磧口村落群

在山西磧口古鎮的周圍的古村落,連成一片磧口村落群。一個中心據點的繁盛輻射到周圍,磧口的歷史價值只有與這些村落形成系統時,才能得到充分體現。明清時期,晉商有“出門經商不得帶家眷”的規矩,所以商人們發達後,就在磧口周邊選風水寶地,大興土木建設豪宅,供家眷居住生活。由此而形成了以磧口古鎮為中心的大型經濟生活文化圈。 經過時間侵蝕,當磧口幾百年的興衰史退場,當鏡頭對著這些遺留的歷史現場,那些“肉身”再次獲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皇天后土、溝壑縱橫里的皺褶,這裡的生活比這裡的建築具有更加持久的震撼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磧口村落群
  • 外文名:Qikou Villages
  • 地址陝西
  • 特點:形似鳳凰
“鳳凰”的姿態,李家山,白家山的窯洞,穿行缸底,

“鳳凰”的姿態

隔著淺淺的湫水河,李家山就在磧口鎮對面,旁邊就是黃河,觸手可及的距離。可是路並不近,經過麒麟橋繞著山後面盤旋上去,是土路,一側是山體,不時有已經荒廢的原始窯洞裸露出來,只有一個成形的大洞,裡面什麼都沒有,張著口對著土路。另一側就是懸崖,能看到遠處的山被層次分明地截斷,一圈一圈地蕩漾開,說它是梯田並不恰當,在黃土高原上除了生命力極強的棗樹,這裡幾乎不能存活什麼植被。

李家山

李家山被人們描述為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於是它也被稱為“鳳凰村”。李家山的山頂也是村子的入口,站在高處,無法看清“鳳凰”展翅的姿態,但是你會發現,黃土上不起眼的星星點點的嫩綠,其實是一種很強悍的生命力。村子從高處沿著彎曲的土坡自然往下生長,一路小跑著下來,第一戶人家的主人是李榮厚,上午10點,他和老伴吃第一頓飯,老人家將一個大盆子放在箱子上,搬個小板凳,用勺子沿著盆沿挖著米飯認真地吃。冬天,都是在屋裡生火做飯,灶火的溫度傳遞到大炕上,整個屋子也都特別暖和,這也是家庭活動的中心場所。不用擔心會有煙,灶台的巧妙設計已經將煙從灶裡面沿著牆角的煙囪排了出去。天氣變熱之後,灶台就挪到了院子一側的廚房裡。屋子裡的灶火起得慢,還有人家是在院子裡挖上一個明洞,當地人稱為明灶,中午幹完活回家,為了節省時間,明灶里生堆火,放上大鍋,煮點面吃就又出去幹活。大戶人家也會在院子裡正經壘個灶台,遇上家裡有個喜事操辦,非常方便。

白家山的窯洞

和李家山相比,白家山顯得開闊許多,這和他們祖輩選擇的地形有關。祖輩留下的宅子也非常考究,宅院三面是窯,一面磚房,側三正五列陣;院中是一色青磚鋪成,菜窖滲井,磨盤馬廄一應俱全。這窯洞大有學問,可以就是山坡掏洞,照樣冬暖夏涼。也可以土坯青磚圈壘,豐儉由人。有人還就著天然形成的土坑向四面掏去,再修條隧道通向外邊,自成一體,住起來十分愜意。但要看土。土如果是縱向土紋,大多需要加上幾根橫木做梁,以免日久乾裂土塊下來;如果是橫土,則無須加固。如果土質好,用鍬一鏟,油光鋥亮,不用裝飾,看著也舒坦。但要圈窯,便要加上大量材料。先打立牆,承重即可;兩邊外牆要足夠厚實,以能承受住拱頂分來的橫向推力。然後用木條做出圈頂的弧形,從最裡面開始依次向外,用磚石依木模之型,邊砌邊插楔擠住,邊封底灌漿防滲,邊外移模型繼續下一圈。圈到前面,窯就成型了。做出花邊,便是明窯;前面封臉,上面砌上牆護欄,便是暗窯。頂上續土,厚薄隨人。既可夯實碾平,晾曬糧食,也可鋪磚成院,繼續建房,什麼也不誤。
白家傳下的這個院落,形成了窯洞的四合院,氣魄了得,成本很高,據說砌磚也不是一般的黃土白灰加麻刀,而是用淋好的灰漿和米湯滴灌,正屋的炕上方還有木刻的浮雕,紅得已經黯淡。在抗日時期,本來還要在院落上繼續加蓋,但是戰爭一起,就無暇顧及。吃過早飯,村裡的老人都喜歡聚在一起曬太陽,帶來的無傷大雅的段子樂得大家笑了一會。

穿行缸底

當地有句民謠:“李家山的女子,白家山的漢,招賢鎮的瓷器,南溝里的炭”,前兩者說得其實很含糊,但是招賢鎮的瓷器卻是實打實的,小塔則當年就是盛產瓷器的地方,招賢瓷器當年興旺一時。磧口古鎮沿著黃河北上的瓷器都是產至招賢。當山坡上高高低低的幾十戶窯院都有黝黑而局部反著光的高缸做院牆時,形成的景象頗為壯觀。燒壞的瓷器招賢人全都利用起來,大缸的用處很多,可以用來做煙囪,把缸底敲破,倒扣在排煙口上就成了煙囪。煙囪大多是一口大缸倒置,少數也有兩口疊加。中間一排大缸,還能夠當作隔開兩家的圍牆,缸的一側貼上你家的門聯,另一側貼上他家的門聯。小塔則產的瓷器大多是生活用品,粗笨厚重,隨著日子過得精細和社會的發展,這裡的小瓷窯也都相繼關閉。李世喜敲著厚實的和面盆說,現在哪還有用這個的,大家都用塑膠盆了。同行的人對一座瓷器燈盞愛不釋手,把它稱為“燈瓜瓜”,笨重里有現代人熱愛的粗糙的生命活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