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最近幾十年來,碳酸鹽和陸源碎屑組成的混合沉積已引起地質學界越來越多的重視。在南海海域,混合沉積分布廣泛,類型眾多既有分布在大陸坡上的深水泥質混合沉積—鈣質軟泥和含矽質鈣質軟泥,又有分布在大陸架區的由礁源碳酸鹽和陸源矽質碎屑組成的淺水礫砂屑混合沉積,以及其他生物碎屑和矽質碎屑組成的混合沉積。礁源鈣質軟泥就是分布於大陸坡珊瑚礁周圍的深水原地沉積與來自珊瑚礁的生物碎屑為物源的重力流沉積的混合沉積。
舉例
南海北部大陸架的珊瑚礁是在陸源碎屑沉積占優勢的大背景下發育起來的條帶狀或斑塊狀的碳酸鹽沉積體,其周圍全被陸源碎屑沉積所包圍,因而在珊瑚礁與陸源沉積體之間就形成一系列由礁源碳酸鹽和陸源矽質碎屑組成的混合沉積。總體上看,混合沉積分布廣泛、類型眾多。在珊瑚礁的外圍,至在其內部的不同部位都有可能形成混合沉積。
沉積方式
珊瑚礁源碳酸鹽和陸源矽質碎屑相互混合的方式多樣,大致可以劃分為隨機式混合、相變式混合以及隨機一相變式混合等幾種。
隨機式混合沉積作用
或稱均勻混合沉積作用,是從沉積組分,或沉積結構的角度著眼去分析問題。珊瑚礁源的生物碎屑和陸源矽質碎屑經過水流或重力搬運,向其外圍擴散、運動,在兩類沉積體之間或在其附近某一適宜的地點同時混合堆積而成;或是在先期堆積的粗礫屑的空隙中,以滲濾砂的形式摻入了細粒碎屑而形成混合沉積。這類混合沉積可呈透鏡狀、席狀或層狀形式分布於珊瑚礁體的周圍。
因為混合沉積是純矽質碎屑沉積和純礁源沉積之同的一個過渡類型,其組成是兩者含量的任意組合,鑒於目前尚缺乏一個統一的結構標準,筆者曾提出以珊瑚碎屑和矽質碎屑各占10%-50%為混合沉積的界定範圍,而軟體動物介屑不包括在內(王國忠,2001a,2001b)。
相變式混合沉積作用
或稱交替式混合沉積作用,主要是從沉積構造的角度去分析其特徵。例如珊瑚礁生長在河流三角洲、扇三角洲、潮汐三角洲以及潮坪上,這種碳酸鹽沉積疊加在陸源矽質砂沉積體之上,而出現時同上的先後交替,空間上的縱向或橫向的沉積相變;或是珊瑚礁與三角洲、或海灘一沙堤等矽質砂同時沉積,相互消長、交替增長而形成的橫向相變式混合沉積。這類混合沉積可以發育於珊瑚礁的側翼,或其後方沿岸帶等部位;在剖面上以透鏡狀產出為主,也可以呈夾層形式產出。
隨機-相變式混合沉積作用
這是上述兩種混合方式的再組合,因而也稱複合式混合沉積作用。當隨機式混合沉積體替代純矽質碎屑體與珊瑚礁體在橫向上或縱向上先後堆積時,便會出現這類混合沉積作用。實際上,這類混合方式在礁區內更為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