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是由鄭蘭蓀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
- 完成人:鄭蘭蓀等
- 獲獎情況: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獲獎編號:Z-103-2-03
《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是由鄭蘭蓀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
《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是由鄭蘭蓀等人完成的科研項目。參與人員主要完成人:鄭蘭蓀、黃榮彬、謝素原、 呂 鑫、高 飛1獲獎記錄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
《碳及含碳原子團簇的生成、解離與反應動力學研究》是依託廈門大學,由鄭蘭蓀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項目摘要 項目從碳原子團簇入手,研製了原位研究團簇形成,反應和解離動力學的交叉分子—離子束串級飛行時間質譜儀,雷射離子源射頻...
最近關於碳原子小團簇在氣相條件下生長的動力學研究表明,在一般實驗條件下,最穩定團簇形成的幾率並非最大。本項申請旨在發展新的尋找最穩定團簇及其異構體的理論方法,建立新的動力學模型描述氣相團簇粒子生長的動力學,並進行有關的實驗...
碳團簇的發現 1970年,日本學者大澤映二在日文雜誌《化學》上發表的“非苯系芳烴化學——超芳香族”一文中提出:碳原子如果 雜化鍵合可形成球形分子,並在當時就準確畫出了 圖形。1984年,愛克森(Exxon)石油公司一個小組在研究碳...
本項目通過分子動力學模擬,研究了在Cu表面CVD生長石墨烯過程中活性碳團簇與Cu表面原子相互作用的互動過程。我們發現石墨烯在Cu表面生長的基本過程和在Ni與Fe等金屬表面類似,歷經碳原子或者C2等活性基團在金屬表面遷移、形成碳鏈和Y型支鏈...
《碳納米團簇的分子模擬研究》是依託南開大學,由蔡文生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中文摘要 在我們已經建立的系列最佳化算法和建模方法的基礎上,提出並建立基於建模的最佳化算法用於大尺度(納米)碳原子簇的結構最佳化方法,研究大尺度富勒烯的...
原子團簇是處於表面的原子比例極高,而表面原子的幾何構型、自旋狀態以及原子間作用力都完全不同於體相內的原子。原子團簇(atomiccluster)的產生,團簇的結構和物理性質,基於原子團簇的納米結構的組裝,團簇束流用於納米結構表面的製備,團簇...
《液相非常規方法製備原子團簇》是依託廈門大學,由黃榮彬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項目摘要 本項目針對原子團簇科學的關鍵問題---團簇的宏量製備,創立了液相放電、輝光放電、微波主和電等非常規方法,建立了相應的實驗裝置,探索...
該部分的研究可以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我們的理論計算揭示了金屬襯底的缺陷可以誘導碳原子聚集,並且形成的團簇結構與在完美的襯底表面是很不相同的。其次,在最近的實驗研究中,襯底合金化已經被用於改善石墨烯的生長。但合金化影響石墨烯...
《團簇結構、尺寸效應和物理性質的研究》是依託南京大學,由王廣厚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重點項目。項目摘要 本課題著重從凝聚態物理的角度研究尺寸的一團簇的製備和形成機制,探討團簇的原子電子結構和奇異物理性質,取得如下成果:①STM觀察到金...
這些作用必須足夠強使得這些原子能夠偏離sp鍵合的特性,而不能像彈簧一樣變形回來。一般的技術,要有一種足夠的壓力,要么能夠使sp雜化碳原子團簇深入到塗層內,使得沒有足夠的空間讓sp雜化擴張回來,要么這些新的團簇就很快被下一輪新...
1985年,繼金剛石、石墨之後,美國休斯頓(Rice)大學Kroto、Smally、Curl等在合成星際間化合物的過程中,用大功率雷射轟擊石墨進行碳的團簇研究時,發現了碳的第3種同素異形體-由60個碳原子組成的原子簇C60。隨後,人們又發現了C60簇...
通過合成與表征一系列富勒烯形成的中間產物,研究了C60等碳原子團簇的生長過程,發現和總結了原子團簇的統計分布規律,建立了團簇形成的動力學方程及相關理論。學術論著 截至2017年4月,鄭蘭蓀先後在《Science》等刊物上發表了三百多篇論文。
[63] ,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項目2項,省級科研項目138項,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獎20項,其中高飛教授參與的“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項目榮獲200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64] ,祝峰教授於2012年榮獲國際IEEE粒計算學會傑出貢獻獎 [65]...