罄竹難書(拼音:qìng zhú nán shū)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呂氏春秋·明理》。
“罄竹難書”原義是用盡南山的竹子做竹簡,都寫不完他的罪行(罄:用盡,用完。竹:竹子;古人用竹子製成竹簡來寫字);後比喻事實極多,難以寫完(多指罪惡);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基本介紹
成語出處,成語故事,成語寓意,成語用法,成語辨析,
成語出處
- 最早出處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
- 衍生典故
《舊唐書·李密傳》:“罄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成語故事
隋朝末年,統治者隋煬帝異常殘暴,生活上驕奢荒淫,又不顧百姓疾苦,連年大興土木,不斷在國內大量徵兵,徵用勞力,年輕力壯的男子不是去打仗,就是給朝廷幹活。結果片田大地荒蕪,百姓民不聊生。勞苦大眾忍無可忍,於國內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在眾多的農民起義軍中,有一支是翟讓領導的義軍。它以瓦崗寨(今河南滑縣南)為根據地,稱為瓦崗軍。起義軍中有許多是漁獵手,勇敢善戰。翟讓驍勇而有膽略,隊伍很快發展到萬餘人。
早在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越國公楊玄感就乘農民起義紛起的時候,起兵反隋,但不久即敗死。他的手下李密,在失敗後被捕,但在押送途中逃脫。大業十二年,他投奔瓦崗起義軍,遊說翟讓聯合附近各起義軍,取得對隋軍的作戰勝利,從而取得了翟讓的信任。次年,李密取得全軍領導權,稱魏公。
李淵是隋煬帝的姨表兄弟,是當時太原的留守,隋煬帝派他鎮壓農民起義。當時農民起義發展迅猛,已遍布全國,李淵自知要鎮壓下去是不可能的,他很了解隋煬帝,知道他猜忌嗜殺,在這個動亂的年代,保證自身安全都不容易,更別說保護昏庸的皇帝了。後來李淵和他次子李世民在大業十三年(617年)發動兵變,封自己為大將軍,帶領部隊攻打隋軍。
此時,在今河南省東部的李密,勢力不斷擴大。李密取得大權後,為了進一步聯合各路起義軍,以及吸引隋朝的文武官員來投奔他,便在進攻隋都洛陽的時候,發布了一篇討伐煬帝的檄文,號召各方人士推翻隋朝的統治。檄文在歷數煬帝殘暴統治、禍國殃民的十大罪狀之後寫道:“用盡南山所有的竹子製成竹簡,也寫不完楊廣的罪過,決出東海的水,也沖洗不清他的罪惡。”
這篇檄文一經傳出,就引起很大的轟動,大家爭著傳閱,李密的聲勢也因此壯大起來,一些起義軍領袖如竇建德和徐圓朗等都力推李密坐天子之位。李密此時並不著急,他覺得洛陽還沒有拿下,就不算成功。
由於李密的勢力不斷擴大,李淵就想拉攏他,於是派人送去書信,說明自己的意願。李密自以為是,覺得自己勢力強大,就沒把李淵放在眼裡。他要求李淵帶領自己的軍隊來他的地盤,就會和李淵結盟,但盟主是李密。
李淵這時不敢得罪李密,但他自己根本不想去李密的地盤,於是說道:“李密驕傲自大、目中無人。我剛要進兵關中,如果現在回絕他,就又多了一個敵人,還不如給他拍拍馬屁,讓他再驕傲幾天,日後再慢慢觀看鷸蚌相爭,到時我就坐收漁利。”
於是,李淵就讓部下回信給李密,信上說:“天生萬民,必有司牧,當今能為司牧,作為天子者,除了你還有什麼人?老夫年逾五十歲,沒有這個野心了,願意跟著大弟你攀鱗附翼。”
李密看完信,更是洋洋自得,覺得自己很是了不起,從此再沒有懷疑過李淵。然而最後還是李淵贏得了天下。
成語寓意
隋煬帝荒淫無度,窮兵黷武。惡貫滿盈必遭天譴,農民起義遍地起,隋煬帝最終落了個身死國亡的下場,可悲可憐。有些人的罪惡確實罄竹難書,這些人會遺臭萬年,難以逃脫歷史的評判;但是還有一種人,一輩子行善積德,這些人名垂青史,永遠會被世人牢記。
俗語說:“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對小錯聽之任之,終有一天小錯會釀成無法彌補的大錯。而行大善的人也是從一件一件的小事開始做起的。如果日行一善,就能夠積累起一個善良的人生,眾人喝彩的人生。
成語用法
- 成文用法
“罄竹難書”比喻罪惡事實很多,難以寫盡;含貶義;在句子中一般充當謂語、賓語。
- 運用示例
明·無名氏《四賢記·解綬》:“你惡端罄竹難書寫,貪穢熏人怎掩遮。”
清·昭槤《嘯亭雜錄·郭劉二疏》:“明珠一人,其智術足以彌縫過惡,又有餘國柱奸謀附和,負恩之罪,罄竹難書。”
梁實秋《雅舍小品續集·舊》:“諸如夜郎自大的脾氣,奴隸制度的殘餘,懶惰自私的惡習,蠅營狗苟的醜態,畸形病態的審美觀念,以及罄竹難書的諸般病症,皆以早去為宜。”
谷斯范《新桃花扇》:“照得逆闖李自成,戕主賊民,窺竊神器,滔天罪惡,罄竹難書。”
成語辨析
罄竹難書—擢髮難數
“罄竹難書”與“擢髮難數”意思相近。“擢髮難數”形容罪惡多得像頭髮那樣,數也數不清。“罄竹難書”強調罪惡寫不完;“擢髮難數”強調罪惡數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