磙子河是孝感六條主要河流之一,發源於牛跡山,自北向南至八龍垸、四聯垸、孫家口匯入澴河,全長24公里,河寬10-30米,為季節性河流,其名稱來歷有三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磙子河
- 全長:24公里
- 河寬:10-30米
- 發源於:牛跡山
一說:水浪翻滾形如車輪狀,二說:理絲橋車轍如溝,三說:兩神相鬥地裂山截,
一說:水浪翻滾形如車輪狀
磙子,孝感方言,即輪子,車輪。歷史上的磙子河水量豐富,還有幾條支流,從發源地流經的地域有孝昌縣的鄒崗鎮、孝南區的朋興鄉、毛陳鎮。年平均降雨量1000——1100毫米,春夏季雨量豐富,占全年降雨量的70%,河水量猛漲,為洪汛季節。直至上世紀三十年代,支流逐近淤塞,但是直至澴河改道前仍為常年河。澴河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流域區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5-8月暴雨季節雨量大,來勢急,水位增高,加之此間七、八月川水匯集武漢長江,湧入澴河,兩股洪峯匯集,致使洪水漲勢兇猛,急流滾滾,洪水湧入磙子河口逆流西向與滾子河湍急南下的洪水搏擊,水浪翻騰,形如車輪翻滾狀。理絲橋墩附近,由於回流衝擊低洼水深,磙子河南下洪水與磙子河逆流西向的洪水,在理絲橋遭遇,受橋墩阻力與低洼水深處影響,兩股洪峯搏擊翻騰尤為劇烈,形成的車輪翻滾狀更甚,磙子河因此得名。康熙年間《縣誌》有關理絲橋重建記載,對激流通過橋墩的描述,亦可印證此說:“澴(流水旋涌)湍澗斯橋,日就陊圻”通過“以巨石固其岸,以巨材壯其砥”的新建橋墩時“沸洳泊,馳波跳沫。”
二說:理絲橋車轍如溝
孝感城內郊外,石橋甚多,流傳的有關橋諺較多。如:“走橋不看橋,看橋不走橋。”(指孝感城西及小東門有地下水道,人在上面走看不見橋;儒學內有狀元橋,因沒有中狀元,看橋不走橋)。“兩步三重橋,三步兩搭橋。”(指石橋多,城西西河街西頭有三元宮,西會館、土地堂,相距不遠卻有幾座石橋)。又有“西湖橋磙子無轍;理絲橋車轍如溝。”傳說宋太祖趙匡胤微賤時,推獨輪車經西道入城經過西湖橋時曾戲言:“此橋無轍”。蓋“真龍天子”金口玉言,後果然無轍,再經理絲橋出城北行,獨輪車卻壓出了一條深深的車轍。《縣誌》載,理絲橋“古來為眾履之要地”。該橋是溝通縣城通往四方驛道的驛橋,來往車輛多,故而橋麵條石上有一條條如溝的獨輪轍,磙子河因此得名。
三說:兩神相鬥地裂山截
關於磙子河名稱的來歷,還有如下一說:傳說遠古之時,金牛仙不堪忍受天廷的閒逸生活,他見人間有座山氣候宜人,山坦可耕,東北與屏橫嶺嵕(宗指雙峰山,孝感八景之一)相眺,西南與雲蒸霞蔚的雲夢澤相鄰,於是私自下凡定居此山。用金犂銀耙開闢了一塊間福地。玉皇得知,勃然大怒,降旨二郎神,立刻將金牛仙召回天廷。金牛星不肯奉召,於是引來了一場惡戰。二郎神怒睜第三隻神眼,一束束神光如萬千利劍,起寒光,疾如閃電,冷颼颼直射金牛仙。金牛仙怒不可遏,四蹄一踏,用一雙如同彎鉤尖刀鋒利的牛角,猛抵山腰,頓時地動山搖,天昏地暗,把山截成兩半。雲夢澤底有一神鰲,受玉帝之命背馱澤壁,臥澤萬年,此時倍受驚嚇,不由得一扭背:霎時,轟隆隆天崩地裂,陸地上裂成了一條長達48餘里的長縫,直達山腳,隨之波浪沖天,急流便在這條裂縫間奔騰咆哮,那被金牛仙踏裂而形成的四塊巨石,其形如石磙子,順著這條裂縫往下翻滾,有排山倒海之勢,與奔騰咆哮的急流相搏擊,巨浪翻騰形似巨型大石磙子翻滾狀,驚動了正在天間巡視的太白金星,他知道這是定數,便揮動拂塵,把這四塊巨石定在離這座山三十里處的高地上,以今後修築董永與七仙女相會的引路橋——理絲橋之用。此後,留下半截的這坐山因留有金牛仙的蹄印,故稱為牛跡山,那條裂縫形成的河,稱之為“磙子河”。傳說正是因為金牛仙開闢了一片人間福,這裡所產的稻米品質優良,名播遐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