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分為14章,內容包括:礦井熱交換理論在採礦工程中的套用;礦井降溫熱質交換設備;礦井製冷降溫原則;天然冷(能)源的利用;礦井製冷降溫系統;礦井及地下工程濕交換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礦井通風降溫理論與實踐
- 作者:羅海珠
- 出版日期:2013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8183736
- 外文名:Theory and practice of mine ventilation
- 出版社: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
- 頁數:292頁
- 開本:16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羅海珠著的《礦井通風降溫理論與實踐》在論述礦井通風降溫基本理論的過程中,密切聯繫礦井通風降溫的實際,書中所列舉的實際工程,不一定是示範工程,僅是為了說明基本理論的套用方法。提高和發展礦井通風降溫的科技水平,必須以堅實的理論基礎為支撐,這是在編寫本書過程中始終堅持的觀點。
作者簡介
羅海珠,1962年8月生,江西吉水人,博士,研究員,煤炭研究總院瀋陽研究院黨委書記兼副董事長。主持完成了國家“七五”至“十二五”規劃中的重大科研項目30餘項,參與編寫並出版專著5部,在國內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餘篇,參與制訂或修訂國家標準及行業標準5項,申請發明專利7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煤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三等獎各1項,國家煤炭工業局安全生產科技獎一等獎1項,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1995年獲孫越崎“優秀青年科技獎”,1996年被評為煤炭系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996年被評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1998年獲遼寧省首屆青年科技獎,1999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獲中國青年科技獎。撫順市跨世紀優秀青年專家、十佳科技英才、優秀科技工作者。培養了一大批礦井火災防控的優秀科研人才,培養了碩士、博士研究生9名,是我國礦井火災防控領域的學術帶頭人。
圖書目錄
緒論
1 礦井熱交換理論在採礦工程中的套用
1.1 井巷熱交換過程的簡化分析
1.1.1 空氣的含濕量分析
1.1.2 熱平衡方程
1.1.3 普通關係式
1.2 按熱力因素計算礦井供風量
1.2.1 按井下氣象條件計算採煤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
1.2.2 按熱力因素計算掘進工作面所需風量
1.2.3 按熱力因素計算硐室所需風量
1.2.4 柴油機硐室風量計算
1.3 礦床的通風降溫可采深度
1.3.1 井底車場風流溫度的簡化計算
1.3.2 通風降溫可采深度計算
1.3.3 在礦井生產水平向深部轉移時的通風降溫可采深度
1.4 按熱力因素確定巷道與采面長度
1.4.1 按熱力因素確定巷道長度
1.4.2 按熱力因素確定回採工作面長度
2 礦井降溫熱質交換設備
2.1 礦用噴淋式空氣冷卻器
2.1.1 在礦井降溫中使用噴淋式空冷器的必要性
2.1.2 礦用噴淋式空冷器的構造和類型
2.1.3 風流通過噴淋式空冷器的實際過程
2.1.4 影響噴淋式空冷器熱交換效果的主要因素
2.1.5 噴淋式空冷器的熱工與風流阻力計算方法
2.1.6 噴淋式空冷器的結構設計
2.1.7 噴淋式空冷器的性能分析
2.2 礦用水冷卻裝置
2.2.1 冷卻塔
2.2.2 表面式水冷卻器
2.2.3 採用井下水平噴淋室
2.2.4 井下垂直冷卻塔
2.3 礦井與地下工程的除濕
2.3.1 地下工程除濕的必要性
2.3.2 除濕方法及其經濟比較
2.3.3 冷凍除濕
2.3.4 吸濕劑及其除濕方法
2.3.5 空氣乾燥過程計算
2.3.6 巷道壁隔濕
3 礦井製冷降溫原理
3.1 蒸汽壓縮式製冷原理
3.1.1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的工作原理
3.1.2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理論循環在壓一焓圖上的表示
3.1.3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理論循環的性能指標及其計算
3.1.4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實際循環
3.1.5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循環的熱力計算
3.1.6 熱泵循環
3.2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的工作原理
3.2.1 吸收式制冷機的工作原理
3.2.2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理論循環
3.2.3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循環熱力計算
3.2.4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實際循環
3.2.5 雙效型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
3.2.6 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形式和結構
3.3 礦井冰冷降溫原理
3.3.1 冰冷降溫原理
3.3.2 冰冷降溫需冰量計算
3.3.3 製冰降溫系統的優缺點及技術關鍵
3.3.4.製冰與冷水降溫系統的技術經濟比較
3.4 空氣製冷原理
3.4.1 概述
3.4.2 工作原理
3.4.3 空氣壓縮製冷在礦井降溫中的套用
3.4.4 壓縮空氣製冷計算
3.4.5 礦井下的試驗資料
4 天然冷(能)源的利用
4.1 天然冰雪冷水及冷空氣的利用
4.1.1 天然冷水的利用
4.1.2 建立冷卻塔一冰窖系統
4.1.3 冷空氣與淺部地溫的利用
4.2 地熱能的利用技術
4.2.1 基本概念
4.2.2 熱泵的工作原理
4.3 礦井水的綜合利用
4.3.1 礦井水利用概述
4.3.2 水源熱泵技術
4.4 利用礦井瓦斯製冷降溫原理
4.4.1 單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製冷原理
4.4.2 雙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製冷原理
4.4.3 利用礦井瓦斯作為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的能源
4.5 太陽能製冷技術的套用
5 礦井製冷降溫系統
5.1 地面集中降溫系統
5.2 井下集中降溫系統
5.3 聯合降溫系統
5.4 新汶孫村礦的降溫工程簡介
5.4.1 井下集中降溫工程
5.4.2 孫村礦的地面集中降溫工程
5.5 冷熱電三聯供的降溫系統
5.6 熱泵降溫系統
5.6.1 製冷劑循環系統
5.6.2 井下降溫系統
5.6.3 供暖系統
5.6.4 供熱水系統
5.7 井下移動式(局部)降溫系統
5.8 礦井降溫系統設計的最佳參數
5.9 礦井降溫系統的節能分析
5.9.1 能源有效利用的評價
5.9.2 評價指數
5.9.3 評價水準
5.9.4 空調用能量消費係數(CEC)
5.9.5 降溫冷源系統的節能分析
5.9.6 各種冷熱源機組一次能源效率的分析比較
5.9.7 影響降溫冷源選擇的基本因素與系統的合理組合
6 礦井及地下工程濕交換
6.1 概述
6.2 圍護結構散濕的計算與測試
6.2.1 影響圍護結構表面散濕的因素
6.2.2 圍岩內表面散濕量計算
6.2.3 巷道壁面單位面積散濕量的測試方法
6.3 風流含濕量變化對其溫度的影響
6.3.1 風流的溫度與含濕量的關係
6.3.2 風流的濕交換與溫度的關係
6.4 濕交換對沿巷道流動風流溫度影響的分析
6.5 地下水表面與風流間的熱濕交換
6.6 風流潮濕度與降溫負荷的關係
6.7 通風除濕的可能性分析
6.8 潮濕的氣象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6.9 空氣與水直接接觸時的熱質交換
7 礦井災變通風的理論基礎
7.1 礦井火災的基本概念
7.1.1 燃燒的熱力過程
7.1.2 燃燒與爆炸
7.1.3 可燃性物質的熱值
7.1.4 礦井可燃物及其特性
7.1.5 火災燃燒中的有關參數計算
7.2 礦井火災時期的風流狀態
7.2.1 風流紊亂的基本形式
7.2.2 風流紊亂產生的原因
7.3 礦井火災引起的附加熱負壓計算
7.4 火災氣體沿巷道流動時的壓力及網路計算
7.4.1 幾項溫度指標
7.4.2 火災氣體的壓力
7.4.3 礦井在災變狀況下的通風網路計算
7.5 礦井火災期的巷道熱力計算
8 礦井自然災害的綜合防治
8.1 掘進工作面的防塵與降溫
8.1.1 掘進工作面的一般性防塵措施
8.1.2 機掘工作面防塵與降溫
8.1.3 掘進工作面的除塵與降溫系統
8.2 煤層注水的除塵與降溫效果分析
8.2.1 煤層注水的作用
8.2.2 注水設備及器材
8.2.3 煤層注水的除塵與降溫效果分析
8.3 礦井水害與熱害的綜合防治
8.3.1 礦井水害的類型
8.3.2 我國煤礦水害的特點及發生的原因
8.3.3 我國煤礦水害防治技術現狀
8.3.4 突水的徵兆
8.3.5 突水水源分析
8.3.6 煤礦水害防治的方法
8.3.7 熱水防治
參考文獻
1 礦井熱交換理論在採礦工程中的套用
1.1 井巷熱交換過程的簡化分析
1.1.1 空氣的含濕量分析
1.1.2 熱平衡方程
1.1.3 普通關係式
1.2 按熱力因素計算礦井供風量
1.2.1 按井下氣象條件計算採煤工作面實際需要風量
1.2.2 按熱力因素計算掘進工作面所需風量
1.2.3 按熱力因素計算硐室所需風量
1.2.4 柴油機硐室風量計算
1.3 礦床的通風降溫可采深度
1.3.1 井底車場風流溫度的簡化計算
1.3.2 通風降溫可采深度計算
1.3.3 在礦井生產水平向深部轉移時的通風降溫可采深度
1.4 按熱力因素確定巷道與采面長度
1.4.1 按熱力因素確定巷道長度
1.4.2 按熱力因素確定回採工作面長度
2 礦井降溫熱質交換設備
2.1 礦用噴淋式空氣冷卻器
2.1.1 在礦井降溫中使用噴淋式空冷器的必要性
2.1.2 礦用噴淋式空冷器的構造和類型
2.1.3 風流通過噴淋式空冷器的實際過程
2.1.4 影響噴淋式空冷器熱交換效果的主要因素
2.1.5 噴淋式空冷器的熱工與風流阻力計算方法
2.1.6 噴淋式空冷器的結構設計
2.1.7 噴淋式空冷器的性能分析
2.2 礦用水冷卻裝置
2.2.1 冷卻塔
2.2.2 表面式水冷卻器
2.2.3 採用井下水平噴淋室
2.2.4 井下垂直冷卻塔
2.3 礦井與地下工程的除濕
2.3.1 地下工程除濕的必要性
2.3.2 除濕方法及其經濟比較
2.3.3 冷凍除濕
2.3.4 吸濕劑及其除濕方法
2.3.5 空氣乾燥過程計算
2.3.6 巷道壁隔濕
3 礦井製冷降溫原理
3.1 蒸汽壓縮式製冷原理
3.1.1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的工作原理
3.1.2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理論循環在壓一焓圖上的表示
3.1.3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理論循環的性能指標及其計算
3.1.4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實際循環
3.1.5 單級蒸汽壓縮式製冷循環的熱力計算
3.1.6 熱泵循環
3.2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的工作原理
3.2.1 吸收式制冷機的工作原理
3.2.2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理論循環
3.2.3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循環熱力計算
3.2.4 溴化鋰吸收式製冷實際循環
3.2.5 雙效型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
3.2.6 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形式和結構
3.3 礦井冰冷降溫原理
3.3.1 冰冷降溫原理
3.3.2 冰冷降溫需冰量計算
3.3.3 製冰降溫系統的優缺點及技術關鍵
3.3.4.製冰與冷水降溫系統的技術經濟比較
3.4 空氣製冷原理
3.4.1 概述
3.4.2 工作原理
3.4.3 空氣壓縮製冷在礦井降溫中的套用
3.4.4 壓縮空氣製冷計算
3.4.5 礦井下的試驗資料
4 天然冷(能)源的利用
4.1 天然冰雪冷水及冷空氣的利用
4.1.1 天然冷水的利用
4.1.2 建立冷卻塔一冰窖系統
4.1.3 冷空氣與淺部地溫的利用
4.2 地熱能的利用技術
4.2.1 基本概念
4.2.2 熱泵的工作原理
4.3 礦井水的綜合利用
4.3.1 礦井水利用概述
4.3.2 水源熱泵技術
4.4 利用礦井瓦斯製冷降溫原理
4.4.1 單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製冷原理
4.4.2 雙效溴化鋰吸收式制冷機的製冷原理
4.4.3 利用礦井瓦斯作為直燃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的能源
4.5 太陽能製冷技術的套用
5 礦井製冷降溫系統
5.1 地面集中降溫系統
5.2 井下集中降溫系統
5.3 聯合降溫系統
5.4 新汶孫村礦的降溫工程簡介
5.4.1 井下集中降溫工程
5.4.2 孫村礦的地面集中降溫工程
5.5 冷熱電三聯供的降溫系統
5.6 熱泵降溫系統
5.6.1 製冷劑循環系統
5.6.2 井下降溫系統
5.6.3 供暖系統
5.6.4 供熱水系統
5.7 井下移動式(局部)降溫系統
5.8 礦井降溫系統設計的最佳參數
5.9 礦井降溫系統的節能分析
5.9.1 能源有效利用的評價
5.9.2 評價指數
5.9.3 評價水準
5.9.4 空調用能量消費係數(CEC)
5.9.5 降溫冷源系統的節能分析
5.9.6 各種冷熱源機組一次能源效率的分析比較
5.9.7 影響降溫冷源選擇的基本因素與系統的合理組合
6 礦井及地下工程濕交換
6.1 概述
6.2 圍護結構散濕的計算與測試
6.2.1 影響圍護結構表面散濕的因素
6.2.2 圍岩內表面散濕量計算
6.2.3 巷道壁面單位面積散濕量的測試方法
6.3 風流含濕量變化對其溫度的影響
6.3.1 風流的溫度與含濕量的關係
6.3.2 風流的濕交換與溫度的關係
6.4 濕交換對沿巷道流動風流溫度影響的分析
6.5 地下水表面與風流間的熱濕交換
6.6 風流潮濕度與降溫負荷的關係
6.7 通風除濕的可能性分析
6.8 潮濕的氣象環境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6.9 空氣與水直接接觸時的熱質交換
7 礦井災變通風的理論基礎
7.1 礦井火災的基本概念
7.1.1 燃燒的熱力過程
7.1.2 燃燒與爆炸
7.1.3 可燃性物質的熱值
7.1.4 礦井可燃物及其特性
7.1.5 火災燃燒中的有關參數計算
7.2 礦井火災時期的風流狀態
7.2.1 風流紊亂的基本形式
7.2.2 風流紊亂產生的原因
7.3 礦井火災引起的附加熱負壓計算
7.4 火災氣體沿巷道流動時的壓力及網路計算
7.4.1 幾項溫度指標
7.4.2 火災氣體的壓力
7.4.3 礦井在災變狀況下的通風網路計算
7.5 礦井火災期的巷道熱力計算
8 礦井自然災害的綜合防治
8.1 掘進工作面的防塵與降溫
8.1.1 掘進工作面的一般性防塵措施
8.1.2 機掘工作面防塵與降溫
8.1.3 掘進工作面的除塵與降溫系統
8.2 煤層注水的除塵與降溫效果分析
8.2.1 煤層注水的作用
8.2.2 注水設備及器材
8.2.3 煤層注水的除塵與降溫效果分析
8.3 礦井水害與熱害的綜合防治
8.3.1 礦井水害的類型
8.3.2 我國煤礦水害的特點及發生的原因
8.3.3 我國煤礦水害防治技術現狀
8.3.4 突水的徵兆
8.3.5 突水水源分析
8.3.6 煤礦水害防治的方法
8.3.7 熱水防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