磚紅色泥岩(Brick-Red Mudstone)是採集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饅頭山的岩石標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磚紅色泥岩
- 外文名:Brick-Red Mudstone
- 產地: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饅頭山
- 保存單位: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磚紅色泥岩(Brick-Red Mudstone)是採集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饅頭山的岩石標本。
磚紅色泥岩(Brick-Red Mudstone)是採集於濟南市長清區張夏鎮饅頭山的岩石標本。特徵描述新鮮面為磚紅色,泥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粘土礦物。1主要用途用於制磚瓦、制陶等工業。1...
粉砂質泥岩 粉砂質泥岩(Silty Mudstone)是採集於中國(China)北京市的岩石標本。特徵描述 磚紅色,泥晶結構,泥狀構造,主要礦物:粘土礦物、石英、方解石。保存單位 國家岩礦化石標本資源共享平台
磚紅色紋層狀含粉砂雲泥岩 磚紅色紋層狀含粉砂雲泥岩(Mudstone)是採集於泰安市的岩石標本。特徵描述 磚紅-紫紅色,泥質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成分為白雲石和少量粉砂質碎屑,岩石強風化,十分破碎,逐漸變為陡坎,風化後似頁岩狀。主要用途 用於科研、教學、科普展示。
粉砂質泥岩 粉砂質泥岩(Silty Mudstone)是採集於門頭溝區下葦甸村的岩石標本。特徵描述 磚紅色,泥晶結構,泥狀構造,主要礦物:粘土礦物、石英、方解石。主要用途 具有工業套用價值,被廣泛地用作陶瓷、耐火材料、漂白劑、淨化劑和鑽井泥漿原料等。
砂質泥岩 砂質泥岩(Sandy Mudstone)是採集於北京市門頭溝區下葦甸村的岩石標本。 主要用途 工業上可作為水泥原料和建築石料。特徵描述 磚紅色,粉晶結構,塊狀構造,主要礦物:粘土礦物,石英,方解石。
肝紫色紋層狀雲泥岩 肝紫色紋層狀雲泥岩(Mudstone)是採集於泰安市的岩石標本。特徵描述 底部為中薄層含砂雲泥岩,磚紅色,主要礦物成分為泥質夾砂屑。砂屑粒徑<1mm,紫紅色含砂泥雲岩,風化後呈極薄片狀,似頁岩,強風化,地形略變緩。主要用途 用於科研、教學、科普展示。
磚紅紫石骨土是一種石灰性紫色土土種。土壤描述 1.歸屬與分布 磚紅紫石骨土,屬石灰性紫色土亞類鈣紫礫土土屬。主要分布在四川 盆地西部樂山、成都、雅安等地(市)丘陵中上部或坡頂。海拔460--800m。面積37.4萬 畝。 2.主要性狀 該土種母質為白堊紀灌口組、天馬山組等磚紅色砂泥岩風化殘積物。剖 面為 ...
固原群,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洲。下部以磚紅、棕紅色礫岩、砂礫岩、砂岩為主(寺口子組);上部為褐紅、磚紅色泥岩、粉砂岩夾灰綠色砂岩、泥岩、石膏層(清水營組)。下與六盤山群或更老地層不整合接觸;上與甘肅群平行不整合接觸。厚600-2820米以上。命名 安特生(Andersson,J. G,),1923年命名...
岩性為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夾少量灰綠色泥岩、磚紅色泥岩。產哺乳動物化石:Sarkastodon mongoliensis,Propterodon irdinensis,Miacis invictus,Hapalodectes serus,Andrewsarchus mongoliensis,Eudinoceras mongoliensis,Metatelmatherium parvum,Protitan grangeri,Lophialetes expeditus,Breviodon minutus,Teleoloph...
天馬山組[2],正層型:四川成都市雙流縣蘇碼頭剖面。命名 由西南地質局五一九隊(四川石油隊),1959年。特徵 層型:正層型:四川成都市雙流縣蘇碼頭剖面。特徵:棕紅、磚紅色泥岩、砂質泥岩為主,夾同色含長石石英砂岩或鈣質砂岩,夾層以該組下部出現較多,局部具底礫岩。含介形類為主的化石。與下伏蓬萊鎮組及...
清水營組 清水營組是岩石地層名稱,屬E3時代,1956年命名。命名 楊鐘健、周明鎮,1956年命名。特徵 為一套褐紅、磚紅色泥岩、粉砂岩夾灰綠色砂岩、泥岩及石膏層。含哺乳動物等化石。連續沉積於寺口子組之上或不整合於廟山湖組之上;上與紅柳溝組平行不整合接觸。厚309-971米。
常路組 常路組分上、下兩段。上段以雜色泥岩、頁岩、砂岩為主夾砂礫岩;下段為紫紅,磚紅色泥岩,砂岩與灰白色礫岩不等厚互層。特徵 產腹足類、雙殼類、哺乳類動物及植物等。整合伏於朱家溝組之下;下與卞橋組整合接觸或不整合於萊陽群楊家莊組之上。厚829米。
岩性為磚紅色薄層至中厚層狀泥質岩屑長石砂岩與磚紅-紫紅色泥岩互層。命名 四川航調隊,1980年命名。特徵 岩性為磚紅色薄層至中厚層狀泥質岩屑長石砂岩與磚紅-紫紅色泥岩互層。含介形類:Cypridea- Talicypridea- Eucypris- Cypris- Candona- Harbinia- Monosulcocypris組合;葉肢介:Orthesthria- Halysesther...
城牆(岩)群是紫色、磚紅色礫岩、砂岩及泥岩組成的不等厚韻律互層,下部礫岩發育,礫石成分以石英岩為主,灰岩次之;中上部砂岩及泥岩為主,前者時含礫及礫岩凸鏡體。特徵 該群由下往上劃分為蓮花口組、劍門關組、漢陽鋪組及劍閣組。含介形類等。與下伏遂寧組為整合接觸;未見頂。出露總厚達3000米。同物...
長河組的岩性自上而下可分為四段:四段為磚紅色塊狀含鈣泥岩,夾砂岩;三段為淺灰、灰色,少量紫紅色含姜狀結核泥岩,夾砂岩、火山熔岩或火山碎屑岩;二段為灰綠-灰黑色鈣質泥岩,夾鈣質粉砂岩、砂質灰岩;一段為棕紅色含礫砂質泥岩、泥質粉砂岩。含介形蟲、葉肢介、腹足類、輪藻及孢粉化石等。中文名稱 長河...
九龍山組屬於中侏羅世早期地層,是長山峪群下部的一個組,主要出露於中國河北尚義、下花園、豐寧、灤平、承德、平泉、陽原、蔚縣及北京西山等地。岩性為灰綠、紫紅色砂岩、凝灰岩夾灰褐色礫岩及磚紅色泥岩,厚55—1520米。含植物化石、石膜蕨型錐葉蕨、側羽葉、小異羽葉,瓣鰓類化石:Ferganoconchacorta,魚類化石Pty...
底部為一層紫紅色角礫岩,厚270 m;宜興市牛犢山地表為灰紫色細粒岩屑砂岩、磚紅色長石岩屑砂岩,含恐龍蛋化石,厚108 m。蘇北平原除西南部有零星露頭外,均被覆蓋。淮陰縣缽池110-1孔具代表性,厚369 m,與下伏浦口組整合接觸,頂界以紫紅、灰黑色泥岩與上覆泰州組礫岩呈不整合接觸。
貴州區調隊1980年命名扎佐群,命名剖面的貴州修文扎佐高壩。沿革 1987年貴州地礦局改稱扎佐組,時代歸晚白堊世。1997年貴州岩石地層清理組將其時代定為白堊紀三分的晚白堊世(K3)。特徵 主要代表兩個由粗到細的韻律,由磚紅色礫岩—含礫砂岩—泥岩組成。底部以磚紅色塊狀礫岩的出現與下伏寒武紀婁山關群灰白色中厚...
窩頭山組為磚紅色厚層至塊狀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偶夾極少量磚紅色泥岩及灰岩扁豆體,大型交錯層理髮育,底部砂岩含礫。含介形類化石。與下伏蓬萊鎮組平行不整合接觸;與上覆三合組整合接觸。地層名稱:窩頭山組 地層名稱(英文):Wotoushan Fm 地層單位編碼:06-51-4217 地層地質年代:K1 命名:四川航調隊,...
岩性主要為磚紅色泥岩夾少量灰黃色、紫紅色長石石英砂岩。主要景點 相鄰“人石大仙”和“大腳仙”的,是俗稱“千佛岩”的石刻造像碑,各式佛雕栩栩如生,雖處在懸崖峭壁,仍有信徒不顧艱辛在此焚香敬佛,許願叩拜。為了更好地保護現存石刻造像,富順縣人民政府將其列為文物保護單位。除了“人石大仙”和“大腳仙”...
山陽組,1987年薛祥煦命名的岩石地層名稱。特徵 以棕紅色、磚紅色、褐紅色砂質泥岩與礫岩、砂礫岩互層為主要特徵。泥岩中含密集的鈣質結核。含爬行動物(恐龍等)、恐龍蛋等化石。上與覆囫圇山組、李家廟組或更新的鬆散砂礫石層;下與東河群或更老地層之間均為不整合接觸。厚1000米以上。同物異名 樊溝組。
該套地層岩性以磚紅色泥岩為主,含鈣質結核,局部夾泥灰岩,為湖相沉積地層。哺乳動物化石主要包括:大唇犀(Chilotheriumsp.)、三趾馬(Hipparionsp.)獨角犀(Rhinocerotidaesp.)、鹿(Cervidaesp.)、假河狸(Dipoidessp.)、寶德羚羊(Gazellapaotehensis)等,為典型的“三趾馬動物群”。保護區內植被稀少,無...
年代 K2-E1 命名 馮景蘭,1928年命名。特徵 為一套紫紅、磚紅色厚層-巨厚層狀礫岩、砂礫岩、含礫砂岩、不等粒長石石英砂岩,夾雜砂質長石石英粉砂岩和粉砂質泥岩。以平行層理和交錯層理髮育為特徵。含輪藻、介形蟲、恐龍蛋等。與下伏大鳳組呈不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觸;未見頂。出露厚210-4278米。
嗩納湖組為紅色磚紅色、土紅或鮮紅色泥岩、泥質粉砂岩、砂岩、粗砂岩、含礫砂岩、礫岩,夾多層可供開採之石膏層的含鹽岩石組合。命名 西藏區域地質調查大隊,1986年命名。特徵 含淡水腹足類Lymnae,Gyraulus、雙殼類等化石。與上覆石坪頂組及下伏雁石坪群或其它中生代地層均呈不整合接觸。厚530-4300米。
蘇蓋特布拉克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57年В.М.西尼村(Синицын)命名。以絳紅、磚紅色為主的復礦砂岩、泥岩,中夾火山岩及灰綠色、灰白色砂岩及石英砂岩夾層所組成。上部夾灰岩多層。其地層接觸關係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於奇格布拉克組之下,平行不整合於巧恩布拉克組或尤爾美那克組之上。分...
雲南一區測隊六分隊,1965,?1∶20?萬楚雄幅地質報告書。特徵:整合於江底河組之上。下部為紫紅、肉紅色厚層塊狀細至中粒長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偶夾磚紅色泥岩及粉砂岩;上部為棕紅、磚紅色泥岩夾紫紅、暗紫紅色厚層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岩,或呈互層,未見頂。分布:雲南楚雄,昆明地區。
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隊,1964年命名;內蒙古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8年介紹。時代 N1 命名 內蒙古自治區水文地質隊,1964年命名;內蒙古區域地層表編寫組,1978年介紹。特徵 為磚紅色砂質泥岩、砂岩、含礫粗砂岩、砂礫岩,局部含鈣質結核及淡水泥灰岩。含三趾馬等脊椎動物、哺乳動物化石:Hipparion plocodus,Chilothe...
二連組依其岩性特徵可分為上下兩部分:下部為灰白色砂礫岩、租砂岩夾中細粒砂岩及綠色薄層砂質泥岩;上部為灰綠色及磚紅色泥岩、砂質泥岩夾灰白色砂岩及薄層泥灰岩。厚81米。在砂岩及砂質泥岩中含有豐富的恐龍化石、龜鱉類化石及小型哺乳動物化石。賦存於砂岩中的恐龍化石及其蛋化石為保護區主要的保護對象,其屬種...
主要由磚紅色、棕紅色泥岩夾砂岩組成,分上、下兩段。下段為鮮紅色、棕紅色砂質泥岩、泥岩夾少量灰綠、灰白、紫紅色細砂岩、粉砂岩、厚2724m;上段為紫紅、灰紫色厚層至塊狀細粒長石石英砂岩與紫紅、鮮紅色泥岩互層,厚137.3m。與下伏上沙溪廟組和上覆蓬萊鎮組均為整合接觸。該組廣布於四川盆地。各地岩性有...
其中,前兩種賦存在雲龍組(E1y)泥岩中,近原地型鹽底辟構造多呈枕狀、蘑菇狀,結構較為簡單,內部流動構造較為明顯,角礫主要為磚紅色泥岩礫,呈次稜角狀,鹽丘體與圍岩接觸關係明顯;而逆沖斷層型鹽丘則表現為穿刺構造和膏岩脈形式。這兩種鹽底辟構造與成礦均無較大聯繫。外源型鹽丘與成礦密切有關,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