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頂燈

磁州頂燈,是心靈手巧的磁州峰峰兒女,用當地的泥土捏成燈盞,一盞一盞地頂在頭上進行表演而形成的一種民間花會藝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州頂燈 
  • 地點:磁州峰
  • 特點:當地的泥土捏成燈盞
簡介,表演形式,

簡介

磁州頂燈的製作用料,是磁州古來就有的紅膠泥或是上等優質的瓷土,這或紅或黃的土料,下钁可刨,隨手可挖,來得容易,蘊藏量非常豐富。瓷土用作燒制陶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紅膠泥作雕塑用,全國聞名。因此,製作磁州頂燈,不論選用哪一種色調的土質,做出的燈盞都細膩光滑,樸實可愛,經久耐用。燈盞講究形狀一致,色調一致,輕重一致,光亮度一致。
磁州頂燈高度為一抓長燈盞,由兩部分組成。一是燈碗,盛燈油放燈捻用之。造形要求美觀大方,泥體簿巧,無裂紋,無痕跡,油入不滲不漏,經得住顛簸晃動、左搖右擺、前仰後合等動作,燈油不灑。二是燈座,略大於燈碗,緊與燈碗相連結成一個胚體,為巴掌大小的圓形狀,象個淺淺的瓢,正好能扣在當頭頂上,不斜不歪,牢固可靠。頂燈的輕重不能超過一斤,以便耍起來頭頂不感到重負,表演不感到累贅。
磁州頂燈表演的花樣很多,內容廣泛。常見的有隊形表演,偶爾也有戲劇表演,歷史人物,傳說故事等表演。不論那一種表演,一律要求演員化裝,鼓樂伴奏。演出時各人頭上頂一盞閃閃發亮的燈,燈頭火苗哧哧燃燒,燈下人可自由自在地作著各種各樣的動作,而燈火不熄,燈油不灑。整整齊齊一大片火苗組成的燈河,飄飄悠悠,來來去去,紅紅火火的,看上去自然流動,意趣橫生。
磁州頂燈的燈盞,最少是36盞。這個基數是由一年中的12個月和24個農曆節氣兩個數加起來得出的。暗藏著月月、節節風調雨順,萬事如意。頂燈最多可達360盞,再不能超過這個數了,言外之意,這是象徵一年中的360個日日夜夜,燈火輝煌,光景有盼。

表演形式

磁州頂燈多以隊形表演為主,有正方形,長方形等佇列。也可以轉圓圈,走8字,扭秧歌。步伐可橫走,豎走,前後穿插走,左右拐彎走場均可。姿勢有站姿、跪姿、蹲姿、臥姿、彎腰姿等,還可以走出簡單的漢字或是用隊形組成一個個吉祥如意的美麗圖案,更吸引人。
磁州頂燈表演戲劇有《五女拜壽》、《唐僧取經》、《白蛇傳》等。戲劇角色可以根據頂燈盞數多少而定。一般說來,為了烘托場面,增加氣氛,突出效果,頂燈越多越好,場面越大,氣派越壯觀。戲劇中出現多人同時扮演著一個角色,並不為奇。如磁州頂燈演折子戲青白二蛇鬧許仙,12個演員頂著12盞燈,扮白娘子,12個人扮許仙,12個人扮演小青,也很有意思。總之,頂燈是通過掌握人體平衡表演的一種燈的藝術。不管戲劇中的作念彈唱,還是佇列中的跨越跳躍,只要燈油不灑,燈火不滅,藝術目的就達到了。觀眾就會給表演者報以熱烈的掌聲或喝彩,投去讚許的目光。
早先過春節、鬧元宵、節日慶典,或多或少都有頂燈的表演。演出時間不分白天或晚上,隨時都可進行。尤其是在夜幕降臨之後,演出效果更佳。
磁州頂燈創作那朝那代,已無據可查。但在磁州兒女的心目中,只記得這種燈的藝術為祖輩所傳,晚輩所繼,下輩人所承。老人們都記得在1949年10月1日,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人們興高采烈地走上街頭,敲起鼓,打起鑼,腰上扎著紅綢帶,又扭又跳。磁州頂燈在前開路,緊跟其間的是秧歌隊、高蹺隊,相隨相伴,從白天一直鬧騰到黑夜,磁州頂燈在熙熙攘攘的慶祝遊行佇列中一片接一片,場面十分熱烈、喜慶、鼓舞人心。
磁州頂燈,峰峰兒女用勤勞和智慧創作出來的奇葩一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