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光Cu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

磷光Cu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

《磷光Cu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是2013年吉林大學出版社出版圖書,作者是司振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磷光Cu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
  • 外文名:Synthesis, Photoproperites, and Theoretical Studies of Phosphorescent Cu (I)/Re (I) Complexes
  • 作者:司振君
  • 語言:簡體中文
  • 出版時間:2013年6月1日
  • 出版社吉林大學出版社
  • 頁數:148 頁
  • ISBN:9787567701359  
  • 開本:16 開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磷光Cu(I)/Re(I)配合物的合成光學性質與理論研究》套用十個二胺類配體合成了九個Re(Ⅰ)配合物和十一個Cu(Ⅰ)配合物。研究發現這些Cu(Ⅰ)/Re(Ⅰ)配合物具有在高效有機電致磷光器件中進行套用的潛力。最後,在B3LYP/LAN12DZ水平上對部分Cu(Ⅰ)/Re(Ⅰ)配合物的基態幾何和吸收光譜進行理論模擬。
主要內容如分為兩部分:(1)基於Cu(Carl—Pybm)和Cu(OXD—Pybm)的有機電致磷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別達到8667ed/m2和5543ed/m2。並且用Re(Carl—Pybm)、Re(OXD—Pybm)和Re(DⅠenpp)作為發光中心還可以獲得白色有機電致磷光,其中基於Re(DⅠenpp)和CBP形成的基激複合物的器件可以發射出CⅠE坐標為x=0.35,y=0.32的白光有機電致磷光。另外,基於Re(Dppp)的有機電致磷光器件的最大亮度和峰值效率分別為:6249ed/m2和14.2ed/A。(2)在B3LYP/LANl2DZ水平上對Cu—ABPQ、Re—Phen、Re—eyph、Re—Ln(n=1~4)及Cu—Ln(n=1~4)的基態幾何和UV—VⅠs光譜進行了理論模擬,並分析了配體的結構對其基態結構和UV—VⅠs光譜的影響。

圖書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有機發光材料及其套用
1.1有機光致發光的基本原理
1.2有機光致發光的基本概念
1.2.1基態和激發態
1.2.2躍遷
1.2.3螢光與磷光
1.3有機磷光材料的套用研究
1.3.1有機電致磷光材料
1.3.2光學式氧氣感測材料
參考文獻
第二章理論基礎和計算方法
2.1薛丁格方程
2.2電子相關作用
2.2.1組態相互作用
2.2.2微擾理論
2.3密度泛函理論
2.4電子激發態理論
2.5重原子效應
2.5.1贗勢從頭算方法
2.5.2基組的選擇
2.6電子光譜理論
2.6.1Franck—Condon原理及其量子力學表述
2.6.2電子躍遷的選擇定則
參考文獻
第三章功能化二胺類配體的合成與表征
3.1研究背景
3.2儀器與試劑
3.2.1儀器
3.2.2試劑
3.3配體的合成與表征
3.3.1配體的合成
3.3.2配體結構表征
3.4小結
參考文獻
第四章Cu(Ⅰ)/Re(Ⅰ)配合物的合成與性質研究
4.1研究背景
4.2實驗部分
4.2.1儀器
4.2.2試劑
4.3Cu(Ⅰ)/Re(Ⅰ)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
4.3.1Cu(Ⅰ)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
4.3.2Re(Ⅰ)配合物的合成與表征
4.4Cu(Ⅰ)/Re(Ⅰ)配合物的熱穩定性
4.4.1Cu(Ⅰ)配合物的熱穩定性
4.4.2Re(Ⅰ)配合物的熱穩定性
4.5Cu(Ⅰ)/Re(Ⅰ)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
4.5.1Cu(Ⅰ)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
4.5.2Re(Ⅰ)配合物的電化學性質
4.6Cu(Ⅰ)/Re(Ⅰ)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
4.6.1Cu(Ⅰ)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
4.6.2Re(Ⅰ)配合物的光致發光性質
4.7Cu(Ⅰ)/Re(Ⅰ)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
4.7.1Cu(Ⅰ)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
4.7.2Re(Ⅰ)配合物的電致發光性質
4.8小結
參考文獻
第五章Cu(Ⅰ)/Re(Ⅰ)配合物基態結構與吸收性質的理論研究
5.1引言
5.2計算方法
5.3Cu(Ⅰ)/Re(Ⅰ)配合物的基態幾何
5.3.1Cu(Ⅰ)配合物的基態幾何
5.3.2Re(Ⅰ)配合物的基態幾何
5.4Cu(Ⅰ)/Re(Ⅰ)配合物的電子結構
5.4.1Cu(Ⅰ)配合物的電子結構
5.4.2Re(Ⅰ)配合物的電子結構
5.5Cu(Ⅰ)/Re(Ⅰ)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
5.5.1Cu(Ⅰ)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
5.5.2Re(Ⅰ)配合物的吸收光譜性質
5.6小結
參考文獻
結論
致謝
博士期間已發表的論文情況
博士後工作期間已發表的論文情況
個人簡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