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定性預報

確定性預報

在採用數理方法(如數值預報)進行預報時,是用表現支配流體系統運動的物、理規律的方程系統(氣象的動力學和熱力學基本方程),從某初值出發,反覆地進行時間的數值積分,求出所預報時刻的預報值。可認為這樣的預報值是唯一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作的是“確定性的預報”。

確定性預報的特點是預報直觀明確,但不能正確反映此類天氣事件除了能被人們所認識的有規律的變化特徵之外,還有未被人們所認識的隨機性變化特徵。

中文名稱確定性預報
英文名稱deterministic prediction
定  義預報結果是確定的非機率性的天氣預報。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一級學科),天氣學(二級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確定性預報
  • 外文名:deterministic prediction
  • 中文拼音:que ding xing yu bao 
  • 特點:直觀、明確、有人為誤差
  • 套用學科:大氣科學,天氣學
  • 定義:確定的非機率性的天氣預報
定義,特點,相關爭議,確定性預報模型,以齋滕迪孝法為代表的蠕變微分方程,極限分析法,評價,

定義

在採用數理方法(如數值預報)進行預報時,是用表現支配流體系統運動的物、理規律的方程系統(氣象的動力學和熱力學基本方程),從某初值出發,反覆地進行時間的數值積分,求出所預報時刻的預報值。可認為這樣的預報值是唯一確定的。也就是說,我們作的是“確定性的預報”。

特點

其特點是預報直觀明確,但不能正確反映此類天氣事件除了能被人們所認識的有規律的變化特徵之外,還有未被人們所認識的隨機性變化特徵。例如,常出現預報有雨卻無雨,預報無雨卻有雨的預報不準的情況,人為地增加了預報誤差。

相關爭議

確定性預報與預測不確定性爭議的困惑:
關於地震能否“預報”的學術爭議,實質上是地震預測不確定性的技術爭議,而不是地震能否“預報”的管理學爭議。包括中國地震局系統主流權威在內的大多數地震學專家認為,目前的技術水平要想實現“地震預報”是不可能的,也就是說技術上無法保證地震預測的確定性,無從預報。而長期工作在基層一線的地震監測技術研究和觀測人員卻堅持認為,地震活動有規律可循,地震預測在技術上具有確定性必然條件。兩種觀點歸結起來的焦點,集中在地震預測的技術可靠性問題上,並沒有涉及“地震預報”概念的確定性不可能的本質。

確定性預報模型

確定性預報模型是把有關滑坡及其環境的各類參數用測定的量予以數值化,用嚴格的推理方法,特別是數學、物理方法,進行精確分析,得出明確的預報判斷。換言之,確定性模型是用明確的函式來表達其數學關係的。這類模型預報可以反映滑坡的物理實質,多適用於對滑坡或斜坡的單體預測。代表性的模型有如下幾種:

以齋滕迪孝法為代表的蠕變微分方程

日本學者齋滕迪孝於1968年建立的加速蠕變方程是最有代表的確定性模型。由於該模型是在一定條件下(均質土坡)建立的經驗公式,所求得的蠕變時間屬於概算,因此其預測精度受到一定限制,特別是對演變規律複雜的滑坡.預測的誤差較大。僅適用於中短期預報和臨滑預報。
1984年,日本學者K.Kawamura採用差分法及加權最小二乘法,提出了與齋滕迪孝相似的加速蠕變經驗微分方程,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隨機誤差,提高了安全度;但由於經驗方程本身的局限性,以及滑坡影響因素的複雜性和隨機性,其預報精度仍不高。
1990年,蘇愛軍基於大量岩土體室內流變試驗成果和多個滑坡位移監測資料,提出了分別用於暴雨型滑坡和穩定型滑坡的兩個蠕變微分方程,採用加權最小二乘法與弦割法及差分法相結合求參,建立了兩類滑坡的預報模型。該模型根據不同滑坡的滑動機制,引入了相應的權係數,拓寬了模型套用範圍,提高了預報模型的安全度和預報功能。通過對新灘滑坡和巫溪縣中陽村崩滑的檢驗,預測精度較高。

極限分析法

極限分析法考慮了不利於滑坡穩定的各種因素,如地震作用力、孔隙水壓力、外部載入等,理論上較為嚴密,物理概念清晰,計算方法簡單,使用非常方便,適用於長期預報。同時,通過計算,可了解滑體不同部位的穩定性或安全程度,有助於指導監測網的正確布置和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評價

得益於近50年計算機技術的飛躍發展,現在的數值預報模式具有更高的空間解析度,且能更為準確詳細地描述原始方程中的物理過程,現代數值天氣預報的初始條件是建立在全球觀測數據的基礎上,除了包括地面和高空觀測,其中一部分還包括越來越多的衛星遙感探測數據;隨著觀測系統及資料同化系統的不斷改善,數值天氣預報中初始條件的誤差正在逐漸減小。但是,由於大氣運動具有非線性.初始條件中始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確定性或誤差,這種誤差必定會隨時間的推移而增長,因此數值預報存在著確定性預報極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