礑坑村

礑坑村,位於寮步鎮西北部,距寮步鎮政府約3.5千米。面積約1.2平方千米。該村地處丘陵地帶。相鄰自然村有雙崗村、塘唇大圍村。礑坑村始建於南宋嘉定二年(1209年),由梁姓遷居當地而形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礑坑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廣東省東莞市寮步鎮
  • 地理位置:寮步鎮西北部
宋、元朝,屬東莞縣。明朝至清初,屬文順鄉;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屬京山司。民國時期,屬第二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屬第五區兩步鄉;1953年3月,屬第三區兩頭塘鄉;1955年9月,屬寮步區兩頭塘鄉;1957年12月,屬溫塘大鄉;1958年,屬寮步人民公社塘唇生產大隊;1983年,屬東莞縣寮步區塘唇鄉;1987年,屬東莞市寮步鎮塘唇管理區;1998年,屬寮步鎮塘唇行政村。
世居村民為梁、余、溫、黃、張、尹等姓,以梁姓為主。梁氏先祖最早從陝西遷居福建晉江,後再遷南雄珠璣巷、增城縣,南宋開禧二年(1206年)遷居常平板石,南宋嘉定二年遷大圍村,後分遷礑坑村。
2015年末,戶籍人口457人,其中男性224人,女性233人;80歲以上14人,最年長者93歲(女)。外來暫住人口約3000人。祖籍該村的港澳台同胞30人。村民為漢族,廣府民系,使用粵方言東莞寮步話。
傳統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花生、甘蔗、橙橘、杧果。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村民在河流溪溝上、魚塘上搭起很多鴨棚,飼養白鴨銷往香港、深圳、長安、厚街等地。改革開放後,經營行業涉及物流、電子、模具、塑膠、製衣、汽車等,總收入占全村工農業總收入的90%。2015年,有工業企業2家,個體工商戶40多家,村組兩級工業廠房建設面積7萬多平方米,資產1億多元。村民收入來源為商業經營、工資性收入、集體經濟分紅、房屋出租等。
特色農產品有荔枝、龍眼等。傳統食品有紅團、油角、糖環、粽子、艾角等。此外,還有荔枝幹、龍眼乾、寮步豆醬。有編織蝦籠等技藝。
20世紀80年代末通電,90年代初村道實現水泥硬底化,90年代末通自來水和通電話,2000年初通網際網路。
村內有廣府傳統民居10座,建於民國時期,占地面積約500平方米,空置。民居中有一口水井。村中供奉土地公和土地婆。村民一般在春節、清明節、重陽節等節日到廟拜祭。
該村代表性人物:
梁該(1186— ?),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任湖南醴陵縣令,廣西欽州通判,朝奉郎;南宋淳祐年間(1241—1252年)帶頭募集資金並設計修建東莞城西南道家山上的雁塔。
梁煌皙(生卒年不詳),明崇禎初年(1628年)貢生。
梁松效(1922—1945),塘唇行政村人(具體自然村不詳),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戰士,革命烈士。
梁少文(1963—),曾任副師職處長,被授予大校軍銜,後任高級工程師和研究生指導教師,1997年和2002年分別獲得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後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