清是圍岩混入造成的貧化,或由於地質品位無代表性(實際與勘探資料誤差較大)所造成的假像(貧化或富化)等。所以,間接法使用的條件應是礦床(礦塊)生產勘探程度高,采準後“二次”圈定所得資料(礦量、品位等)較準確;各采場(或塊段、有單獨的放礦系統,以保證出礦量與出礦品位資料齊全、準確、系統;同時,必須有專門人員製作管理台賬,才能取得較可靠結果。
(三)生產能力
採礦企業生產能力系指礦山企業正常生產時期,單位時間內所採礦的礦石量,故稱年開採量。其有兩個含意,一個是技術上可能的開採量,另一個是在技術上可能的生產能力條件下,使礦床開採的經濟指標最好的生產能力,即經濟合理的(最佳的)生產能力。確定礦山企業生產能力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1.按照國家需求確定生產能力
如果已知國家對擬建礦山需求的年精礦產量,則可按下式計算採礦企業的年生產能力:
4.按合理服務年限確定生產能力
採礦企業的生產能力(D)與基建投資(J)有如下關係:J=a1+B1D
而採礦企業生產能力(D)與經營費用(月)具下述關係:E=a2+b2D-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