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對點燃模型癲癇進行性發展的研究

《磁共振成像對點燃模型癲癇進行性發展的研究》是依託東南大學,由方芳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共振成像對點燃模型癲癇進行性發展的研究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方芳
  • 依託單位:東南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癲癇是國內外發病率較高的神經系統疾病,難治癒,且致病機理複雜。腦功能異常和白質病變是癲癇常見的臨床表現與病理改變,包括腦認知功能障礙或腦功能可塑性重組,病灶區腦白質減少,與其它腦區白質連線減弱等。目前有關癲癇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已致癇的對象,而著眼於癲癇形成的進行性發展過程的研究還很少見。立足於癲癇化過程的動態研究對於探討癲癇發病機制具有重要的意義。鑒於此,本課題擬利用戊四氮點燃大鼠模型,主要針對癲癇的進行性發展過程,採用錳離子增強磁共振成像(MEMRI)和擴散張量磁共振成像(DTI)方法,動態地研究腦功能活動及白質連線在癲癇進行性發展過程中的變化,並結合病理和行為學檢測,探索這種變化的病理基礎及其與行為反應的相關性。本項目的研究成果有望為闡明癲癇致病機理的研究提供神經病理學方面的信息,將為癲癇早期診斷與治療方法的建立提供研究基礎。

結題摘要

癲癇是臨床常見的神經疾病之一,其致病機制和治療方法是目前醫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磁共振成像(MRI)是臨床癲癇診斷和癲癇灶定位的重要手段。由於臨床研究的局限性,動物模型被廣泛套用於癲癇研究當中,戊四氮(PTZ)常用於誘導慢性點燃癲癇。研究運用MRI免疫組化方法從組織形態、白質病變及病理改變方面對PTZ慢性致癲癇大鼠進行研究,探討了這種模型中癲癇致病機制、發展過程中的一些基礎問題。 根據造模過程中動物模型的行為學檢測結果,將實驗動物分為對照組、未點燃組和點燃組。MRI結果顯示點燃和未點燃動物在扣帶皮質FA值顯著增高,紋狀體和蒼白球區域FA值則顯著降低,且點燃動物感覺運動皮質、黒質的FA值降低,內嗅皮質、海馬齒狀回區域FA值顯著增高。組化結果顯示點燃動物海馬有明顯的膠質細胞和小膠質細胞增生。 結果分析認為,扣帶皮質、紋狀體和蒼白球可能是PTZ致點燃的一個易感區域,內嗅皮質和海馬功能的變化是點燃的標誌。神經連結在紋狀體-蒼白球-底丘腦核-黑質通路上減弱,在內嗅皮質-海馬通路上增強,這兩條神經通路的活動可能與PTZ誘導癲癇的致病機制有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